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
本文关键词: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 出处:《内蒙古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向日葵 黄萎病 RNA-Seq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抗病相关基因 qPCR验证
【摘要】: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观赏植物,也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植物。它是关系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物资源。然而近年来,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却受到黄萎病的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向日葵和黄萎病菌的互作机制,发掘与向日葵黄萎病抗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及生物学通路,对向日葵抗病育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抗病材料和遗传信息的匮乏,使得针对向日葵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本文分析了向日葵抗病材料S18和易感病材料P77在黄萎病菌诱导下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响应规律,并利用RNA-Seq技术,对经黄萎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的16个向日葵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深度测序,并获得了向日葵响应黄萎病侵染的大量表达基因信息,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向日葵与黄萎病病菌的互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比较分析,获得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对这些 DEGs 的 GO 信息注释获得和抗性相关的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和基因共表达网络研究揭示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为了研究向日葵抗黄萎病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对S18和P77在黄萎病菌侵染在8个时间点(Oh、6h、12h、24h、2d、3d、5d、10d)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S18在多个处理时间点上的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含量、POD和SOD活性高于P77,并且S18在4个处理点上的MDA含量低于P77,说明在黄萎病侵染下,S18可通过多途径来防御病原菌侵入并保护自身细胞免受伤害。2、对16个向日葵RNA样本转录组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原始Reads处理后得到110571个Unigenes;利用BLAST等软件对所有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52406个Unigenes被注释到了 GO功能库的55个GO条目下,46676个Unigenes被注释到128个KEGG代谢通路中,32215个Unigenes被注释25个COG直系同源基因数据库中。3、在RD,SD和D数据集中,通过对品种间共表达DEGS的GO信息分析,共获得1231个与抗病相关的DEGs;通过品种间特异DEGs的GO信息分析,在S18和P77中分别获得759和511个与抗病相关的DEGs。许多基因与多种抗性因子相关,如: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通道蛋白、几丁质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起关键作用。4、通过KEGG分析,98个基因富集于植物信号转导通路中;112个基因富集于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52个基因富集于类黄酮生物代谢通路中。在这些植物抗病相关KEGG通路中的许多节点因子活性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例如:CNGC、RBOH、MYC2、NPR1和TGA,其编码基因在S18和P77中大多数均上调表达,它们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在S18中较在P77中更高;还有一些节点因子活性与植物抗病性呈负相关关系,如:FLS2和JAZ;本研究中编码FLS2的基因在S18和P77中均下调表达,这些基因表达水平在S18中比在P77中更低;编码JAZ的基因在P77中均上调表达,S18中却2个编码JAZ的基因下调表达;研究还发现一些DEGs还参与了脱落酸(ABA)、乙烯(ET)、水杨酸(SA)、茉莉酸(JA)等信号转导通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6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焕章,王玉梅;繁殖棉黄萎病菌培养料的改进[J];植物保护;1982年05期
2 孙文姬,简桂良;棉花叶柄是分离黄萎病菌的最佳部位[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年02期
3 陈旭升,陈永萱,黄骏麒,王祝鸣;三个黄萎病菌系致萎峰蛋白电泳图谱分析[J];中国棉花;2002年05期
4 房卫平,王家典,孙玉堂,唐中杰;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豫棉19、21号的抗性遗传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7期
5 张莉,段维军,李国英,宋蓓;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新疆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J];植物检疫;2004年05期
6 许爱玲,段国琪,王小民,吉贞芳;转Bt基因抗虫棉对黄萎病的响应[J];中国棉花;2005年06期
7 简桂良,卢美光,王灿株;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慢病性初步研究[J];棉花学报;2005年01期
8 林玲;陈志石;龚伟荣;张爱香;顾甘雨;顾本康;;间接ELISA法检测棉子携带黄萎病菌新方法[J];棉花学报;2006年06期
9 丁述举;;从抗虫棉发病现状谈黄萎病防治途径[J];中国棉花;2008年08期
10 朱荷琴;冯自力;刘雪英;赵丽红;师勇强;;棉花生长后期剖秆调查黄萎病方法商榷[J];中国棉花;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玲;陈志石;龚伟荣;张爱香;周益军;顾本康;;间接ELISA法检测棉子携带黄萎病菌新方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白玮;张锐;牛天贵;郭三堆;;抗落叶型黄萎病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相关基因的克隆[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简桂良;齐放军;张文蔚;;棉花抗黄萎病品种选育策略的思考[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沙月霞;简桂良;卢美光;肖崇刚;;棉花抗病品种叶片特异蛋白对黄萎病菌毒素钝化作用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雪;王省芬;马峙英;张桂寅;李喜焕;;黄萎病菌胁迫条件下棉花叶片的蛋白质组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祥林;;苜蓿黄萎病的进境风险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昭云;张志刚;贺云新;梅正鼎;;加强长江流域主产棉区抗黄萎病育种的对策与建议[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叶鹏盛;曾华兰;谭永久;韦树谷;李琼英;何炼;;棉花抗黄萎病性选育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林玲;陈志石;龚伟荣;张爱香;顾甘雨;顾本康;;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棉籽黄萎病菌[A];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曹雄;卜浩宇;赵君;;向日葵黄萎病的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我省育出世界首批抗黄萎病棉种[N];河北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镡立勇 通讯员 信国安;萎菌净:投入6元钱 亩产增一成[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3 莱阳农学院 朱国英;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N];农资导报;2006年
4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孙茜;茄子不嫁接防黄萎病的措施[N];河北科技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齐文桂 本报通讯员 李鑫;专家指出:防治棉花“癌症”须采取综合措施[N];山东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刘家琴;专家谈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N];农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王智广;棉花植保问题十二谈(2)[N];河北农民报;2007年
8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棉花生产存在五大误区[N];山东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亮亮;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VdMsb的功能研究及棉花几丁质相关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郭伟锋;海岛棉乙烯响应因子GbERF1-like在抗黄萎病反应中的功能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郭树春;向日葵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D];内蒙古大学;2017年
4 谢成建;棉花在黄萎病菌侵染早期的蛋白质组及表达谱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书玲;黄萎病菌诱导下海岛棉全长cDNA文库构建与抗病相关基因克隆[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莉;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菌群体变异监测及分子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徐理;棉花与黄萎病菌的分子互作机制研究及GbWRKY1基因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红梅;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高巍;棉花响应黄萎病菌分子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及HDTF1基因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张国漪;菌根真菌和生物有机肥结合对棉花土传黄萎病防控作用及其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冰欣;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及克隆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岳永亮;七种农林植物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交互感染试验[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张坤;棉花转录因子GhWRKY40-like和GhWRKY70在抗黄萎病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娟;白菜黄萎病抗性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华崇;VIGS技术解析陆地棉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及GhB2功能初步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杜晓宇;VSAD1参与调控植物黄萎病的抗性反应[D];河南大学;2016年
7 郑永杰;基于转录组和VIGS技术发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赵贵元;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模式和黄萎病菌遗传分化[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敏;棉花根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沈凡瑞;黄萎病菌侵染对感病棉花品种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348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4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