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R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酶对淀粉及半纤维素降解的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TMR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酶对淀粉及半纤维素降解的作用机理研究 出处:《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青贮过程中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 WSC)大量损失外,淀粉、半纤维素等在植物酶、微生物活动以及酸性条件的作用下也可发生损失。目前,关于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 TMR)发酵过程中淀粉、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及机理尚无系统研究。TMR发酵过程中若淀粉、半纤维素等发生大量损失,势必会影响TMR的营养价值和饲喂效果,为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全株玉米和以全株玉米为主要原料调制的TM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全株玉米和TMR厌氧发酵过程中发酵品质、微生物组成以及碳水化合物各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全株玉米发酵过程中WSC、淀粉以及半纤维素含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与全株玉米青贮相似,TMR发酵过程中除WSC大量损失外,淀粉以及半纤维素含量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以不同水分含量(375g/kg,432g/kg和483g/kg)TMR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TMR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各组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TMR发酵过程中淀粉及半纤维素含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并且水分含量越高,其降低趋势越明显。因此,适当降低TMR的水分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酵过程中淀粉及半纤维素的损失。3.以豆腐渣为主要原料,分别以苜蓿干草、羊草干草为粗饲料调制TMR,对不同粗饲料来源TMR发酵过程中发酵品质、微生物组成以及碳水化合物各组分损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TMR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淀粉酶、半纤维素酶以及产酶优势菌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时期分离出的产酶菌的生长特性、产酶能力以及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粗饲料来源TMR发酵过程中淀粉及半纤维素均发生不同程度损失,并且苜蓿组发酵TMR淀粉损失高于羊草组发酵TMR,而半纤维素损失则低于羊草组发酵TMR;(2)不同粗饲料来源TMR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起主要作用,而微生物半纤维素酶只在发酵前期对半纤维素的降解起作用,发酵后期半纤维素的降解可能是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较高的有机酸对半纤维素的酸解所引起的;(3)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 cereus、B. licheniformis和B. subtilis为苜蓿组TMR发酵前期微生物淀粉酶的主要来源;而B. flexus、B. licheniformis和Paenibacillus xylanexeden为羊草组TMR发酵前期微生物淀粉酶的主要来源。在两组TMR的发酵后期,Enterococcus faecium为微生物淀粉酶的主要来源,发挥降解淀粉的作用;(4)发酵前期,B. amyloliquefaciens、B. licheniformis和B. subtilis为苜蓿组TMR微生物半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而B. licheniformis、B. pumilus和P. xylanexedens为羊草组TMR微生物半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迎菊,陈艳丽;芋头淀粉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2 木易;;淀粉回生影响因素及其利用[J];农产品加工;2009年02期
3 马红彦,杨宜功;酶法链淀粉流变特性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韩文凤;邱泼;孙庆杰;王晨光;;淀粉凝胶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年07期
5 白卫东;王琴;李伟雄;;不同介质条件对银杏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6 刘延奇;吴史博;毛自荐;;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淀粉研究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07期
7 杨毅才;;淀粉糊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J];农产品加工;2009年02期
8 张二娟;何小维;吴磊;徐中岳;;缓慢消化淀粉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年03期
9 江镇海;;淀粉衍生产品在农药中的应用[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6期
10 袁美兰;;淀粉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概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钟栋;郭云昌;安红杰;王化斌;卢奎;路飞;李振兴;胡钧;;谷物淀粉糊化过程中形态变化的显微研究[A];全国第七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STM'7)论文集(一)[C];2002年
2 陈雪;邹锁柱;曾荣妹;;酶法提高淀粉膜性能的研究[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3 周燕;刘钟栋;;淀粉磷酸酯在食品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佩;李远志;吴雪辉;肖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淀粉结构研究中的应用[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侯拴庆;王闻宇;金欣;沙晓旭;谢淳;俞传坤;;酸解对玉米淀粉糊及淀粉膜性能的影响[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建慧;刘钟栋;;高压淀粉糊化——深水压淀粉糊化的模拟(英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7 文红丽;苏昕峰;陆红佳;郑龙辉;刘雄;;超声波碱法提取纯化薏苡淀粉的研究[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李铁栓;;双磷酸淀粉及其在双胶纸上应用[A];中国造纸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4年
9 孙峗;;高品质马铃薯α淀粉的生产工艺试验研究[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龚晴霞;涂克华;王利群;;淀粉-乳酸直接共缩聚产物的表征[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 尚艳娥;淀粉选购看颜色 保存防潮防异味[N];中国质量报;2003年
2 ;干红薯生产淀粉[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3 张宏 林向阳 朱榕璧 彭树美;影响淀粉类制品加工特性的因素研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4 张宏 林向阳 朱榕璧 彭树美;影响淀粉类制品加工特性的因素研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5 周友明 阮湘元 刘治猛;PVA改性瓦楞纸板淀粉胶的研制[N];中国包装报;2006年
6 应城市农业局 华连洪;甜面酱的制作[N];湖北科技报;2002年
7 韩香云;开水煮饭营养不流失[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丰丹;颗粒态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宁婷婷;TMR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酶对淀粉及半纤维素降解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田耀旗;淀粉回生及其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侯汉学;不同来源淀粉的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及半干法阳离子化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5 林鸳缘;莲子淀粉糊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孙昌波;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延奇;酸酶催化水解对淀粉结晶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钟连进;温度对早籼稻米品质影响的淀粉理化基础与代谢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刘海英;喷施6-BA和PP_(333)对小麦籽粒产量、淀粉形成与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高松洁;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亚峰;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限制性水解及其稳定乳液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轲;汉中豆薯成分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3 张哲学;燕麦全籽粒挤压工艺探究与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汪婕;锥栗淀粉变性及其主要性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赵鹏;红芸豆淀粉提取及其抗老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爽;刺山药营养成分的提取及组分分析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胡贞;海南三种淮山加工特性及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8 张豫辉;淀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9 蔡金文;普通水稻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宋一诺;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对小麦淀粉糊化和回生特性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7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4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