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组分上的界面作用和存活

发布时间:2018-02-13 18:13

  本文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土壤颗粒 粘土矿物 粘附 代谢活性 存活 生物被膜 毒性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全球每年约产生1010t 1011t畜禽粪便,而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若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作为粪肥或土壤改良剂施入到农田,会导致土壤生物污染,进而引发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感染及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因其感染剂量低(10个活细胞),并发症严重(溶血性尿毒症),而备受关注。该病原菌主要通过畜禽粪便进入土壤环境,可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易感染环境中的动物;而感染的动物又会重新产生并释放病原菌,周而复始,导致恶性循环。此外,土壤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可发生迁移,不仅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污染土壤中种植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近30年来,全球共暴发上百次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事件。其中,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或老人备受威胁,感染病原菌后的死亡率可高达15%。因此,本文以大肠杆菌O157:H7和多种土壤组分(不同类型土壤、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粘土矿物)为材料,采用土壤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土壤基本性质的表征,等温平衡粘附,细胞平板计数,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法等;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探究大肠杆菌O157:H7与土壤组分的界面互作和存活机制,以阻控由病原菌引起的土壤生物污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大肠杆菌O157:H7粘附行为的相关性及贡献程度。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大肠杆菌O157:H7的平衡分配系数(Kd)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土壤pH、电导率、粘粒含量、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CEC)和Kd无显著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发现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共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的粘附行为(P0.05)。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手段,得到Kd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方程:Kd=-1.306×OM+0.536×CC+51.036(P0.01),表明有机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病原菌粘附的贡献率为66.95%,显著高于粘粒(33.05%)。因此,土壤有机质和粘粒等固相性质调控大肠杆菌O157:H7的粘附行为,最终影响病原菌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分布。(2)探明了土壤类型(红壤/棕壤),颗粒大小(砂粒、粉粒和粘粒),氧(氢氧)化铁/铝,有机质对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环境中存活的影响机制。大肠杆菌O157:H7接种于棕壤颗粒中,3d内,病原菌的数量上升0.6 log10CFU/g 1.4 log10 CFU/g(除去有机质粘粒外)。而红壤颗粒中的大肠杆菌O157:H7数量快速下降,直到检测下线;初始6h的失活速率最高,病原菌的数量下降0.52log10 CFU/g 0.97 log10 CFU/g。去除氧(氢氧)化铁/铝后,红壤颗粒的杀菌性能降低,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能力显著提高。对两种土壤而言,大肠杆菌O157:H7均在含有机质粘粒中的存活能力最强。相比于砂粒和粉粒,粘粒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吸附能力更强,对病原菌的乙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更显著(pta上调6.1倍 9.3倍,ackA下调63.5% 91.7%)。pta上调和ackA下调会促进胞内乙酰磷酸的累积,加速细菌从游离态向生物被膜形态的转变。此外,粘粒更有助于大肠杆菌O157:H7保持生理活性。8d后,粘粒中病原菌的腺苷-5′-三磷酸(ATP)的含量(0.36×10-18 mol ATP/CFU 0.39×10-18 mol ATP/CFU)显著高于砂粒和粉粒中的病原菌ATP含量(0.13×10-18 mol ATP/CFU 0.21×10-18 mol ATP/CFU)。砂粒和粉粒去除有机质后,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理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且病原菌的存活时间显著提高,表明有机质的作用不是提供养分。而有机质的去除,会提高土壤颗粒对病原菌的吸附能力。因此,我们推测难溶性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遮蔽土壤颗粒的粘附位点,影响细菌-土壤颗粒的界面作用,阻碍细菌粘附表型的转变,最终影响病原菌的存活。上述结果表明,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颗粒表面的粘附及其相关代谢途径是存活优势,帮助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存活。(3)明确了典型土壤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和针铁矿)对大肠杆菌O157:H7生长,生物被膜形成和毒性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带负电的蒙脱石促进大肠杆菌O157:H7的生长,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边面带正电的高岭石有利于病原菌的粘附,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带正电的针铁矿显著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针铁矿能有效粘附并杀灭大肠杆菌O157:H7,而高岭石和蒙脱石均不影响病原菌的活性。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了大肠杆菌O157:H7和矿物多样的结合方式,蒙脱石疏散的分布在病原菌周围,未发生有效粘附,高岭石主要通过边面和病原菌发生粘附,而针铁矿紧密粘附在病原菌表面,形成矿物包被体。和空白对照相比(17.05±2.41nN),蒙脱石中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的粘性显著降低(10.38±1.29nN)(P0.05),高岭石略为促进生物被膜的粘性(19.85±3.34nN),但不显著(P0.05)。而针铁矿诱导形成高粘性的生物被膜(29.00±4.84nN),并且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形貌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变小、粗糙度增加且不规则。基因结果进一步证实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蒙脱石促进病原菌中编码鞭毛蛋白的基因-fliC的表达,增加细菌的游动性;下调编码菌毛蛋白的基因-csgA,阻碍细菌的不可逆粘附(生物被膜形成的初始阶段);下调荚膜异多糖(EPS重要组分)组分基因-wcaM,降低生物被膜的粘性,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高岭石体系中,病原菌的fliC下调,而csgA上调,利于细菌在界面上的不可逆粘附;wcaM上调,会提高生物被膜的粘性,有利于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pta上调和ackA下调,导致乙酰磷酸的积聚,进一步促进菌毛和荚膜异多糖的分泌,加速生物被膜的成熟。针铁矿不仅促进荚膜异多糖的调控基因(rcsA,rcsB和rcsC)和wcaM的表达,而且诱导病原菌群体密度感应信号分子(Autoinducer-2)的调控基因-luxS的表达,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矿物的存在,会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量显著低于纯菌体系,但毒性基因的表达(stxA-1和stxA-2)出现上调趋势。生物被膜形成后期,针铁矿和高岭石体系中病原菌的生物被膜量显著高于空白,而stxA-1和stxA-2的表达低于空白。因此,我们推测生物被膜形成和毒性表达可能是两个互相排斥的过程。粘土矿物的理化性质(电化学特性和形貌)是关键,决定矿物-病原菌的界面作用(结合方式和粘附强度),最终影响病原菌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S1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超鹏,陆家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7简介[J];广西轻工业;1997年02期

2 杨旭芹,梁光军,张小荣,文其乙,刘秀梵;H7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家禽;2004年S1期

3 姚斐,沙莎,陈刚,纪伟尚,徐怀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大肠杆菌O157:H7[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永红;;中国部分地区人群和动物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分布特征[J];疾病监测;2008年07期

5 张建群;罗学辉;顾文珍;徐景野;;1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及菌株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12期

6 徐建国;第三讲 O157 : H7 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J];疾病监测;1997年06期

7 徐建国;第三讲 O157∶H7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J];疾病监测;1997年07期

8 顾宝柯,王春宴,李生,谢梅雯;家畜、家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J];疾病监测;2000年06期

9 龚云伟,王平,刘红,乔凤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及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05期

10 宋宏新,程军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异性脂多糖抗原的制备[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夏兴霞;王永山;孟祥升;朱国强;张雪寒;何孔旺;;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洁;夏兴霞;王永山;张雪寒;费荣梅;何孔旺;;大肠杆菌O157:H7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洁;夏兴霞;王永山;张雪寒;费荣梅;何孔旺;;大肠杆菌O157:H7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雅君;段志刚;魏战勇;王亚宾;崔保安;张龙现;陈丽颖;胡慧;;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

本文编号:1508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08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