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效应因子AvrPiz-t及其水稻靶蛋白APIP12的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稻瘟菌效应因子AvrPiz-t及其水稻靶蛋白APIP12的功能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稻瘟菌 水稻 AvrPiz-t APIP12 抗病机制 蛋白互作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的自然竞争过程中,进化出两个层次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防御病原物。第一层是由植物跨膜受体类蛋白识别病原物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PTI)。第二层是由植物抗病蛋白(R)识别病原菌的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ETI)。本课题组在水稻Piz-t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图位克隆了其对应的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z-t,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水稻cDNA文库筛选到12个AvrPiz-t互作蛋白(APIPs),同时借助于核磁共振技术与合作实验室解析了AvrPiz-t的三维溶液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对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z-t和水稻互作蛋白APIP12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已有的蛋白溶液结构信息,对AvrPiz-t预测的功能相关的氨基酸和表面分布的碱性氨基酸通过构建不同表达载体进行了突变,分别进行了功能互补,蛋白互作和亚细胞定位的研究。在/AvrPiz-t突变体转化稻瘟菌接种水稻的功能互补研究中,参与蛋白去泛素化的催化中心的H25A和N64A两个关键氨基酸突变都失去了无毒功能,而相邻的Q22A的突变不影响其无毒功能,表明催化中心的氨基酸对AvrPiz-t的功能非常重要。与12个APIP蛋白的酵母双杂互作研究中,C23A、H25A、A41V口C70A四个催化中心相关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体与APIP2、APIP6和APIP10泛素化功能相关的互作都明显变弱或完全消失,进一步证明了AvrPiz-t的去泛素化活性中心氨基酸与泛素化蛋白的紧密联系。同时,在互补分析中未失去无毒功能的Q22A和D89A突变与12个APIP蛋白的互作也无明显变化,表明AvrPiz-t的功能与APIP蛋白的互作存在着正相关性。在亚细胞定位的研究中,AvrPiz-t在细胞中的位置与叶绿体重合,而氨基酸的突变基本不影响其亚细胞定位的变化。2.APIP12是AvrPiz-t在水稻中的互作蛋白,在N端和C端各有一个结构域与核孔蛋白Nup98同源,但不包含FG重复结构域,剩余序列在其它物种中找不到同源序列,因此APIP12可能是水稻的特有基因。我们通过酵母双杂和GSTPull-down验证了AvrPiz-t与APIP12的相互作用。水稻接种稻瘟菌后APIP12的表达都明显上调,表明APIPl2参与了水稻稻瘟病的抗病反应。水稻中花11的APIP12基因敲除突变体和日本晴APIP12 RNAi转基因系对稻瘟病的感病性增加,而且PR1O等基因在敲除系中的表达下降。在Piz-t水稻中敲除或过表达APIP12不会影响其对含AvrPiz-t稻瘟菌的抗病性,而且APIP12与Piz-t的LRR,NT和NBS结构域在酵母双杂实验中没有检测到互作,表明APIP12在Piz-t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中并不重要。APIP12的位于细胞质中的未知结构内,但AvrPiz-t与APIP12共转化烟草时,AvrPiz-t能够与APIP12共定位,表明APIP12可能会与AvrPiz-t结合而改变其位置。APIP12与其它APIP蛋白中的APIP6和APIP8都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这些APIP蛋白不是独立存在的,APIP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综上所述,AvrPiz-t的蛋白结构预测的催化中心氨基酸突变后,都失去了无毒功能,其与水稻泛素化功能相关的蛋白互作也变弱或消失,证明了AvrPiz-t的功能可能与去泛素化相关。APIP12参与了水稻的基础抗性,但不参与Piz-t介导的对AvrPiz-t的抗病。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AvrPiz - t on the function of AvrPiz - t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11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圣;郑士琴;郑武;周洁;鲁国东;王宗华;;全基因组预测稻瘟菌的分泌蛋白[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罗宽,黄声仪,王国馨;稻瘟菌长期保存试验[J];植物保护;1981年04期
3 刘俊峰,董宁,侯占军,范军,彭友良;稻瘟菌对水稻品种梅雨明的无毒性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01年01期
4 秦庆明,张全,赵文生,王云月,彭友良;稻瘟菌侵染诱导水稻凝集素基因的表达(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01期
5 苏源;李成云;赵之伟;周晓罡;李进斌;杨静;刘林;业艳芬;;稻瘟菌基因组规模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魏士平;韦建福;彭友良;;稻瘟菌品种特异性改变突变体筛选及其遗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谈满良;周立刚;汪冶;郝小江;张仲凯;;蓝桉果实抗稻瘟菌成分的分离及其活性(英文)[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5期
8 陈刚;汪冶;何红平;李顺林;周立刚;郝小江;;靛红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稻瘟菌的生物活性[J];云南植物研究;2007年06期
9 邢梦玉;郑服丛;;水稻叶片对稻瘟菌侵染反应的超微结构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湘龙;柏斌;吴俊;邓启云;周波;;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水稻和稻瘟菌互作早期转录组的分析[J];遗传;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勇;张栋;唐威华;;稻瘟菌侵染引发水稻早期转录谱变化[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枫;薛敏峰;彭友良;;控制稻瘟菌菌落生长基因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川;聂燕芳;李云锋;王振中;;稻瘟菌诱导的水稻叶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梁喜龙;王艳丽;Burhan;李健;刘金亮;潘洪玉;张世宏;;稻瘟菌染色体共价修饰与毒性分化的关系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郭士伟;李万昌;彭陈;袁玖辰;张云华;;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 P-ATPases基因家族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丁胜利;黄俊丽;魏士平;彭友良;;一个新的锌指蛋白作为稻瘟菌的致病力因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源;李成云;赵之伟;周晓罡;李进斌;杨静;刘林;业艳芬;;利用网络资源预测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苏源;李成云;赵之伟;周晓罡;李进斌;杨静;刘林;业艳芬;;利用网络资源预测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9 薛敏峰;苏谦;胡松年;彭友良;;转座子在稻瘟菌基因组变异中作用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小林;薛敏峰;彭友良;;稻瘟菌菌丝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辉;稻瘟菌致病相关信号黏蛋白MoMsb2以及转录因子MoWor1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崔筱;ATP-Lon蛋白酶在稻瘟菌和疏绵状菌中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世杰;稻瘟菌硫还原氧化蛋白Trx及禾谷镰刀菌特有的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唐明智;稻瘟菌效应因子AvrPiz-t及其水稻靶蛋白APIP12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爱贞;水稻与稻瘟菌互作的酶学、超微结构及稻瘟菌电泳核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6 王刚;稻瘟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产孢缺陷兼生长缓慢型突变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丁胜利;一个新的锌指蛋白作为稻瘟菌的致病力因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徐锋;稻瘟菌激活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吴俊;杀稻瘟菌素的异源表达及其基因簇内关键基因的体内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汪滢;稻瘟菌候选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欢;稻瘟菌无毒基因单碱基变异及启动子SSR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何木青;稻瘟菌基因组分析及CYP51分子模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前前;稻瘟菌候选效应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初探[D];扬州大学;2015年
4 宋麒;水稻—稻瘟菌蛋白质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刘少帅;稻瘟菌C3HC和C2H2型锌指蛋白(ZFC3、ZFC2)参与MoLon1致病过程的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木;短柄草与赤霉菌和稻瘟菌互作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钟德斌;几个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稻瘟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曹继东;稻瘟菌侵染过程中水稻细胞质膜蛋白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田厗楠;粳籼稻区及多寄主品种混植区稻瘟菌群体多样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鑫;稻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相关基因的敲除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42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