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定位施肥红壤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微生物机制初探
本文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红壤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微生物机制初探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博士后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长期不同的施肥制度不仅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也会引起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和活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作用于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土壤结构和肥力,进而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与微生物多样性的互作、土壤与植物的互作,近年来,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尤其关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生长相关性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关于长期定位施肥制度对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机制少见报道。本研究以灭菌祁阳土著红壤为培养基质,以1%接种量接种四种长期施肥制度下的祁阳红壤:长期未施肥(CK),长期施用有机肥(M),长期施用无机肥(NPK),长期施用有机和无机肥(MNPK)。接种后置于18度暗培养一个月进行微生物复壮,然后小麦表面消毒并催芽后,在温室模拟自然条件下进行培养,当小麦分孽数保持不变时停止培养。利用Ion Torrent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中C、N、P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微生物多样性与小麦苗期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红壤中的微生物菌群能够促进小麦苗期的生长。尤其是长期施用NPK和MNPK,其红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对小麦的促生作用最强。长期定位施肥红壤中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的N03--N和有效钾的含量。p-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与小麦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过氧化物酶(PhOx)则与小麦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苗期的红壤中,细菌主要门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 icrobia) 。其中变形菌门在所有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相对含量大于0.1%的细菌属包括Gp3, Flavisolibacter, Mucilaginibacter, Mesorhizobium, Phenylobacterium, TM7_genus_incertae_sedis与小麦生物呈显著相关。真菌主要门为Ascomycota,且Ascomycota菌群多样性与过氧化物酶显著负相关。Bionectria, Conlarium, Edenia, Gibberella, Macrophomina, Myrmecridium, Myrothecium, Entoloma, Marasmius, Funneliformis, Fusarium, 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 Zopfiella和一些其它不可分类的真菌与小麦生物量显著相关(P0.5)。本研究中,真菌菌群对小麦苗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显著。根据结构功能模型预测,真菌菌群能够通过显著调控土壤酶活而影响小麦的生物量,是主要的间接因素。长期定位施肥红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对小麦内生菌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施用M、NPK和MNPK的红壤微生物对小麦内生菌菌群的结构影响相似。其中,长期施用NPK和MNPK的红壤微生物对小麦内生细菌菌群的结构影响最相似,而长期施用M和MNPK对小麦内生真菌菌群的结构影响最相似。与小麦生长显著相关且相对含量大于0.1%根内生菌(属)包括:Streptophyta、3_genus_incertae_sedis, Clostridium_Ⅺ stridium_sensu_stricto、 Gp25、 Gp3、 Gp4、Gp5、 Lysobacter、 Nitrospira、 /Spartobact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 Steroidobacter 、 Streptophyta 、 Lysobacter、 Pedobacte、 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Chloroflexi 、 Gemmatimonadetes、 Nitrospira、 Planctomycetes、 Proteobacteria、 Verrucomicrobia、 Firmicutes 和 TM7。本研究将为深入探索农业管理-微生物-作物生长的互作提供科学参考,并为长期施肥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娜;陈峰旗;;小麦苗期管理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8期
2 余叔文,陈景治,刘存德,龚灿霞,宋廷生;小麦苗期干旱煅炼的效果问题及其生理基础[J];作物学报;1964年02期
3 陈仁义;沿江圩区小麦苗期管理[J];安徽农业;1998年11期
4 缪吉安;小麦苗期管理方法[J];农村新技术;1998年10期
5 宁东贤;小麦苗期地下虫害的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5期
6 ;小麦苗期地下虫害的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2000年02期
7 金礼德;小麦苗期管理技术要点[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年11期
8 满昌伟;冬小麦苗期生理性畸形苗的发生和防治[J];农民科技培训;2004年10期
9 万克江,薛绪掌,王志敏,高志远,马智宏;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10 朱衣成;李文仓;;小麦苗期发黄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峰;田中伟;崔亚坤;戴廷波;;小麦苗期耐高铵胁迫基因型的差异[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丹丹;;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同化对低氮的响应[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丹丹;戴廷波;姜东;曹卫星;;小麦苗期氮代谢对低氮营养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贾功流;黄茂;丁克坚;;小麦苗期和离体叶段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5 叶宝兴;谭秀山;王婷婷;毕建杰;;不同水分管理对于冬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纪莉景;孔令晓;王连生;栗秋生;李聪聪;程晓亮;;河北省小麦苗期根病调查及其病原鉴定[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7 李振兴;彭惠茹;许盛宝;聂秀玲;吴德志;杨雪;倪中福;刘志勇;孙其信;;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苗期生长性状及其对低磷胁迫响应的QTLs初步定位和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殷振军;;浅谈小麦苗期冻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桥县农业局 杨洪珍;抓好小麦苗期管理[N];河北科技报;2013年
2 武墨广;小麦苗期管理[N];陕西科技报;2014年
3 龙飞;农业部要求加强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治[N];农资导报;2008年
4 晓明;立冬加强小麦苗期管理[N];农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 尚敬鹏 通讯员 张玲;四项措施加强小麦苗期管理[N];莱芜日报;2011年
6 张爱琳;小麦苗期病虫早防治[N];河南科技报;2013年
7 河北省植保总站 杨彦杰;小麦苗期根病要早防[N];河北科技报;2007年
8 记者 高传立 通讯员 周君良;加强小麦苗期管理 促进苗情转化升级[N];徐州日报;2006年
9 海安县作栽站供稿;以抗旱保苗为重点 加强小麦苗期管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10 ;立冬加强小麦苗期管理[N];山西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丽华;长期定位施肥红壤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微生物机制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吴琼;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苗期监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红;小麦苗期耐旱耐低磷胁迫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图谱的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梦雨;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卢合志;冬小麦苗期叶面积与根系生长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杨彩凤;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小麦苗期耐盐性状的QTL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杨玉萍;冬小麦苗期的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离体筛选体系建立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5 靳雪梅;小麦苗期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彭丹辉;小麦苗期热胁迫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秀斌;小麦苗期根的分组及三维根系构型的测定[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马俊会;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理生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静;小麦苗期根的分枝规律与解剖结构[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程凯;小麦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和综合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3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1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