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3:04

  本文关键词: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疏解棉秆 棉秆重组材 干燥特性 力学性能 传热传质


【摘要】:制备棉秆重组材是棉秆资源利用的新途径。棉秆重组材作为木质人造板的替代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近似木材的纹理结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对棉秆重组材生产的重要前处理工序—干燥工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采用微波热风联合的方法进行疏解棉秆的干燥,对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对疏解棉秆和棉秆重组材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疏解棉秆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模型,给出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提高干燥速率和板材力学性能的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疏解棉秆的微波干燥特性和干燥工艺参数。固定微波功率1000W,疏解棉秆装载量为34g~200g,将干基含水率110%降至6%,所需的干燥时间为10~20 min。疏解棉秆的微波干燥过程分为2个阶段:升速阶段和降速阶段,其中降速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干燥过程无明显的恒速阶段。微波干燥疏解棉秆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值为4.1997×10-8~1.8078×10-8 m2/s。(2)确定了描述疏解棉秆微波干燥特性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从经典的干燥动力学模型中选出7个常用的数学模型,以R2、χ2和RMSE作为判断准则,利用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Midilli模型有最大的R2值、最小的χ2和RMSE值,对Midilli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直线关系误差小于1%。(3)探明了不同干燥方式对疏解棉秆干燥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0℃热风干燥时,含水量降至6%耗时超过60min;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时间随着转换点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少,当转换点含水率为85%、60%和40%时,干燥时间约为26min、34 min和42 min。(4)完成了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平均干燥速率和单位降水能耗为试验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的最佳工艺为:热风温度95℃,转换点含水率57%,微波功率700W。在此干燥条件下,与热风、微波单独干燥的单位降水总能耗相比,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分别降低了106.7%、10.4%。(5)探明了不同干燥方法对疏解棉秆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值的影响。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经热风温度60℃、80℃、100℃和微波功率350W、500W、700W干燥后的疏解棉秆的弯曲性能。热风干燥后疏解棉秆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分别为11.34~23.82MPa、0.51~0.96GPa,微波干燥后疏解棉秆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分别为24.26~33.57MPa、0.91~1..28GPa。(6)探明了不同干燥处理疏解棉秆制备的棉秆重组材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对应于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制备的棉秆重组材的平均静曲强度值和平均弹性模量值分别为52.07MPa和2.01GPa,700W微波干燥的分别为40.86MPa和1.83GPa,95℃热风干燥的分别为24.73MPa和1.19GPa。(7)完成了疏解棉秆传热传质过程的模拟及验证。针对疏解棉秆干燥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和水分分布,利用A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疏解棉秆微波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分布及变化情况。验证结果表明,温度场、水分场的实测值与测定值基本吻合,数值模拟可以用于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变化的模拟。(8)分析了干燥后疏解棉秆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变化。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手段进行分析,干燥时间、热风温度和微波干燥时间影响着疏解棉秆的力学性能,与热风干燥相比,微波干燥可以增加疏解棉秆内部的微孔数量,提高干燥速率,降低干燥时间,减少了木质素、半纤维素的分解,同时减少了干燥过程中不可逆应变的产生,有利于提高疏解棉秆的力学性能,更适合于疏解棉秆的干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653;X7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1期

2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5期

3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10年05期

4 熊;传热传质技术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5年05期

5 董金玲;王国恒;;干燥过程中的高温快速工艺[J];工业炉;2006年02期

6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6年05期

7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01期

8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03期

9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7年05期

10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朱庆勇;谢铭慧;;混纺材料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由世俊;牛润萍;张欢;;空调用填料表面传热传质性能的预测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3 徐成海;彭润玲;张世伟;祖文文;;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研究的动态[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樊丽娟;黄翔;吴志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强化管外传热传质方法的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涛;张彬;李文武;燕涛;;基于FLUENT的深水油藏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林亚玲;李树君;潘忠礼;;红外同步杀青脱水下苹果片传热传质数学模拟[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绍志;周新丽;陈光明;;浅论细胞悬浮液冻干与普通溶液冻干的异同[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铁军;刘达新;唐景春;;喷淋蒸发翅管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敏杰;王煤;余徽;纪平均;许峰;;竖直环形多孔介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董冲;;低肋斜槽管单管外降膜吸收的传热传质模型及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黄虎波;推动东莞能源 科技成果产业化[N];东莞日报;2012年

2 刘伟 高建敏;脚踏实地 从细微做起[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裕文;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倾斜流动与传热传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操瑞兵;叉排管束与M-W引流丝网交替热质传递结构吸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王红提;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彬;有机物综合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分析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5 王军;增膜型蒸发空冷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彭润玲;几种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7 尚妍;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郑伟业;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林們;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机理及其在两级风冷吸收制冷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元宾;侧风对于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影响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民;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靳振欢;褐煤干燥过程的动力特性及传热传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秦长江;双轴桨叶式干燥机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易哲宇;管排与丝网交替结构吸收器的溴化锂吸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贤东;微观尺度褐煤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夏晓华;复合工质传热传质性能的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柳坤;横纹管强化溴化锂吸收水蒸汽的传热传质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程金强;功能表面强化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车载溴冷机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蒋妮;蒸发冷凝传热传质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刘春琪;HAT循环饱和器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12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12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