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配套玉米收获机

发布时间:2017-12-14 10:18

  本文关键词: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配套玉米收获机


  更多相关文章: 立茬覆盖 土壤风蚀 土壤冻深 保护性耕作 玉米收获机 切割器 摘穗辊 机器视觉


【摘要】:玉米秸秆立茬覆盖地表是继玉米全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秸秆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下玉米秸秆的上部被从田间移走,保留一定高度的站立玉米秸秆残茬,因此玉米秸秆的上部可以作为牲畜的越冬饲料和日常生活燃料等他用;除了站立的秸秆残茬之外,还有部分零散的碎叶散落在地表。为了评价这种耕作模式在控制土壤风蚀方面的表现,在吉林大学农业试验场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试验(2011年至2014年)。试验中共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模式,分别为全秸秆还田覆盖(玉米收获机收获过程中将玉米秸秆粉碎,然后铺撒在地表)和其余三种不同留茬高度的立茬覆盖;立茬的高度分别为30、40和50 cm。这个试验的设计为4种秸秆处理模式重复4年,即4次重复试验。试验中测量了所有处理模式下土壤颗粒的流失以及沉积。具有30,40和50 cm高度的站立残茬分别可以增加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相当于理论上土壤表面上方风速减小至0的高度)19.87,43.77和61.62 mm,并且分别增加风速阈值11%、25%和33%。对于全秸秆覆盖的地块,平均月土壤流失量为1.27Mg/ha,对于30、40和50 cm站立残茬覆盖地块,平均月土壤沉积量为0.725、1.088和1.967 Mg/ha。这些试验证实立茬覆盖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土壤风蚀的办法,同时节省一部分玉米秸秆作为牲畜的越冬饲料。除研究了玉米秸秆立茬覆盖在控制土壤风蚀方面的作用之外,我们也比较了立茬覆盖和全秸秆还田对土壤冰冻深度的影响。这个试验历经了3个冬季(2012年~2015年),其中每个冬季都测量土壤冰冻深度,从2013年~2015年的2个冬季也记录了相应的积雪厚度,最后一个冬季也测量了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测量土壤冰冻深度的主要工具为CRREL-Gandahl冰冻管,测量土壤热通量的土壤热通量测量盘埋于地表之下8 cm处。相比较于全秸秆覆盖还田模式,玉米立茬覆盖可以在冬季捕获更多的积雪,较厚的积雪有效阻止了部分冷空气侵入土壤,因此显著地降低了最大土壤冻深(p0.01)。这对于玉米的春季早播非常重要,早播有利于中晚熟玉米品种充分利用生长期,在下霜之前充分灌浆,籽粒将更加饱满,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玉米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有效地控制了土壤风蚀、减小了土壤冻深、有利于中晚熟玉米品种的春季早播,所以需要研制与玉米秸秆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配合的、适合保留一定高度秸秆根茬(后文中此功能简记为“留高茬”,“一定高度秸秆根茬”简记为“留茬高度”)的秸秆切割器。本论文中设计的玉米秸秆切割器安装于两行卧辊式玉米收获机的割台之下,玉米收获机的果穗箱之下安装有秸秆粉碎装置。这样使该玉米收获机既可以完成“留高茬”作业,也可以完成全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该切割器采用旋转刀盘,刀盘的锯齿采用仿棉蝗[( Chondracris rosea rosea (De Geer)]口器外缘轮廓结构,该结构可以降低切削功耗与切割力;不仅如此,该切割器还可以调节刀盘离地高度(此后简记为“切割高度”),调节刀盘与地面之间夹角(此后简记为“切割角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切割高度的增加,秸秆的切断率上升,其切断率的平均值从82.61%增加到93.33%;在15°~0的范围内,随着切割角度的减小,秸秆切断率上升,其切断率的平均值从88.71%增加到89.08%;在切割角度一定的情况下,秸秆留茬高度平均值随切割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秸秆留茬高度平均值从314增加到504 mm,并且越来越接近切割高度值。在切割高度一定的情况下,秸秆留茬高度平均值随切割角度的减小而增大,其留茬高度的平均值从401增加到416 mm,并且越来越高于实际切割高度。本论文设计的适用于卧辊式玉米收获机的切割器能够满足玉米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的需要;实际解决了玉米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问题。除了使传统的玉米收获机实现“留高茬”作业功能之外,提升玉米收获机的整机作业质量是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共同诉求。玉米秸秆堵塞“摘穗辊”是卧辊式玉米收获机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沿摘穗辊的方向上,玉米秸秆已经到达末端,但是竖直方向上,玉米秸秆仍然存在于摘穗辊间隙中,又因为不断有玉米秸秆进入摘穗辊间隙,以致于造成堵塞。为了解决该问题,本论文对普通的摘穗辊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第一,将摘穗辊表面等螺距的螺旋凸棱改成变螺距螺旋凸棱,人为使玉米秸秆沿摘穗辊方向的速度逐渐降低;第二,将固定间距的摘穗辊改变成可变间距的摘穗辊,让摘穗辊时刻紧紧夹持玉米秸秆。为了防止尺寸较小的玉米果穗被摘落后,夹在两摘穗辊缝隙上方,与摘穗辊摩擦产生的落粒和籽粒破损,本文将传统的两个摘穗辊之间相同的旋转速度改变为一快一慢的差速形式,目的是使这种夹在摘穗辊缝隙上方的小尺寸玉米果穗具有掉落到“升运器”上的趋势。本论文中应用CATIA软件和ADAMS软件分别完成了本摘穗辊的建模和仿真试验,仿真试验之后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中未发生玉米秸秆堵塞摘穗辊的状况,而且落粒和籽粒破损率之和仅为0.11%,远低于国家标准的2%。如果玉米收获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传统的摘穗、集箱等工作之外,还能够完成其他作业,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例如获得田间的玉米植株数量对于优化不同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有重要意义,玉米植株数量也是计算新玉米品种平均株产的重要参数。为了减轻人工获得玉米植株数量的劳动强度,提高数据的准确率,本论文利用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得玉米植株数量。玉米秸秆立茬覆盖的地块,有一定高度的玉米秸秆长在地表,摄录这样的图像信息可以大大简化图像处理的难度,提高结果的精确度,所以将图像采集装置安装在玉米收获机之后来获得视频流。后处理过程中,将视频文件分解为图片文件,然后将真彩色的RGB图片文件转化成灰度图像进行图片的配准,再将灰度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进行图像分割与边界提取,最后找到玉米秸秆断面的几何中心并进行标记,统计标记结果即获得玉米植株数量。试验结果显示,人工播种与机械播种在图像识别的误差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机器视觉识别出来的玉米植株数量与实际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误差为6.7%;并且该误差不会随着图像中玉米植株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积累。本论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断面与其它物体的色差优势,降低了机器视觉在识别玉米植株数量过程中的难度,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更好地服务生产实际问题。本论文对于“玉米立茬覆盖”的有益效果进行了探究,发现此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控制土壤风蚀、减小冻土深度、有利于中晚熟玉米品种的春季早播。为了实现保留一定高度的玉米秸秆,研制了“留高茬”玉米收获机。并且对玉米收获机的摘穗辊进行了改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玉米秸秆堵塞“摘穗辊”和玉米果穗的籽粒损失问题。除此之外,将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植株数量获取功能加入到该玉米收获机之中;整体上,实现了传统卧辊式玉米收获机作业功能的创新和作业质量的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25.51;S3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多功能玉米收获机在山东问世[J];致富之友;2000年01期

