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固碳成效及其潜力评估

发布时间:2018-01-25 12:41

  本文关键词: 退耕还林 森林 碳储量 碳汇潜力 河南省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生态恢复工程,所产生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效益将会相当可观。本研究主要以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林的碳汇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在不同林龄和土层的分配格局;利用蓄积量生长方程和土壤碳储量变化模型对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现状、固碳速率和潜力进行评估;同时研究了河南省60年来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些研究对于科学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中原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三种造林方式上均有树木种植,退耕还林对全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较小。2000-2012年河南省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251.13千hm2,荒山造林699.72千hm2,封山育林128.30千hm2。2000-2012年河南省逐年造林面积分别占全国退耕还林造林面积比例为:4.39%、3.37%、3.22%、3.68%、4.93%、4.90%、3.89%、4.74%、4.08%、3.89%、3.61%、1.98%、2.33%。河南省退耕地造林面积呈现增加-降低-增加-降低波浪形变化。全省常用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7200.00千hm2左右。(2)随着林龄的增加,人工林枯落物层和树木生物量碳储量增加,各土层碳储量随着林龄增加表现为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土壤碳储量主要在表层汇聚,并与土壤碳含量、氮含量和C/N明显相关。栎类林和侧柏林生物量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枯落物层碳储量随着林龄增加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栎类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按林龄大小依次为:60 a(275.82 Mg hm-2)45 a(261.39 Mg hm-2)26 a(163.82 Mg hm-2)15 a(103.45 Mg hm-2)3 a(52.04Mg hm-2)。侧柏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按林龄大小依次为:60 a(279.81Mg hm-2)40a(268.95 Mg hm-2)20 a(148.06 Mg hm-2)8 a(62.18 Mg hm-2)。两类树种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中发挥主要作用。栎类和侧柏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表层明显大于深层,土壤有机碳表聚现象明显。在造林前几年土壤碳储量下降,各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小于农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同一土层有机碳储量逐渐增加。(3)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表现出较大的碳汇潜力,由于不同地区造林面积和造林树种的不同,造成碳储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2012年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总碳汇量为21.20 Tg,五个地区的碳储量和整个省的碳储量变化一致,工程实施前期阶段(2000-2006)固碳量低于后期(2007-2012)。在2020、2030、2040、2050、2060年的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库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31.48 Tg、46.82 Tg、52.47 Tg、55.56 Tg、57.71 Tg;土壤碳库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22.56Tg、57.41 Tg、76.77 Tg、81.41 Tg、81.62 Tg;工程林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54.04 Tg、104.23 Tg、129.23 Tg、136.97 Tg、139.33 Tg。(4)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在采伐情景下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对退耕还林工程所种树木实施适度的采伐可以提高其碳汇能力。在无采伐情境下,嵩县工程林的固碳潜力逐渐增加,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工程林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0.74 Tg、1.44 Tg、1.83 Tg、1.96 Tg;在采伐情境下,工程林的固碳潜力呈增加-下降-增加的趋势,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工程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0.74 Tg、1.23 Tg、1.64 Tg、1.98 Tg。工程林在2048年后采伐情景的固碳增汇潜力大于无采伐情景。对森林采伐后并进行及时的造林,林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其固碳能力将会赶上甚至超过未采伐地。对退耕还林工程林实施适度的采伐可以提高其碳汇能力。(5)河南省60年来森林植被碳储量明显增长,特别是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之后人工林碳储量显著增加。林分是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且幼、中龄林所占比例较大,河南省森林植被将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河南省森林植被碳密度由1949年的14.90 Mg hm-2增加到2008年的19.86 Mg hm-2,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49年的34.56 Tg提高到2008年80.31 Tg,提高了132.38%。1949-2008年,林分年平均碳汇量为0.674 Tg yr-1,林分碳储量增加了39.74 Tg,相当于森林植被1949-2008年总碳汇量的86.97%。1998-2008年,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之后人工林碳储量增加了33.70 Tg,相当于1949-2008年林分碳储量总增量的84.80%,1949-2008年,阔叶林碳储量高于针叶林,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碳密度大小排序为:老龄林中龄林幼龄林。随着幼、中龄林的生长,河南省森林将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6)通过选择碳汇能力强的树种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对人工林地的经营管理可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碳汇能力。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状况、选择碳汇能力强的树种并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对人工林地的经营管理提高人工林的质量和碳储量,主要包括合理的灌水和施肥,合理森林采伐,减少和阻止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森林的干扰,加强对火灾、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
[Abstract]:The carbon sink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and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regulating global carbon balance and curb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carbon storage capacity and carbon density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re estimated to be 4.39 % , 3.37 % , 3.89 % , 3.68 % , 4.93 % , 4.90 % , 3.89 % , 4.74 % , 4.08 % , 3.89 % , 3.61 % , 1.98 % , 2.33 % . ( 2 )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 the carbon reserve of litter layer and tree biomass increased , the carbon reserve of each soil layer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 The carbon reserve of forest and side Berli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 The carbon reserve of forest and side Berli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 . The carbon reserve of Quercus aliena forest ecosystem was 60 a ( 275.82 Mg hm - 2 ) 45 a ( 269.39 Mg hm - 2 ) 26 a ( 163.82 Mg hm - 2 ) 15 a ( 103.45 Mg hm - 2 ) 3 a ( 52.04Mg hm - 2 ) . The carbon reserves of the whole ecosystem on the side of Berlin were 60 a ( 279 . 81 Mg hm - 2 ) 40a ( 268.95 Mg hm - 2 ) 20 a ( 148.06 Mg hm - 2 ) 8 a ( 62.18 Mg hm - 2 ) . The carbon stocks and carbon pools of the arbor layer of the two kinds of tree spec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arbon reserves of the whole ecosystem .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arbon stocks of the oak and the side - bark plantations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deep layer , an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henomenon is obvious . In the previous years , the soil carbon reserves are reduced , and the soil carbon reserves of each soil layer ar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farmland , and the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of the same soil layer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lanting years . ( 3 )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 - to - forestry projects in Henan Province shows great potential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 In 2012 ,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pools is 21.20 Tg , 46.82 Tg , 52.47 Tg , 55.56 Tg and 139.33 Tg , respectively . In the period of 2020 , 2030 , 2040 , 2050 and 20year ,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project forests is 0.74Tg , 1.44Tg , 1.83 Tg and 1.96 Tg , respectively . In the context of cutting , the solid carbon potential of the project forest increases - decrease - increase trend , 2020 , 2030 , The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density in Henan Province increased by 33.70 Tg , which corresponds to 86.97 % of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forest veget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茂才;对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2000年10期

