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其促生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颗粒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其促生机理研究 出处:《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颗粒微生物肥料 植物促生 土壤营养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摘要】:随着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粮食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和要求愈来愈高,全球粮食安全受到愈来愈大的挑战。化肥和农药在目前保障粮食安全供给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大量施用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环境的严重污染。而环境友好的微生物肥料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可大幅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促进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微生物在土壤中难以定殖和适宜施用地环境条件的菌种缺乏等是微生物肥料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解决土壤中微生物定殖难和适合早寒区菌种缺乏的问题,本研究研制了颗粒载体;基于固氮、解磷(磷酸钙)、产铁载体、解有机磷和产ACC脱氨酶等能力筛选了分离自荒漠地区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构建了颗粒微生物肥料,通过室内盆栽初步分析其对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的促生效果;并进行了大田马铃薯试验,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比较分析了细菌、真菌和固氮菌的群落结构,并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ECO生态板分析了土壤微生物代谢。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颗粒载体以秸秆:木屑:土壤=1:1:2重量比混合,纤维素比例达到最大且粒形最佳。颗粒微生物肥料的加固材料选取3%明胶为宜,并能够在土壤中维持粒形3个月左右。2.颗粒微生物肥料中的菌株初始接入量约为105cfu/g,在土壤中颗粒保持较完整时,其中的菌株细胞数量可增殖并维持在108-109 cfu/g;其释放至周围土壤中的活菌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颗粒微生物肥料中活菌数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90天时菌株数量仍有105 cfu/g之多。3.盆栽实验表明,所含菌株Azospirillus P.和BacillussP.的颗粒微生物肥料(MF)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均发挥了促生作用。它可以显著促进玉米茎粗、根干重、叶绿素含量和根际土速效磷含量的提升;并且对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干重以及根干重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此外,此颗粒微生物肥料还显著促进了马铃薯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升,并明显提高了其根围土速效磷含量。4.MF施用于马铃薯试验田能够显著提升中薯数量,对商品薯数量和重量的提高并不明显,但能够明显降低小薯数量;MF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不明显;MF对马铃薯根围土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脱氢酶、蛋白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提高12%到75%;MF对马铃薯根围土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其施入能够明显提高Azospirillum的丰度;此外CK(空白对照)和CF(化肥处理)处理的致病真菌丰度较高,MF相对较低,且MF处理明显提高了Humicola的丰度;此外,GV处理也相对提高了 Azotobacter的丰度。5.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单菌颗粒肥料对小麦和马铃薯的生长及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的提高均发挥 了积极作用。Pseudomonassp.NT8、Pseudoxanthomonassp.RN0104、Massiliasp.SN0110、Enterobacter sp.SP0110和Bacillus sp.SP0613 对小麦的干重和马铃薯产量均有促进作用;Pseudomonas sp.HLPD15、Stenotrophomonas sp.RN0602、Bacillus sp.SN0108、Sinorhizobium sp.SN0205、Ochrobactrum sp.SN0402、Enterobacter sp.SN0408 和Pseufdomonas sp.SN0511对小麦根际土和马铃薯根围土速效氮含量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Pseudomonas sp.NT8也能够显著提升两者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综上,主要由秸秆制成的颗粒载体可有效帮助其中的微生物在土壤中稳定定殖和存在,进而充分发挥其促生作用;由分离自荒漠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制成的颗粒微生物肥料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改善马铃薯根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提高根围土壤微生物酶活。本研究为微生物肥料、尤其是在旱寒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Abstract]: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number of viable bacteria in granular microbial fertilizer is about 105cfu / g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number of viable bacteria in granular microbial fertilizer is about 105cfu / g . P . NT8 , Pseudomonas sp . RN0102 , Bacillus sp . SN0110 , Pseudomonas sp . SP0110 and Bacillus sp . SP0613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wheat and potato .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46;S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利萍,钟显亮;菌肥特性和微生物肥料标准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高云超,陈俊秋,张孝祺;广东省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和质量控制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有效登记发证的微生物肥料产品目录[J];河北农业;2000年02期
4 肖春艳;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00年03期
5 谢明杰,宫文红,曹文伟;发展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谢明杰,程爱华,曹文伟;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微生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7 吴祖银;新疆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展望[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2期
8 夏海鳌;微生物肥料的科学施用[J];湖南农业;2000年04期
9 黄为一;新型微生物肥料——生物钾肥[J];农村百事通;2000年07期
10 ;微生物肥料市场亟待规范[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杰;;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张彦;孙磊;卢丽娜;;微生物肥料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许前欣;;微生物肥料在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4 葛诚;李俊;沈德龙;;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新趋势[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2年
5 葛诚;李俊;沈德龙;姜昕;;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郑泽臣;郭立忠;;肥料的绿色革命—微生物肥料[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立鸿;李菁菁;王咏星;;微生物肥料及其发展前景[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梁广成;;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应用[A];广东省土壤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国成;;微生物肥料的普遍使用是我国发展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杨秋忠;沈佛亭;赵震庆;;微生物肥料的施用之目的及要领[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婉华 李元芳;微生物肥料及其发展前景[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刘小秧 周ng 王雅儒;微生物肥料发展缘何“微”字当头[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3 ;微生物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陕西省土肥工作站 冯琛;浅谈微生物肥料[N];陕西科技报;2005年
5 中商;制约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五大问题[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6 ;微生物肥料发展“微”字当头[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云南省土肥站 徐红 刘海萍;微生物肥料的科学使用[N];云南科技报;2006年
8 刘莉莉 张道生;大力发展微生物肥料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王 越;标准体系将使我国微生物肥料总体质量提高20%[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薛景照;微生物肥料应在规范中求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胜男;颗粒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其促生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2 郭春景;微生物肥料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宋玉珍;微生物肥料在松嫩平原盐碱地造林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志威;自配微生物肥料对尾巨桉无性系DH32-29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2 刘德飞;益生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微生物肥料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恩彪;微生物肥料对云烟87根系生长及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于滢;微生物肥料对稻田土壤养分有效性、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尹成林;球毛壳菌ND35菌肥肥效试验及其生防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梁晓琳;利用Bac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研制生物有机无机复合微生物肥料[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权国玲;人工施肥对天然羊草草原土壤与植物群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塔娜;微生物肥料和打孔对天然打草场牧草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陆洋;微生物肥料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10 张洪彬;甘蔗及其根际土壤固氮菌的分离和特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91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9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