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

发布时间:2017-12-25 09:03

  本文关键词: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异源多倍体 甘蓝型油菜 剥离白菜 单体异附加系 非整倍体


【摘要】:由种间杂交进化产生异源多倍体是自然界物种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适应性要显著优于其二倍体祖先种。长期以来,揭示异源多倍体中祖先种基因组的起源及结构变化一直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拥有较长进化史的天然异源多倍体中抽离出其亚基因组并使祖先种得以出现,为研究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进化及互作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异源多倍体多倍化进程研究的模式植物。本研究中,通过远缘杂交诱导甘蓝型油菜中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优先消除,抽离出了整个A亚基因组,进而重建了祖先种白菜型油菜(restituted B.rapa L.,RBR)。同时,以本实验室先前获得的一个RBR Oro做父本,与亲本甘蓝型油菜“Oro”进行杂交及连续回交,将C亚基因组的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剥离的A亚基因组上,在同一背景下对C亚基因组进行解析。最终,通过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及FISH方法鉴定出了全套的单体异附加系(MAALs)。RBR及MAALs的获得为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进化及基因组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材料。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远缘杂交诱导RBR ZS11的建立以国内进行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与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进行大量的属间杂交,获得了4株染色体数为2n=29的F1杂种。C基因组的特异BAC为探针的FISH及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证实了这些F1杂种(2n=29)中消除了一个完整的C亚基因组,而保留了全部的A亚基因组染色体,同时经海甘蓝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分析,未检测到海甘蓝的染色体片段。随后在F1杂种与海甘蓝的回交后代中筛选到染色体数目为2n=22的单株,该单株经人工辅助自交后获得了染色体为2n=20的植株。这些植株的染色体配对方式与天然白菜的10个二价体及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以10:10分离一致,且经FISH检测并未发现C基因组染色体及片段,证实了这些材料为“中双11”的剥离白菜(RBR ZS11)。与天然白菜相比,RBR ZS11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形态特征,例如生活力弱、易感病、叶片有毛,花型较小且花瓣皱缩,自交结实不正常,特别是冬天叶片贴地生长等。随机选取57对AFLP引物对4个F1植株、RBR ZS11及双亲进行遗传分析,各世代植株中均检测到一定数目的相对于甘蓝型油菜的缺失带、新增带及少量的海甘蓝特异带。以随机选取的32对AFLP引物对RBR ZS11及其它17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BR ZS11与白菜型油菜“白油一号”聚为一类。2.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的解析为解析天然甘蓝型油菜的C亚基因组,以实验室先前获得的剥离白菜RBR Oro为父本,与供体甘蓝型油菜“Oro”进行杂交及连续回交。通过细胞学方法,共确定了646株BC1和BC2群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有129(20.0%)株(2n=21)为可能的MAALs。利用已测序甘蓝型油菜“Darmor”的基因组信息设计、筛选了49对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的基因引物。经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鉴定到全套的RBR Oro附加单条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9个MAALs。随后以多个重复序列探针的BAC-FISH对MAALs植株进行分析,证实了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可靠性。相比于亲本RBR Oro,MAALs表现了一些可能由附加C染色体决定的特异性状,例如AAC2的叶片蜡质。MAALs终变期的染色体配对以及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均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附加的C基因组染色体与A基因组的同源性及甘蓝型油菜中调节染色体配对的机制有关。其中,AAC1、AAC2表现较高的异源配对三价体,且二者的雌、雄配子传递率显著高于其它MAALs,而AAC9的异源配对三价体频率及雌、雄配子传递率均最低,这可能与C9染色体携带有调控甘蓝型油菜染色体配对的一个主效位点(Pr Bn)相关。最后,借助于全套MAALs,通过设计特异的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将C亚基因组的22个较大的未定的Scaffolds锚定到了对应的C基因组染色体上,证实该套附加系在优化基因组信息上的特有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光清;云涛;倪征;张玉颖;;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Virologica Sinica;2006年02期

2 巴恒星;杨福合;李春义;;鹿、牛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微小变异研究[J];特产研究;2012年02期

3 王乐乐;蒋瑞瑞;康相涛;高娟玉;韩瑞丽;;畜禽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4 冯祥汝;陈义龙;孙真;贾生美;王文东;张俊辉;杨振国;卢强;;鲤鱼白细胞介素10基因组DNA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4期

5 孙晓义;卢强;谭业平;付保忠;李伟;;鲤白细胞介素-8基因组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张宪;王金朋;雷天宇;金殿川;;玉米亚基因组中代谢基因的分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7 芦银华,华修国,崔立,谈国蕾,许立华,黄伟坚,陈德胜,陈溥言;感染性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DNA的分子克隆[J];中国病毒学;2003年04期

8 范进江;薄新文;钟发刚;;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现超;安德荣;青玲;杨水英;;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聂庆华;曾华;雷明明;张细权;;鸡ghrelin基因组结构研究及全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福德;基因组测定 破解生命奥秘里程碑[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斌;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力敏;甘蓝型油菜应答干旱胁迫的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3 邵玉娇;种内与种间非整倍性对甘蓝型油菜基因表达的扰乱[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效华;甘蓝型油菜根构型响应低磷胁迫的遗传变异和遗传传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5 秦世玉;甘蓝型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赵波;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7 赵新旺;甘蓝型油菜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张泉;甘蓝型油菜BOR家族基因分析及BnaC4.BOR1;1c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9 郭彦丽;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遗传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10 陈军;利用高密度SNP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及角粒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齐飞;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黄晓然;玉米基因组大片段缺失检测算法[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潘荣杨;基因组选择中一步法的应用评价[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林常有;鸭MHCⅠ类分子cDNA克隆及其基因组结构[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林彭;几种基因组评估方法选择效率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2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32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