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基于LC-MS与~1H NMR方法的热应激奶牛代谢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03:17

  本文关键词:基于LC-MS与~1H NMR方法的热应激奶牛代谢组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代谢组学 脂质组学 热应激 泌乳期奶牛 血浆 牛奶


【摘要】:本论文重点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仪(UFLC)与质谱(MS/MS)联用技术,同时利用1H NMR技术检测无偏向性、结构鉴定能力强的优势,开展了UFLC-MS/MS与1H NMR技术整合的热应激奶牛血浆与牛奶代谢组学研究,寻找奶牛热应激诊断标志物、揭示其生理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部分:1-基于LC-MS技术的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F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开展了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组学研究。通过非热应激与热应激奶牛血浆样本的代谢组比对分析,发现25个与热应激诊断相关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分别是葡萄糖(glucose)、乳酸(lactate)、鸟氨酸(ornithine)、瓜氨酸(citrull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肌酸(creatine)、尿素(ure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二氢神经鞘氨醇(C16 Sphinganine)、胆碱(choline)、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0:0/18:0)、lysoPE(18:0)、lysoPC(16:0)、lysoPC(18:0) lysoPC(18:2)、卵磷脂PC(16:0/14:0)、PC(14:1/18:3)、PC(12:0/22:2)、 PC(15:1/18:2)、PC(20:2/12:0)、PC(18:1/18:3)。这些潜在标志物所参与代谢通路分析表明,热应激导致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发生紊乱2.基于1H NMR技术的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在奶牛热应激血浆代谢组LC-MS研究基础上,采用1H NMR技术,进一步开展研究。通过非热应激与热应激奶牛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分析,发现21个与热应激诊断相关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分别是乳酸(lactate)、丙酮酸(pyruvate)、葡萄糖(glucose)、脯氨酸(proline)、赖氨酸(lysine)、肌氨酸酐(creatinine)、甘氨酸(glycine)、苏氨酸(thre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肌酸(creatine)、乙酰乙酸(acetoacetate)、丙酮(acetone)、2-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胆碱(choline)、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异丁酸(isobutyrate)、三甲胺(trimethylamine)、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甜菜碱(betaine)。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1H NMR技术发现的潜在标志物同样表明,热应激作用使得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发生紊乱,同时表明热应激奶牛肠道微生物代谢发生紊乱。3.基于LC-MS与1H NMR技术的热应激奶牛牛奶代谢组学研究采用LC-MS与1H NMR技术,分析非热应激与热应激奶牛牛奶代谢组间的差异,寻找诊断标志物及有关紊乱的代谢途径。结果共发现53个可用于热应激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它们分别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类和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与前期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热应激前后,乳酸、丙酮酸、肌酸、丙酮、β-羟基丁酸、三甲胺、油酸、亚油酸、溶血磷脂酰胆碱16:0及卵磷脂42:2在牛奶和血浆中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热应激使得血液与牛奶屏障的通透性增加。热应激条件下,牛奶中上述10个潜在标志物可以反映血液中有关代谢组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仓格,康永申;夏季如何防治鸡的热应激[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0年08期

2 彭瑛;降低鸭热应激措施浅述[J];中国家禽;2001年14期

3 叶赣明,廖月明;夏季鸭群热应激的防治技术[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3年03期

4 李爱远;兔热应激与腹泻的防治效果观察[J];中兽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5 沈慧乐;热应激条件下的营养措施——提高蛋白质?提高能量?[J];中国家禽;2004年14期

6 薛梅,曹瑞卿,张华;农户养猪如何应对热应激[J];贵州畜牧兽医;2005年02期

7 ;夏季热应激对养猪的影响[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2005年04期

8 沐建煜;;高温季节蛋鸡热应激及预防[J];山东畜牧兽医;2005年06期

9 全国华;;鸡热应激的危害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3期

10 陈剑杰;;鸡的热应激及其调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玉兰;史万玉;秦建华;包永占;钟秀会;赵玉龙;;“抗署一号”对热应激小鼠血清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焦玉兰;史万玉;秦建华;包永占;钟秀会;;“抗暑一号”对热应激小鼠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于晓磊;雷治海;李月勤;侯玉晶;刘倩;苏娟;;热应激对兔神经介素S表达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仲庆振;王丹;孙泽威;娄玉杰;;急性热应激热应激期间鹅的行为观察[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燕;王纯洁;敖日格乐;姜艳;冉金宝;裴大为;;蒙药希拉汤对热应激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李绍钰;;热应激对家禽肉品质的影响[A];现代化畜牧生产环境与环境管理(五)——第八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万熙卿;卢惟本;袁根平;;热应激对猪的危害与应对措施探讨[A];2005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志伟;马燕芬;魏晓兵;;热应激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影响的研究[A];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马燕;王纯洁;敖日格乐;姜艳;冉金宝;裴大为;;抗奶牛热应激蒙药三子汤对热应激小鼠一些代谢激素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小国;李健;黄小红;黄一帆;;“芪灵”制剂对热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转变饲养方式,,促进海西畜牧业和谐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三局;三方面减少夏季猪热应激[N];农民日报;2013年

2 沙河市畜牧水产局 付丽伟;严防鸡热应激[N];河北科技报;2014年

3 李康;养猪过夏天提防热应激[N];农民日报;2014年

4 ;热应激对养鸽的危害[N];江苏科技报;2003年

5 河北远征药业 周斌;夏季猪发病的主要源头——热应激[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6 郑州牧专教授 朱士仁;夏季养鹅要防热应激[N];河南科技报;2006年

7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屈仁健;夏季猪热应激防治小结[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8 李红斌 路伟;炎热夏季如何降低热应激对蛋鸡的影响[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9 李巧云;能缓解鸡热应激的添加剂[N];农民日报;2005年

10 沙河市畜牧水产局 刘明生 付丽伟;夏季谨防鸡热应激[N];河北科技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建波;过瘤胃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奶牛的应用效果及其抗应激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田鹤;基于LC-MS与~1H NMR方法的热应激奶牛代谢组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孟庆石;利用蛋白质组和磷酸化组学技术研究肉鸡热应激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刘亚楠;NF-κB-HSP27路径在热应激致内皮细胞凋亡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杜立银;热应激对小鼠附植前早期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立志;热应激对奶牛、奶山羊体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朱家桥;DNA甲基化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热应激中的变化及作用[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盼望;复合益生菌缓解蛋鸡热应激效果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杰;中药添加剂对热应激肥育猪生产性能以及内分泌和免疫力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伏金笋;维生素E对东北虎高温热应激缓解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胡晓菲;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宁章勇;肉仔鸡热应激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6 刘晓曦;热应激大鼠肠道抗原递呈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D];北京农学院;2013年

7 侯玉晶;兔神经肽S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热应激对其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潘晓靖;褪黑素和热应激对小鼠精子质量和胚胎发育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贾云杰;添加维生素对缓解夏季皖系长毛兔热应激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10 占今舜;外源金属硫蛋白对热应激下奶牛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90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90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