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根调节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栽培措施 密植群体 冠-根协调 物质运转效率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和输出区,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对我国玉米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玉米产量提高主要归因于种植密度的增加,但随着密度增加,冠-根个体间的竞争被强化,冠-根结构变差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研究表明,深松、化控和宽窄行种植等栽培措施具有优化高密度玉米群体结构和优化个体功能的作用,对籽粒产量的提高具有显著正效应,成为该地区玉米密植高产的关键调控栽培措施。目前该区域依赖单项栽培措施优化实现玉米增产已遭遇瓶颈,所以有依据的综合多个栽培措施,利用综合栽培模式的整体功能优势,协调优化冠-根结构,在未来继续提升玉米种植密度,继续高产挖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不同栽培措施互作对东北春玉米群体结构调节效应尚不明确,单项或多项措施对增产的贡献率及其高产机制尚缺乏详细的报道。因此,本研究(1)通过比较分析深松(S)、宽窄行(W)和化控(C)及综合措施模式下玉米增密群体产量,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和耐密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产量提升的贡献率;(2)通过分析不同玉米密植群体冠-根结构,探讨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对群体冠-根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效应;(3)通过分析宽窄行(W)和深松(S)及其互作模式下群体,阐明玉米密植高产群体的物质运转调控机制。本研究对于发展该区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可以丰富玉米栽培学理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措施模式中化控处理(C)对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贡献率27%-41%),这种作用在于仅化控处理即可增密1.17万株/hm2;宽窄行(W)对产量的调控作用不同组合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深松(S)对产量的调控则以间接作用为主(贡献率24%-37%),但深松与宽窄行组合较常规(RU)产量增加11.28%。密植条件下多项措施互作产量增益显著高于双项措施和单项措施,相较于常规模式(RU;CK),正常年份(2013年)增幅分别为31.27%、15.57%和7.96%;少雨年份(2014)则分别为15.02%、11.32%和5.65%;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耐密性的提高,以及通过光利用效率(RUE)、积温效率(G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协作调控,最终实现了综合措施下的高产高效。(2)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玉米密植群体的冠-根协调性有显著的优化作用。宽窄行和化控技术显著优化密植高产群体物质空间分配,构建类“纺锤型”的高效冠层,提高群体内下部透光性,光能截获显著提高,显著改善了下部叶片的光合性能。冠层生产力提高有赖于根层的供给能力。深松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结构,耕层加深10cm,提高耕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效水分区间从2%提高到5%-7%,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效率;优化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10cm-30cm土层中根系量提高80%-88%,主要表现为须根量的增加。深松、宽窄行和化控等栽培措施及其互作显著优化玉米密植群体的冠-根结构,根冠比显著提高,根冠面积比趋近于1。(3)栽培措施及措施互作协调优化玉米密植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干物质输导组织性能。深松、宽窄行及互作技术显著提高了密植高产玉米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5.2%-13%);花后茎秆中C、N代谢更加平衡,收获期C/N显著降低(4%-39%);生长环境的优化,改善了生育前期维管束数量和韧皮部的分化,同时维持了其后期的功能,灌浆期茎秆物质运转效率(11%-42%)及籽粒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春玉米群体籽粒产量提高5%-22%。综上所述,综合栽培措施对东北地区玉米密植群体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调控效应,其中以深松宽窄行种植化控处理产量最佳,同时优化冠-根结构,提高冠层的光能截获,增加灌浆期的物质生产,扩大根系分布,改善密植群体的营养环境,增加维管束系统分化,增加灌浆期物质的运输与积累,穗粒数与百粒重同步提高最终实现了东北地区春玉米的密植高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廷录;李永平;李尚中;刘世新;王淑英;马明生;;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用水效应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19期
2 李光彦;王庆燕;许艳丽;卢霖;焦浏;董学瑞;董志强;;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和籽粒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年08期
3 卢霖;董志强;董学瑞;李光彦;;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花粒期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年04期
4 卢霖;董志强;董学瑞;焦浏;李光彦;高娇;;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花粒期叶片氮素同化与早衰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12期
5 周宝元;王志敏;岳阳;马玮;赵明;;冬小麦 夏玉米与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特征比较[J];作物学报;2015年09期
6 于爱忠;柴强;;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5期
7 王新兵;侯海鹏;周宝元;孙雪芳;马玮;赵明;;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J];作物学报;2014年12期
8 李静静;李从锋;李连禄;丁在松;赵明;;苗带深松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水温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年10期
9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10 董朝阳;杨晓光;杨婕;解文娟;叶清;赵锦;李克南;;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2 王群;土壤紧实胁迫对玉米根土系统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喻晓坪;四川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8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0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