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本文选题:甘蓝型油菜 切入点:群体改良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油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油菜的育种和栽培对于我国食用油供给具有重大意义。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目前主要栽培的油菜类型,其从引进到现在只有不到100的年栽培历史,遗传资源多样性有限。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除了受授粉的限制外,杂种优势的利用还受到双亲遗传差异、亲本配合力等方面的限制。轮回选择是数量性状改良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证明,其不但可以改良现有育种群体的配合力水平,而且可以驯化外来种质资源为本地育种所利用,为本地作物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从欧洲引入的冬性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亚基因组材料、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及黄籽材料等与萝卜质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以萝卜质不育系恢复基因为自由授粉系统构建一个轮回选择群体(R),一方面保持该群体与中国油菜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另一方面,通过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配合力。从R群体中选择175个株系分别与3个不同背景的中国油菜测交系(T1:Yu7-120,T2:Yu7-126和T3:Yu7-140)进行杂交,将525个杂种F1及亲本材料,以华油杂62为对照分别在武汉、襄阳、宜昌3个环境中进行田间试验,分析考察了产量(SPY)及产量相关的(分枝数,NB;主花序长度,LMI;主花序角果数,SNMI;全株角果数,TSN;角果长,LS;每角粒数,SNS;千粒重,TSW)共8个性状,分析群体杂种优势表现,估算每个株系的一般配合力,并以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为依据进行优良株系选择。利用油菜60K SNP芯片对R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R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响应群体改良的选择性消除区域,研究的结论要点如下:1.R群体175个株系表型分布及性状间相关性对R群体中175个株系在3个环境中8个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发现:3个环境中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13.93±0.43 g、7.41±0.22 g、8.08±0.53 g;分枝数分别为6.56±0.11个、6.29±0.07个、5.02±0.09个;主花序长度分别为62.59±0.73 cm、54.181±0.45 cm、52.02±0.57 cm;主花序角果数分别为69.83±0.97个、62.47±0.77个、56.41±0.84个;全株角果数分别为180.11±5.34个、145.23±3.2个、140.78±7.18个;角果长分别为5.18±0.4 cm、5.77±0.47 cm、5.63±0.53 cm;每角粒数分别为15.42±0.22粒、15.54±0.25粒、14.02±0.22粒;千粒重分别为3.58±0.03 g、3.23±0.03 g、4.03±0.04g。产量性状表型变异系数最大,在宜昌环境中达到86.23%,角果长的变异系数最小,在武汉环境中为10.11%。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与其他产量相关性状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全株角果数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9,说明全株角果数对油菜产量贡献最大。2.R群体一般配合力分析利用525个杂交组合在3个环境中表型数据估算每一个株系的一般配合力。结果表明,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为:SPY,1.34;NB,0.19;LMI,0.74;SNMI,2.65;TSN,15.06;LS,0.14;SNS,0.38;TSW,0.04。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表现为正,说明这些性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加性效应。但是NB、SNMI、LS、SNS、TSW的一般配合力表现都比较小,说明这些性状配合力改良的遗传增益有限,提示我们在后续群体改良过程中应该补充在这些性状上表现优良材料/基因。3.杂种优势分析利用所有杂种在3个环境中表型数据,以华油杂62为对照,分析R群体每个性状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结果表明:中亲优势,T1×R组合的8个性状在3个环境中都表现出正向优势;T2×R组合只有主花序长度在宜昌环境中表现为负向优势;T3×R组合基本没有正向优势表现。超标优势与中亲优势表现相似,T1×R组合、T2×R组合都表现出一定程度正向优势,T3×R组合没有表现出正向优势。这说明R群体与T1、T2组配的杂种能够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与T3组配的杂种没有杂种优势。这为该群体后续的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4.R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油菜60K SNP芯片对R群体175个株系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材料间亲缘关系及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水平。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的平均PIC值(polymophism informantion content)为0.292,其中有76%的标记PIC值大于0.25,说明R群体目前遗传多样性水平良好;群体结构分析发现,R群体主要被分成两个亚群,但是亚群材料所占比例并不平衡;R群体材料间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R群体存在较高程度的LD,当R2=0.1时,整个基因组LD达到了2.4 Mb,其中A基因组LD为0.8 Mb,C基因组LD为4.8 Mb。C基因组LD远大于A基因组,说明C基因组可能收到更大选择压。5.选择性消除分析以产量性状配合力为基础,选择高配合力前20%的株系构建下一轮群体。依据选择前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选择性消除分析。结果共扫描出376个基因组区域,覆盖了油菜基因组的3.31%,约21.26 Mb区域。这些选择性消除区域内存在大量前人已经报道过的产量或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在这些选择性消除区域中,96.05%的分布在C基因组,3.95%的区域分布在A基因组,说明C基因组在群体改良过程中受到更多选择或者C基因组对产量配合力有更大贡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合,李凤华,朱秀珍;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现状[J];天津农林科技;2005年03期
2 刘秉华,王山荭,杨丽,夏兰芹;矮败小麦群体改良取得显著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3 卜俊周;谢俊良;彭海成;岳海旺;李建兵;;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4 朱斗北;试谈玉米群体改良[J];山东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5 李竞雄;玉米群体改良[J];安徽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6 李毓椿;梁秀娟;;玉米群体改良和综合利用(二)[J];广西农业科学;1981年11期
7 张凤鑫,蒋新河,梅选明;棉花综合育种的群体改良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蒙启林;;国外玉米改良群体的引进与利用[J];作物杂志;1990年01期
9 张祖新;玉米群体改良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0 赵银荣,郭平仲,,赵冬生;小麦群体改良数据管理系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明鹤;;世界林木群体改良原则和我国教材改革[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2 谢志涛;景希强;;黄旅群体的建立和利用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佟文悦;韩少勇;谢振江;苑国民;;用半同胞轮回选择对78599获白种质选择效果的初步分析[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王增远;陈秀珍;;饲用小黑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及遗传改良效果[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魏永平;世界首创矮败小麦及群体改良方法和技术体系[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旺;甘蓝型油菜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力敏;甘蓝型油菜应答干旱胁迫的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3 朱斌;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邵玉娇;种内与种间非整倍性对甘蓝型油菜基因表达的扰乱[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效华;甘蓝型油菜根构型响应低磷胁迫的遗传变异和遗传传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6 秦世玉;甘蓝型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赵波;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8 张泉;甘蓝型油菜BOR家族基因分析及BnaC4.BOR1;1c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9 郭彦丽;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遗传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10 陈军;利用高密度SNP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及角粒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雷;2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群体在黄淮海地区育种价值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潘天遵;玉米群体改良杂交组合宜机收性评价及其指标的筛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3 白石;S1家密植鉴定选择改良群体的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李家富;玉米黄金群体不同轮次改良效果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王军军;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先玉335和吉单27育种潜力的评估[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史晓红;小麦异交群体连续歧化选择的遗传效应[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燕斌;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邹超英;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建辉;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江舟;9个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8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4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