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活性差异及其在稻田的立体环境行为

发布时间:2017-12-23 14:06

  本文关键词: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活性差异及其在稻田的立体环境行为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苯醚甲环唑 对映体 超高效合相色谱 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 立体选择性 立体活性


【摘要】:三唑类手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在水稻种植体系广泛使用。苯醚甲环唑有两个手性中心,四个手性异构体,它们对靶标的生物活性以及在植物体和环境中的立体环境行为存在很大差异,将苯醚甲环唑外消旋体当做一个化合物处理的传统安全性评价方法存在缺陷,开展手性农药异构体的行为本质研究,能更好的确保手性农药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和可控性。因此,本文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C2 MS/MS)建立了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在水稻样品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的活性差异,在确定优映体和劣映体的基础上,开展了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水稻种植体系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和手性富集研究,为手性农药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精准数据支持。(1)利用UPC2 MS/MS分离分析技术,比较了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纤维素—三(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三种手性固定相对苯醚甲环唑四个手性异构体的分离效果,发现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具有最好的手性分离能力。进一步对共溶剂种类、含量、色谱柱长度、温度等分离因素进行优化,成功实现了苯醚甲环唑四个手性异构体的基线分离,流出顺序分别为苯醚甲环唑(2R,4R)-手性异构体、(2S,4S)-手性异构体、(2S,4R)-手性异构体、(2R,4S)-手性异构体,保留时间分别为5.96 min,6.38 min,6.82 min,7.37 min,分离度达到了1.62,1.59,1.56。(2)在提取和净化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稻田水、土壤、植株、稻壳和糙米中苯醚甲环唑四个手性异构体的前处理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分散吸附剂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方法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3% 96.3%,检测限为0.02-0.03 ng,定量限为0.001-0.02 mg/kg;日内精密度(RSDa)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 9.7%,日间精密度(RSDb)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 10.2%。该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精密度等完全满足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为苯醚甲环唑的立体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础。(3)开展了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对水稻稻瘟病菌、恶苗病菌、稻立枯病菌、稻曲病菌的生物活性差异研究,发现活性大小顺序均为:(2S,4R)-手性异构体(2R,4R)-手性异构体(2R,4S)-手性异构体(2S,4S)-手性异构体。对稻瘟病菌、恶苗病菌、立枯病菌和稻曲病菌,(2R,4R)-手性异构体和(2S,4S)-手性异构体的ED50比值分别为0.28、0.66、0.29、0.62,(2R,4R)-手性异构体为优映体;(2R,4S)-手性异构体和(2S,4R)-手性异构体的ED50比值分别为2.57、1.60、1.38、1.44,(2S,4R)-手性异构体为优映体。(4)采用田间喷雾施药法,探讨了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在水稻种植体系的立体环境行为。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在植株、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大小均为:植株水土壤。在水稻种植体系,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会发生立体选择性降解,在植株体内立体选择性最明显,(2R,4R)-手性异构体和(2S,4S)-手性异构体的对映体分数EFA0.5,(2R,4R)-手性异构体优先降解;(2R,4S)-手性异构体和(2S,4R)-手性异构体的EFB0.5,(2R,4S)-手性异构体在水稻植株上优先降解;土壤中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的立体选择趋势为EFA≈0.5,EFB0.5,(2S,4R)-手性异构体降解最快;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水体中的立体选择性最弱(趋势为EFA≈EFB≈0.5)。(5)采用多次施药、不同间隔期采收的方式,探讨了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的累积规律,四个手性异构体残留量大小均为:植株稻壳糙米土壤。在最终收获的样品中,存在手性异构体富集现象,在土壤和植株样品中,手性异构体富集趋势为EFA0.5,EFB0.5,(2S,4S)-手性异构体和(2R,4S)-手性异构体容易在土壤和植株上富集;糙米和稻壳最终样品中,手性异构体富集趋势为EFA0.5,EFB0.5,(2R,4R)-手性异构体和(2R,4S)-手性异构体容易在糙米和稻壳上富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光富 ,袁继伟 ,刘钊杰;合成农用化学品的手性——生物活性及安全性的思考[J];农药译丛;1999年02期

2 蔡国超;徐忠传;柴文;徐式近;;园林植物在生物催化合成手性芳醇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3 徐胜臻;明志会;杨娇艳;杨邵;丁明武;肖文精;;手性1-芳基-2-(1H-1,2,4-三唑-1-基)乙醇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0年02期

4 苏少泉;除草剂中的手性化合物[J];现代农药;2005年05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亮茹;毛璞;贺X;肖咏梅;袁金伟;;芳环桥联双手性中心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冯杰;杨新斌;沈杰;梁帅;余孝其;;新型手性雌甾二聚体的合成[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乃水;于安光;唐石;;多手性中心Nebivolol的合成[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奇;董振荣;李岩云;高景星;;双手性Schiff碱配体的合成及在硫醚不对称氧化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彭安顺;王亚琦;;浅谈含多个(类)手性因素有机物的立体异构问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李昂;夏婷婷;张晓翔;陈景文;蔡喜运;;手性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直接分析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肖冬荣;张光菊;袁若;童明良;;两个基于螺旋[Co_2O_2]_n亚铁磁链的手性单链磁体[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宋晓男;姚祝军;;手性二胺(S,S)-2,2'-bipyrrolidine的方便合成法[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洪禄;武豪;赵刚;;海洋天然产物Pinnaic acid和Halichlorine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赵龙;黄关欣;郭贝贝;吴小余;;吲哚并氮杂卓对丙炔醛的高立体选择性Michael加成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手性技术、手性药物”成果介绍[N];四川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彬淼;手性螺[4.4]壬烷骨架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贺敏;苯醚甲环唑手性异构体活性差异及其在稻田的立体环境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宋来东;手性亚砜不对称合成方法研究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孟庆国;含羟基和咪唑基团手性肽核酸的设计、合成及亲和性初步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5 江辰;手性领域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贾斌;含有手性中心的胺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吕瑞之;轴手性联烯的合成反应以及铁催化的β-氨基醇氧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梁;Micromonospolide B的全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娟娟;手性烷基取代的噻吩螺烯的制备以及噻吩螺烯的手性拆分[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思哲;固有手性双杯芳烃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春;膦手性中心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丹丹;手性中心描述符及其在手性选择性预测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2年

5 马敏山;手性衍生化及溶剂化试剂的设计与合成及NMR手性分析[D];温州大学;2014年

6 卢洁;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生物样品中D-氨基酸和(R)-淔胺分析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琦琳;聚手性3-[9-(3-吡啶基)芴基]环氧丙烷的合成及其气相色谱应用[D];湘潭大学;2012年

8 覃开云;基于D-樟脑的手性离子液体合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储备;中心手性诱导的新型轴手性双膦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婷婷;手性降冰片骨架PMO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形貌和结构调控[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4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4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