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种间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中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本文选题:草莓 切入点:种间杂交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多倍体化在植物进化的历史进程中频繁发生,并促进了新物种的形成。与二倍体物种相比,多倍体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如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的适应性。伴随着多倍体化,植物在基因组和基因表达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包括染色体重组、序列消除、基因沉默、基因的非加性表达和表观遗传等变化。多倍体化在植物界的频繁发生为作物育种提供了资源基础,但对它的发生机理我们还了解甚少。因此,对多倍体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植物进化过程的了解,同时也为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草莓属(Fragaria Duch.)植物倍性多样,是研究植物多倍体的理想材料。以八倍体凤梨草莓(Fragaria×ananassa)和野生二倍体绿色草莓(Fviridis)为材料,通过两者的杂交和对杂种染色体加倍,分析了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中草莓植株性状、DNA甲基化、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凤梨草莓、绿色草莓、种间杂交获得的五倍体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草莓为试材,利用cDNA-AFLP技术对四种不同倍性草莓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在82.02%的位点表现出相同的表达模式,凤梨草莓比绿色草莓产生了更多的转录本,亲本中83.74%的转录本被稳定地遗传到了五倍体草莓和十倍体草莓中,且两个亲本基因组对十倍体草莓的贡献相近;杂交和染色体加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与亲本相比,十倍体草莓中13.05%的转录本发生了表达改变,其中多数位点为基因沉默。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参与了转录、光合作用、细胞分裂和信号转导等多个生物过程。2.采用MSAP法对上述四种不同倍性草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进行了研究。凤梨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甲基化率相近,但两者在61.67%的位点表现为不同的甲基化状态;五倍体草莓的甲基化率与亲本相近,其中62.14%的位点表现出与亲本相同的甲基化状态,但两个亲本基因组对五倍体基因组的贡献并不相同,相比于绿色草莓,五倍体草莓从凤梨草莓继承了更多的基因组特异条带;五倍体草莓中出现了 31.92%的新带型,其中多数甲基化水平升高,亲本间的差异是导致五倍体草莓出现甲基化改变的主要原因。与五倍体草莓相比,十倍体草莓的甲基化状态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杂交是导致草莓多倍体化中甲基化改变的主要原因。草莓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中发生甲基化改变的序列包括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相关基因涉及多个生物过程。采用BSP法对特定DNA序列的甲基化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发生甲基化的位点多数(82%)相同,尤其是甲基化水平较高的位点;相比于绿色草莓,倍性更高的凤梨草莓在多数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低;与亲本相比,五倍体草莓和十倍体草莓继承了两个亲本大部分甲基化位点,但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新位点,十倍体草莓中多数位点(62.75%)的甲基化水平比亲本高。3.从凤梨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分别克隆得到了 11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这些基因在不同倍性草莓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凤梨草莓的核基因有多个部分同源基因,且相互间存在多处SNPs,所有SNP位点上都只存在两种碱基,暗示凤梨草莓由两套不同的亚基因组构成,并可能在多倍体化进程中经历了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重组;凤梨草莓单基因组表达量接近或低于绿色草莓,但这种差异小于两个基因组的倍性差异,即基因在凤梨草莓中的剂量效应被减弱;五倍体草莓多数基因的表达量介于两个亲本之间且更接近凤梨草莓,十倍体草莓基因的全基因组表达量明显高于五倍体草莓及其亲本,体现出更为明显的剂量效应。不同类型的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对草莓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表现出不同的反应,3个叶绿体基因(psaB、psbA和rbcL)和4个调节功能的基因(LHY、POR、RCA和SIGE)对杂交和染色体加倍的反应复杂,而光合系统中的结构基因(atpD、chl、PETC和rbcS)表达较稳定,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在五倍体草莓和十倍体草莓中,来自凤梨草莓的转录本比来自绿色草莓的转录本更多,它们之间的比例与凤梨草莓和绿色草莓在五倍体和十倍体草莓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4: 1)接近,但也有个别基因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偏差。4.为检测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基因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未甲基化或低水平甲基化基因的表达量一般随草莓倍性的升高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对有些基因,DNA的高水平甲基化使基因表达受到了抑制。如基因F-box protein SKIP23-like在凤梨草莓、五倍体和十倍体草莓中正常表达,在绿色草莓中因高水平的甲基化而导致基因沉默;调控叶绿体基因节律性表达的SIGE基因在多倍体草莓的甲基化使其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编码产物为zinc finger protein 598和Cation/H(+) antiporter 18-like的两个基因在四种草莓中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的剂量效应明显减弱。综合以上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表达的关系,基因在多倍体植物中的表达受到了基因的剂量效应和DNA甲基化的综合调控。
