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水稻浸种过程种子水分检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水稻浸种过程种子水分检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场核磁共振 水稻浸种 横向弛豫时间 反演谱 质子密度加权像
【摘要】:为研究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的水分相态、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规律,应用低场核磁共振原位无损检测技术,采用连续浸种、间歇浸种、药剂浸种及温汤浸种等常见处理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的浸种过程开展了研究。根据横向弛豫时间乃呈现的多组份特征,区分种子内部的水分相态;通过T2弛豫谱信号幅值的差异,分析水稻种子水变化和流动规律;构建横向弛豫时间与水分相态、水分分层及弛豫谱信号幅值与水分含量的关系模型,实现对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吸水的定量化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间歇获取质子密度加权像,研究浸种过程对水稻种子水分分布及流动过程的影响,实现水稻种子浸种过程内部水分传递的动态可视化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无损的水分检测方法,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揭示水稻种子在浸种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更加直观地揭示了水稻浸种过程种子内部的水分传递过程,为探求水稻种子的最佳浸泡条件以及浸种过程中的水分传递理论模型构建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1)为研究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的水分相态及其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技术,通过硬脉冲回波序列(carr-purcell-meiboom-gill sequence,CPMG)测量水稻种子横向弛豫时间T2,根据横向弛豫时间T2的差异区分种子内部的水分相态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乃反演谱横向弛豫时间T2长短的差异,发现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内部水分存在结合水、自由水2独水分状态,同时可区分出内层水、中层水、外层水3种水分分层;二者均能通过回归方程合理地估测水稻在浸种过程中种子的吸水率情况;通过T2反演谱信号幅值大小的差异,发现水稻浸种过程中的种子总体水分含量不断上升,但由于判定依据及划分方式的不同,二者在水分的流动方式上略显差异。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直观地揭示了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内部的水分变化,试验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高效率的水分检测方式。(2)为研究水稻种子在浸泡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情况,应用核磁共振无损、非侵入的技术优势,根据弛豫时间呈现的多组份特征,通过弛豫谱分析水稻种子不同相态水分的变化和流动过程,确定弛豫谱峰值总面积与水稻种子吸水率的回归方程,研究了水稻浸种过程中吸水量的变化情况。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监测沈农9816号、七山占及秀子糯3个品种水稻种子48h浸种过程。每6h时间间隔利用硬脉冲自旋回波CPMG序列获取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谱,从而分析浸种过程对水稻种子内部水分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弛豫谱峰值总面积可以合理估测水稻种子的吸水率;水稻种子在6h浸种过程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结合水及总水含量变化趋势为不断上升,自由水则呈现不规则的反复变化态势。根据T2反演谱信号幅值计算得到的水稻种子吸水率,发现3个品种在相同浸种时间的各个监测点均反映出秀子糯吸水率最高,沈农9816号吸水率最低,试验结果验证了支链淀粉的吸水性优于直链淀粉。(3)应用低场核磁共振原位无损检测技术,采用间歇浸种、连续浸种、药剂浸种及温汤浸种等处理方法,对水稻种子在浸种过程中的吸水量变化开展了研究。利用横向弛豫时间乃反演谱分析了水稻种子在浸种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变化及吸水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浸种过程改变了水稻种子内部的水分分布情况,水稻种子吸水量对各种浸种方法均高度敏感,对初始含水量不敏感。采用浸种2h,晾干1h,浸种2h的间歇浸种方式,40%福尔马林50倍液药剂及提高浸种温度均可增加水稻种子浸种过程的吸水量;采用浸种3h,晾干1h,浸种1h的间歇浸种方法式及饱和澄清石灰水、强氯精300倍液均将降低水稻种子浸种过程的吸水量。试验为水稻种子浸种过程中吸水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寻求最佳浸种条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4)为研究水稻种子浸种过程中内部水分流动情况,可视化内部水分传递过程,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及其成像技术,监测沈农9816号、七山占及秀子糯3个品种水稻种子48h浸种过程。每6h时间间隔利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脉冲序列获取样品的质子密度加权像,从而分析浸种过程对水稻种子内部水分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是一种有效的水分检测技术,利用水稻种子的质子密度加权像,能够直观检测到种子内部水分分布情况,动态的监测到种子内部水分流动过程,分析发现水分最初是从胚进入种子内部,继而通过种皮的渗透,最后到达胚乳部分。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种子浸种过程中水分传递的理论模型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兴英;;水稻浸种小常识[J];垦殖与稻作;2006年02期
2 刘玉洁;水稻浸种新法二则[J];农村新技术;1995年02期
3 林正平,李颖;对水稻浸种发芽率影响因素的室内试验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5期
4 王海军;;沼液在水稻浸种中的应用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5 宋绍强;;稻福(3%壳聚糖)在水稻浸种中的应用效果试验[J];北方水稻;2007年05期
6 朱训永;朱玉清;阮有宏;戚翠红;邓大云;;春季水稻浸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9期
7 王均亚;;水稻浸种浸秧新药剂[J];耕作与栽培;1982年02期
8 ;新型水稻浸种剂——使百克[J];新农业;2004年03期
9 张同超;王海伟;王辉;周建国;张伟;;群科用于水稻浸种试验研究[J];北方水稻;2008年01期
10 范业春;;浸种剂在水稻浸种中的试验效果[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柳世君 卢光成;水稻浸种育秧要五防[N];河南科技报;2004年
2 曹国金;水稻浸种的优良药剂——稻种清[N];云南科技报;2004年
3 曹国金;水稻浸种良药——的确灵[N];云南科技报;2007年
4 凌风楼;水稻浸种注意事项[N];吉林农村报;2012年
5 水清 于丹;水稻浸种注意要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6 王立春;八五九狠抓科技到位率确保新增亿斤粮[N];北大荒日报;2011年
7 王立春;八五九与八一农垦大学联手打造六亿斤商品粮基地[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8 水清;水稻浸种要“活水、通气”[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平;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水稻浸种过程种子水分检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96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9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