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5 23:13

  本文关键词: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豆 遗传连锁图谱 始花期 分枝数 农艺性状


【摘要】:大豆为光周期反应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反应决定生育期长短,生育期与大豆产量、品种适宜种植范围密切相关。开花(始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典型特征,与生育期密切相关。分枝数是大豆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其影响大豆冠层构型、群体受光、抗倒伏能力及种植密度等,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大豆始花期和分枝数基因/QTL的挖掘与利用能够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迄今为止,在大豆中已经定位到控制开花的基因/QTL有E1-E9和J。然而,在相同已知始花期基因群体中,仍存在始花期相差很大的现象,这表明还有其他未知基因影响大豆始花期。为定位始花期和分枝数QTL,研究其之间的关系,本试验利用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日本栽培大豆品种Toyomusume(e1-nl,e2,E3-Mi,E4)和中国东北栽培大豆品种绥农10号(E1,e2,e3-T,E4)杂交构建F2代、F3代群体及其衍生群体。本试验利用均匀分布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671对SSR标记,通过父母本(Toyomusume和绥农10号)及其F3代群体(N=141)间具有多态性的158对SSR标记(174对多态性引物中有16对冗余引物)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7个连锁群。试验又利用 Illumina SoySNP8k iSelect BeadChip DNA 芯片(7189 对 SNP 引物)对亲本(Toyomusume ×绥农10号)及其F2代群体(N=100)进行基因分型,除去异常和无多态性及冗余的SNP标记,共有1306对多态性SNP标记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SNP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个连锁群,一一对应大豆的20对染色体,SNP标记的遗传距离和物理位置(Gmax_275_Wm82.a2.v1版本)高度一致,为QTL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3个始花期QTL(#T_2、qFT_6、qFT_16)都在2张遗传连锁图谱上定位到,在SSR和SNP遗传连锁图谱上还分别定位到qFT_3和qFT_19。对父母本及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F3代群体研究表明qFT_6、qFT_19、qFT_16为E1、E3、E9位点。对F4代群体研究表明qFT_2是真实存在调控始花期的微效QTL,到目前为止该位点尚未见报道。对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和F3代群体及8种类型群体的E1、E3、E9、qFT_2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调控开花效应最大的为E1基因,其次为E9基因。E1、E3、E9基因等位变异不同组合的8种类型群体始花期变异规律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皆表现一致,即始花期E1/E3-Mi/e9E1/e3-T/e9E1/E3-Mi/E9E1/e3-T/E9e1-nl/E3-Mi/e9e1-nl/e3-T/e9e1-nl/E3-Mi/E9e1-nl/e3-T/E9。为研究始花期基因和分枝数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和F3代群体及8种类型群体的E1、E3、E9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数和E1基因呈极显著相关;分枝数和E9区域附近的差异位点呈显著连锁;分枝数和E3基因的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合该群体始花期受E1、E9基因调控开花影响较大,E3基因调控开花影响较小,在遗传角度上推测开花调控效应较大的基因(E1、E9基因)对分枝数具有"一因多效"性。E1基因是调控开花最重要的基因,因此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将E1基因转入野生型植株(东农50(e1-as)),并获得2株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E1#L16和E1#L18)。对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的分枝数统计分析表明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分枝数显著多于野生型植株。本试验进一步推测E1基因具有对分枝数的"一因多效"性,但还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除分枝数之外,在始花期基因(E1、E3、E9)附近还定位到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QTL。研究表明,E1基因对株高、主茎节数、分枝荚数、分枝粒数作用明显。E3基因对株高、主茎节数、主茎荚数和主茎粒数有一定影响。由于E9基因是提早开花基因,其对株高和主茎节数影响不大。为排除始花期基因对重要农艺性状影响,挑选始花期基因相同(E1、E2、E3、E4和E9基因)且始花期相近的4个大豆品种(超高产大豆品种:沈农12、中黄35、辽豆14;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通过田间施肥处理和生理试验进一步研究大豆叶片生理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鼓粒关键时期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色值显著高于普通大豆品种;在鼓粒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没有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14点后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普通大豆品种。在R1、R6、R7时期,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普通大豆品种,MDA含量均低于普通大豆品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应志;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一)[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2 东平;;祖国的大豆[J];植物杂志;1977年04期

3 石桂芳;李迎庭;郭修广;陈富润;;抓关键措施提高大豆产量[J];河南科技;1981年02期

4 田家乐;;话说大豆[J];山西农业科学;1984年06期

5 蒋南群;;大豆的选种[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09期

6 李彪,朱莉;巨棵型大豆简介[J];天津农林科技;1997年02期

7 周文新;大豆药用成分的研究概况[J];作物研究;1997年02期

8 王淑琴,夏剑秋,郑环宇;大豆质量标准汇编及应用说明[J];大豆通报;2000年05期

9 徐庆玉;;对兴农2号大豆特征特性的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00年08期

10 郭蓓;大豆耐盐性研究的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坤;卫志明;;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孙寰;;世界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动向[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3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方晓阳;;大豆起源研究思路之探讨[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吕晓波;;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萍;张忻爽;张淑珍;李文滨;;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NaCl胁迫的反应[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东惠茹;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张双琦;今年大豆进口缘何前低后高[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雷鹏;大豆——国际期货市场的常青树[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梅立红;浅谈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N];粮油市场报;2003年

4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大豆进口令欧盟头疼[N];国际商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徐海;赵相文和他的“神奇大豆”[N];吉林日报;2004年

6 赵普昌 记者 孟宝林;我市大豆收购价创新高[N];牡丹江日报;2007年

7 绿叶;新品大豆——激光810[N];山西科技报;2001年

8 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政府 郭兴文;吕梁旱作区大豆丰产栽培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磊;特色大豆渐成加工企业“香饽饽”[N];期货日报;2007年

10 李江南 张正荣;高梁间种冬大豆效益高[N];四川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丽;斜纹夜蛾诱导大豆抗虫防御反应转录谱分析和分子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朱思柱;大豆进口对中国种植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闫洪朗;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杨光;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5 郝荣华;大豆花型发育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乞永艳;大豆子叶异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诱导及其微粒体部分蛋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7 张治安;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海坤;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张涛;盐生和中生大豆属植物的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丽丽;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迷敏;褐藻酸寡糖对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累积及营养成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蒙;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朱末;大豆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爽;发酵毛豆中大豆异黄酮苷元与总多酚含量测定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孟悦;不同大豆品种加工干豆腐品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初佳芮;链霉菌769对大豆生长过程中疫霉根腐病抗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陈思羽;大豆冠层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及萌发过程中子叶生理指标的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潘立君;大豆胚及胚乳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阿如娜;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10 胡兴旺;农杆菌介导的GmWRKY70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34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34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