[Abstract]:Polyploid ha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plant evolution and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new species . In this paper , the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trawberry and green strawberry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ylation rate of strawberry and green strawberry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arents .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 atpD , chl , PETC and rbcS ) in strawberry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6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现会;谈谈蚕种场兼种草莓技术[J];广西蚕业;2000年02期
2 林海;南果新秀──特早熟大草莓品种[J];中国果菜;2000年04期
3 敖礼林;草莓的保鲜与贮藏[J];农村发展论丛;2001年Z5期
4 敖礼林 ,杨著莲 ,饶卫华;草莓商品化栽培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J];农村发展论丛;2001年Z6期
5 关绍刚;草莓施用杨馥成活力素效果好[J];新农业;2001年11期
6 王克芝,樊迪海,郑泽民;16个优良草莓品种引种初报[J];云南农业;2001年09期
7 于明革,杨洪强;四季草莓品种介绍[J];北京农业;2002年12期
8 郁俊谊;意大利草莓品种介绍[J];北京农业;2003年05期
9 吴同书,朱德进,米莉,王艳蓉;草莓施用不同复(混)肥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10 ;草莓品种及应用[J];山西农业;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瑞芬;李天然;;草莓组培快繁及叶片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张运涛;王桂霞;董静;钟传飞;常琳琳;王丽娜;;26个中国草莓品种(品系)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分析[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3 钟传飞;张运涛;;草莓育种100年:光合作用评价[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陈丙义;李金凤;陈孟龙;蔡斌华;糜林;高志红;章镇;乔玉山;;通过种间杂交获得十倍体草莓新种质[A];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凌裕平;高红胜;杨水霞;王波;;草莓花粉形态特征研究[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6 张慧敏;张林;黄书琴;;华南地区适用型草莓品种的筛选[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7 徐金娥;王彩芬;张学英;张广华;葛会波;;干旱胁迫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8 马燕会;尹宝重;赵绪生;齐永志;甄文超;;自毒物质胁迫下不同草莓品种枯萎病抗性变化的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盛红萍;申屠年;赵成章;;草莓的组织培养和大量繁殖[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桂霞;张运涛;董静;钟传飞;常琳琳;王丽娜;;‘红颜'和‘维塔娜'草莓品种香味成分分析[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显云邋本报记者 陈方耀;草莓会长[N];成都日报;2008年
2 张玲 黄佃全;让黄川草莓甜溢市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通讯员 乔建良邋李景先 记者 刘兴华;桃城区善官村种草莓挣了百万元[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行唐报友会 赵英良;草莓变“倒霉”[N];河北科技报;2009年
5 张宜军;沈阳农大推出草莓加工新技术[N];大众科技报;2003年
6 何科 钟涛 刘晓 于娜 赵新 孙犁 李强 王虎;今年的草莓香又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黎 苏勇;春到兴胜草莓甜[N];凉山日报(汉);2009年
8 朱其太 刘天鸿;连云港:做大“中国草莓第一镇”品牌[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钟华林 通讯员 杨显云;草莓红了的季节[N];经济日报;2010年
10 赵敬翔 王忠军 顾磊;草莓文化点燃农村农家游激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涛;草莓种间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中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田给林;连作草莓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郁怡汶;草莓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谢志兵;草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导入chit42基因获得抗病种质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5 秦永华;丰香草莓高效再生的机理及遗传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魏振林;cNHX1基因的融合、功能鉴定和对转基因草莓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7 刁姝;DNA甲基化在日本落叶松生长和材质性状中的表观遗传效应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8 翁天均;基于45S rDNA-FISH与GISH分析的草莓属(Fragaria)野生种亲缘关系与系统分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黎湘娟;ACE、ApoB、FOXO3A基因多态性及DNA甲基化与广西巴马长寿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文娴;‘红颜’和‘石莓7号’草莓茎尖培养快速繁殖[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丽娟;乐都地区草莓品种筛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魏丽丽;草莓耐寒性状分子标记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龚馨旭;高温季节草莓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科技学院;2016年
5 卢佳骏;草莓高架基质栽培的基质水分扩散和草莓生理特性及滴灌控制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孙丽;外源硒对低温胁迫下草莓幼苗的缓解效应及对AsA-GSH循环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7 侯紫航;东港市草莓营销策略实施状况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赵倩;草莓SVP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功能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赵悦;草莓粉的高效制备及品质变化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胡肖盼;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调控草莓根系化感胁迫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21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2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