2 ;新型多功能玉米收获机[J];致富之友;2000年03期

3 ;新型玉米收获机问世[J];致富之友;2000年05期

4 马耀辉,王家源,杨永红,吴军锋,王建合;玉米收获机的生产试验与研究[J];农机推广;2000年03期

5 ;北京玉米收获机新产品样机通过鉴定[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2年02期

6 曹洪国;;我国玉米收获机产品技术与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2003年02期

7 晓琳;;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及推广分析——访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胡伟[J];农业机械;2003年09期

8 ;4Y—1—18玉米收获机[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4年03期

9 朱旺;4YW—Q型玉米收获机[J];山西农机;2005年04期

10 罗永忠;胡永亮;张丽军;王晓强;;“牧神”牌青(黄)贮饲料玉米收获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J];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玉富;;玉米收获机技术经济分析[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武秀芳;;2005年、2006年玉米收获机可靠性试验结果对比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胡伟;刘玉乐;;玉米收获机专利维权方案设计分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红闯;;大垅双行玉米收获机总体设计及技术攻关问题的理论研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卢景忠;薛飞;张俊鹏;邱贵春;于治国;;液压折腰转向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研究与试验[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岳高峰;李祥;阳绪英;许颖;;与微耕机配套的YW-1微型玉米收获机的研究设计[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虹;新型玉米收获机在吉林受青睐[N];鞍山日报 ;2006年

2 徐万广;玉米收获机试验“冰上行”[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

3 王文革;国产玉米收获机大考过关[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4 农博;玉米收获机市场喜中有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5 林菲;选择玉米收获机有了参考依据[N];农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王大庆;玉米收获机:一锅温吞水 还需两把柴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7 王昊;玉米收获机 何时进农田[N];农民日报;2002年

8 记者 李刚;顺平农民研制出新型玉米收获机[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李庆东;农业部将启动玉米收获机质量调查[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10 通讯员 杜银时;时风瞄准国内玉米收获机“头把交椅”[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山山;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总体结构布局优化设计与虚拟验证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刚;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配套玉米收获机[D];吉林大学;2016年

3 闫洪余;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关键部件工作机理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杜岳峰;丘陵山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萌;玉米收获机割台不对行喂入装置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卜令昕;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割台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袁彩云;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的关键部件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海锋;玉米收获机摘辊转速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继磊;无链式玉米收获机设计及优化改进[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6 贺会超;液压机械无级变速技术在玉米收获机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曲宏杰;籽粒型玉米收获机适应性的试验与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帆;玉米收获机无级变速机构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2年

9 路鲁;新型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关键部件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高斌;玉米收获机籽粒回收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1287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87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