2 胡庭兴,姚世彬,李贤伟,张文秀;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几个主要矛盾与解决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3 毕广有,赵岭,邓旭东;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2年04期

4 刘新华,白书太,李和保,尹振海,马美芹,宋春平;邯郸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指导模式[J];河北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5 李宗领,于广深,尤立权;退耕还林工程中种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北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6 沈勇强;试论退耕还林工程应注重的若干问题[J];华东森林经理;2002年03期

7 ;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J];江西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8 宋平,兰玉红;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林业建设;2002年03期

9 袁忠友;退耕还林工程应重建重管[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1期

10 ;确保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第一年首战告捷——傅守正副主席在全区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内蒙古林业;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保平;;关于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评价问题的解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柯水发;赵铁珍;党凤兰;;促进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工程运行机制探索[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3 吴铁雄;;参与式理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4 高红军;孙艳华;许扬;;宁夏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技术初探[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5 高红军;孙艳华;许扬;;宁夏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技术初探[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6 叶应钦;黄玖钢;;关于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调查[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经济类[C];2003年

7 谷树忠;;退耕还林工程到了关键期[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育材;;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与实践[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胡俊;王晓东;;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管理[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李和保;;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强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浓;我州退耕还林工程核查结束[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2 刘志平(作者单位:志丹县双河乡人民政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八年后怎么办?[N];延安日报;2006年

3 李天涛;切实管好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N];团结报;2007年

4 记者 罗臻邋通讯员 张成高;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阶段性验收[N];黄石日报;2008年

5 铁铮 记者 赵凤华;北林大参与完成北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阶段性监测[N];科技日报;2008年

6 吴笛;壤塘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N];阿坝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树洁;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实效[N];铜仁日报;2010年

8 记者 赵侠;延安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9 中共富县县委书记 冯振东;高度重视 全力实施 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N];延安日报;2013年

10 记者 米生富;我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呈现良好开局[N];延安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忠东;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王艳芳;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固碳成效及其潜力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陈永富;退耕还林工程定量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杨旭东;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郭建英;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李t,

本文编号:1462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462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