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杀鱼爱德华氏菌中全局调控因子EsrB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23 12:08

  本文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esrB Ⅲ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转录组测序 晶体结构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是一种广宿主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能造成许多重要经济鱼种的出血性败血症,更好地了解其致病机制将有助于开发安全高效的疫苗来防控爱德华氏菌病。目前已经鉴定出多个毒力因子参与到E.piscicida的致病过程中,其中Ⅲ型分泌系统(T3SS)协助其逃避宿主吞噬细胞的杀伤并在胞内增殖,Ⅵ型分泌系统(T6SS)也协助其在宿主体内定植。EsrA-EsrB双组份系统对T3SS和T6SS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EsrB在E.piscicida中对毒力以及生理的全局调控作用尚不清楚。本课题对比了E.piscicida野生株和△esrB缺失株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录谱,分析了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受EsrB调控的宿主适应性及毒力相关基因。我们鉴定了 6个新的效应蛋白,它们通过T3SS转运至宿主细胞中,与病原菌的定植及毒力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鉴定了 2个受EsrB直接调控的基因,在它们的启动子区域发现了结合EsrB的区域(Binding box)。我们还利用X射线衍射成功解析了 EsrB C端DNA结合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当EIB202野生株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时,T3SS和T6SS的7个胞外蛋白被分泌,而?esrB菌株培养在DMEM中以及野生株培养在LB中时,相关蛋白不分泌,表明EsrB在DMEM条件下激活T3SS和T6SS的表达或分泌。我们对培养在DMEM和LB中的野生株以及?esrB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104个基因受EsrB和DMEM共上调,195个基因受共下调,其中T3SS基因簇35个基因(ETAE_0854-ETAE_0888)中的30个以及T6SS基因簇全部16个基因(ETAE_2428-ETAE_2443)显著上调超过4倍,占共上调基因40%以上。对29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发现,胞内运输及分泌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包括T3SS、T6SS和铁摄取相关基因;能量产生、物质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菌运动相关基因被显著抑制,包括溶血素、粘附素和外膜蛋白。另外,大质粒PEIB202不参与细菌的毒力及定植,其中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及Ⅳ型分泌系统(T4SS)相关基因的表达受EsrB和LB培养条件激活。上述结果表明EsrB在该菌的毒力和生理适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胞外蛋白以及TEM-1报告系统对104个共上调基因进行转运分析,9个候选效应蛋白被分泌至胞外并被转运至HeLa细胞中。EseG(ETAE_0866)是已知的T3SS效应蛋白,介导微管解聚。EseJ(ETAE_0888)是新近鉴定的T3SS效应蛋白,抑制细菌粘附但协助其在EPC中增殖。EseH(ETAE_1757)是最近报道的T3SS效应物,定位于宿主细胞核并抑制宿主JNK/MAPK途径的磷酸化。ETAE_1586含有木瓜蛋白酶折叠毒素(papain fold toxin)功能域,可能抑制宿主的炎症反应;ETAE_1604含有胞外转肽酶功能域,可能参与蛋白质的分泌和转运等过程;ETAE_2186属于硫氧还蛋白;ETAE_2188含有DUF1471功能域;EvpJ(ETAE_2438)含有PAAR结构域,可能协助T6SS分泌过程;ETAE__3282没有保守功能域,功能未知。9个蛋白的转运都依赖于T3SS,而T6SS影响EvpJ和ETAE_2188的转运。EIB202侵染巨噬细胞J774A.1以及大菱鲆时,9个候选基因也受到EsrB上调。CI-seq实验发现,?eseJ菌株的体内存活能力在感染后第3天不显著地降低,而在第7天显著降低,表明EseJ协助细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过程。9个效应蛋白缺失的菌株(9?)与?esrB、AT3SS和AT6SS菌株一样,体内存活能力显著下降,进一步,9A菌株表现出强减毒,免疫大菱鲆之后可以提供较高的免疫保护力。EMSA实验发现EsrB和EsrBc(142~214 aa)直接结合esrC和esaM的启动子,而不结合esaB和eseJ的启动子。通过Footprinting实验,我们发现EsrB结合box与SsrB识别序列的7'-4-7"回文结构十分相似。X光衍射显示EsrBc由3个α螺旋(H1,H2和H3)组成,同源的NarL家族其他蛋白则均由4个α螺旋组成。EsrBc的H1和H2与家族其他蛋白相似,但H3更长。我们推测EsrBc结合DNA之后可能发生构象变化,形成H4二聚化结构。基于已报道的NarLc-DNA和DosRc-DNA结构,我们预测氨基酸残基Lys181、Glu184和Leu188负责协助EsrBc结合DNA,而Thr182负责与磷酸骨架非特异性结合。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have identified six new effector proteins , which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E . piscicida , and we have identified six new effector proteins ,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host adaptability and virulence of EsrA - EsrB . We identified two genes which are directly regulated by EsrB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srB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virulence and colonization of bacteria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srB and Esrbc ( 142 - 214 aa ) were directly bound to esrB , AT3SS and AT6SS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波;莫照兰;;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致病机理[J];海洋科学集刊;2007年00期

