采后板栗射频杀虫灭菌技术及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采后板栗射频杀虫灭菌技术及方法研究
【摘要】: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具有甜、糯、香的特殊风味与较高的营养价值,可生食、炒食或煮食。我国是板栗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之首,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采收后的板栗含水量高,淀粉含量丰富,为板栗中的害虫和霉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因此,在板栗贮藏保鲜过程中虫害和霉变是造成板栗品质劣变的两大主要因素。每年因虫害、霉变等问题造成的损失率高达25%-50%,给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文基于射频加热技术展开了板栗的采后杀虫灭菌技术及方法研究。为了研究射频杀虫灭菌工艺,建立了板栗中最耐热害虫与主要霉菌的热致死动力学,以及板栗果仁的颜色动力学模型。根据害虫及霉菌热致死的条件,提出了射频热处理的调控参数。同时,以提高板栗加热均匀性为目的,对射频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射频加热后板栗的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验证了射频杀虫、灭菌的效果并探讨了杀虫灭菌机理,最后研究了射频热处理对板栗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采后板栗中主要贮藏害虫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和栗实象甲虫(Curculio elephas)的耐热性,并研究了最耐热害虫桃蛀螟热致死动力学。桃蛀螟比栗实象甲虫更耐热,桃蛀螟五龄幼虫期是其最耐热的生长阶段。桃蛀螟五龄幼虫的热死亡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以5°C/min的速率将桃蛀螟五龄幼虫加热至44、46、48、50°C,桃蛀螟五龄幼虫死亡率均达到100%,所需最少保温时间分别为54.9、11.6、6.2、2.5 min。(2)从发霉板栗中分离出四种占优势的霉菌,并建立了这四种霉菌的热致死动力学。冷藏环境下,发霉板栗占优势的四种霉菌分别是: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分离率58.31±2.39%;变色青霉(Penicilluim discolor),分离率17.78±5.00%;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分离率15.66±7.67%;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分离率14.24±6.71%;其中皮落青霉是最耐热的菌株。研究发现,皮落青霉热致死规律遵循Weibull动力学模型,将皮落青霉加热到56、58、60、62°C分别保温25.0、5.0、2.3、1.1 min可使霉菌数量降低四个数量级。(3)揭示了加热过程中板栗果仁表皮颜色的变化规律。加热到50、55、60、65、70°C,板栗果仁表皮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L*、b*值逐渐减少,板栗逐渐发生褐变;加热温度越高发生褐变的速度越快。板栗果仁的颜色变化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保证板栗颜色不发生褐变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桃蛀螟、皮落青霉热致死动力学模型及板栗颜色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射频杀虫灭菌的工艺参数范围。(4)优化了射频加热工艺参数。根据射频升温速率选择12 cm作为合适的极板间距。射频加热的均匀性可以通过辅以热风加热、传送带运动及两次搅拌来提高。完全杀灭板栗中害虫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如下:以55°C的热风辅助射频加热,同时传送带以0.15m/min速度运动,每加热1.8 min人工搅拌一次,采用55°C的热风保温5 min,最后单层强制风冷至室温。(5)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了板栗射频加热均匀性及其改善方法。对于整筐板栗而言,板栗在射频加热后存在边角效应,即板栗在塑料筐边角处的温度比塑料筐中心温度高;整筐板栗最高温度出现在塑料筐四角顶层与中间层接触处;对于单个板栗,位于塑料筐边角处板栗之间接触点的温度最高,其余位置的板栗温度由外向内逐渐升高即中心温度最高。塑料筐内的板栗层与层之间用塑料板隔开、单层加热、搅拌均可提高射频加热的均匀性。(6)验证了射频杀虫灭菌的效果。采用55°C热风辅助射频加热,同时传送带以0.15 m/min速度运动,每加热1.8 min人工搅拌一次,将接种有桃蛀螟的板栗加热至55°C保温5 min可使害虫的死亡率达到100%;利用射频加热系统辅以热风将接种有皮落青霉的板栗加热至60°C,可使板栗中的霉菌数量降低4个数量级。(7)分析了射频热处理对板栗品质的影响。射频热处理和贮藏使板栗果仁和果壳的含水量降低,但板栗果仁的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板栗的淀粉含量、蛋白质、脂肪、可溶性总糖、硬度、颜色等在加速试验过程中有变化;淀粉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蛋白质、菌落总数和a*的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其他品质参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6.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仪伦,王祥坤;板栗施肥增产试验初报[J];陕西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2 韩学俭;板栗空苞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0年05期
3 林其盛;乌溪江畔板栗香[J];中国林业;2000年05期
4 宣善平;;对板栗生产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安徽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5 宋光森;;板栗资源的深加工开发[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1年03期
6 ;板栗空苞防治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7 易哲;板栗市场天地宽[J];河南林业;2001年01期
8 袁亚平;黄彩凤;;给板栗疏改[J];浙江林业;2001年04期
9 肖正东;安徽省板栗生产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2年01期
10 赵丰才,张俊;21世纪金寨板栗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海生;常学东;蔡金星;;板栗加工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明洲;张帆;张兆国;;林州市板栗生产的气象服务技术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勇;罗来水;;板栗空蓬成因及防治-文献综述[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4 高竹林;张建暎;陈霜ti;曹学萍;;略娗板栗修剪的生物学根据及其作用[A];河北省果树学会论文选编(1962)[C];1962年
5 李保国;郭素平;齐国辉;;河北省板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媛;卜志国;吴晓蕾;兰海波;徐继忠;;板栗空苞调控技术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岭;李金海;杨东生;田瑞冬;冯永庆;;板栗有机化栽培技术[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凤才;;板栗生产科研概要[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翟海瑞;王倩;张利娟;马丽卫;杨劲松;;板栗贮藏保鲜综述[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王静;苏淑钗;刘婷;;板栗研究价值及钙肥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定奎 吕纪水;河北板栗 永葆香甜须自强[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汪良驹;板栗名列前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年
3 见习记者 叶敏 通讯员 李新平;省板栗专家为云和板栗“会诊”[N];丽水日报;2005年
4 邵伟;临沂做大做强板栗产业[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5 桑海波;上海新鲜板栗量多价低[N];农民日报;2004年
6 许宛英;板栗开发大有商机[N];新华日报;2003年
7 李璞;让更多的板栗为民造福[N];驻马店日报;2005年
8 孙琳;宽甸板栗年产量将达2万吨[N];中国税务报;2007年
9 范竹标邋郭明;小板栗撬动大市场[N];中国质量报;2007年
10 刘英;标准化板栗香飘国内外市场[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侯莉侠;采后板栗射频杀虫灭菌技术及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陈建华;板栗生物多样性和生理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3 高捍东;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及遗传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
4 周志翔;板栗空苞形成与调节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5 马玉敏;中国野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 Blume)群体遗传结构和核心种质构建方法[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广鹏;替码板栗混合芽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及调控信号因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坤;镇安板栗施硼修剪及有机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双晓;基于灼烧原理的板栗脱壳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苏永民;燕山板栗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姚旭;湖北省板栗加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5 朱帅;板栗真空爆壳热工过程分析及自动脱壳设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诚;板栗仁综合保鲜效果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平文倩;板栗新品种燕秋特性调查[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8 王思文;板栗乳酸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凡晓红;罗田县板栗产业链的现状分析及整合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10 熊颖;板栗总苞多酚对肉牛瘤胃发酵、甲烷产量及微生物的影响[D];北京农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279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7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