2 刘天强;黄冠军;刘衍鹏;肖丹;;銿爱德华氏菌常规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淡水渔业;2013年04期

3 李重实;李强;刘海燕;叶仕根;李华;;鲶爱德华氏菌间接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法的建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彬;黄婷;陈明;陈福艳;雷爱莹;梁万文;;致病性洶爱德华氏菌药敏及中草药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5 陈言峰;邹记兴;;2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5期

6 韩先朴,李伟,潘金培;爱德华氏菌人工经口感染及病理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95年03期

7 贺扬;张晓华;;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春;李凯彬;王庆;任燕;石存斌;吴淑勤;;斑马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陈昌福,,毛芝娟,王敏;福建爱德华氏菌对土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的感受性、耐药性研究[J];淡水渔业;1996年03期

10 王广和,王坚,朱永祥,王建明,陆仁海;柱状噬胞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混合感染鳗鱼报告[J];内陆水产;199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鸿洧;吴淑勤;石存斌;;爱德华氏菌亚单位疫苗的制备与纯化[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谢国驷;黄P";;迟缓爱德华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高志鹏;谢海侠;聂品;刘家寿;;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Ⅲ型分泌系统介导的自凝集和生物膜形成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胡宏晓;吕爱军;;鲫鱼鳃中洶爱德华氏菌和维罗纳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雷燕;戚瑞荣;唐绍林;李云冰;蓝雅玲;张会军;马家好;;人工养殖长吻洜(Leiocassis longirostris)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李杰;莫照兰;李贵阳;肖鹏;;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李华;魏畅;叶仕根;李强;;洶爱德华氏菌Ⅵ型分泌系统hcp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表达[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孔繁德;陈琼;王生育;黄印尧;陈信忠;龚艳清;;福建家养淡水鱼暴发传染病的细菌分离鉴定与防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隗黎丽;周秋白;熊六凤;王自蕊;杨竹青;刘毅;;江西地区黄颡鱼洶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10 朱凝瑜;孔蕾;贝亦江;丁雪燕;郑天伦;陈健舜;;中华鳖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N];中国渔业报;2013年

2 雷燕 戚瑞荣;爱德华氏菌、气单胞菌和虹彩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冬棚养殖点篮子鱼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4年

3 吴桂亮;鱼肝胆综合征要综合防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墨非;海水鱼类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周泽军;迟缓爱德华氏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刘洋;杀鱼爱德华氏菌中全局调控因子EsrB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斌;迟缓爱德华氏菌易感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病原菌—宿主细胞互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孙云;迟缓爱德华氏菌高效疫苗的设计、构建以及免疫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李杰;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免疫效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王燕;两株海洋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机理研究及三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焦绪栋;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王正丽;免疫增强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何军;牙鲆家系的建立与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阳磊;洶爱德华氏菌和鲁氏耶尔森氏菌二联口服疫苗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潘延乐;洶爱德华氏菌ompN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产物对斑点叉尾洶的保护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郭欣;南方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孙苗苗;吲哚在迟缓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智;迟缓爱德华氏菌蓝藻口服疫苗的构建和免疫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张华;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鳗弧菌灭活疫苗的免疫佐剂筛选[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邵建春;黄鳝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分型及全基因组测序[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9 李媛;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大菱鲆的被动保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陈然;海洋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因子功能初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57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457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