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发布时间:2016-11-14 13:34

  本文关键词: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农业大学》 2015年

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杨双  

【摘要】:碳氮代谢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碳氮代谢水平反应植株生长发育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籽粒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玉米碳氮代谢遗传规律,为玉米碳氮代谢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开展了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沈3336(P1)和沈3265(P2)及其F1代和F2:3代为研究对象,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4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确定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及相关参数。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具有主基因的性状进行QTL初级定位。在初级定位基础上,根据MaizeGDB提供的玉米基因组相关数据,分析碳氮代谢的相关基因。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期功能叶片的7个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包括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EPC活性、SPS活性、NR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在大喇叭口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没有明显主效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7%、65.7%、84.8%、80.7%;NR活性为D-0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2.8%,多基因遗传率为42.2%。在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都为B-1模型(2对加性一显性-上位性主基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3.8%和34.4%;NR活性为E-2模型(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主基因遗传率45.0%,多基因遗传率为52.4%。灌浆期PEPC和SPS活性遗传模型分别为B-1模型(2对加性-显性-2:位性主基因)和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PEPC活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6.5%,SPS主基因遗传率为17.7%,多基因遗传率为35.9%。光合速率和叶片全氮含量在灌浆期与在大喇叭口期一样,都为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和91.8%。单株籽粒产量为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为85.0%。2.QTL定位通过参考MaizeGDB的IBM2 2008 Neighbors整合图谱绘制沈3336×沈3265的4、5、6、7、8号染色体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图谱全长957cM,标记间平均距离24.5cM,可用于初级定位,初步判断QTL位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NR活性检测到相关QTL。可溶性蛋白含量的3个QTL位点分别位于6和8号染色体,qpro-6-1在6号染色体标记bnlg1740-umc1063之间、qpro-8-1在8号染色体标记bnlg240-umc2361之间、qpro-8-2在8号染色体标记umc2361-bnlg1823之间,3个QTL均为超显性效应,qpro-6-1表型贡献率最大,为48.97%。大喇叭口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QTL位点共20个,其中13个为超显性效应,主要位于6和8染色体,显性势最高的QTL为qnrt-8-4,位于8号染色体bnlg1823-umc1069之间,表型贡献率为60.36%。灌浆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QTL位点16个,显性势最高的为qnrf-8-1位于8号染色体的umc1460-bnlg240之间,可解释表现变异的66.06%。在6号染色体umc1002-phil26之间存在大喇叭口期NR活性的特异QTL, bnlg1740-nc013之间存在灌浆期NR活性的特异QTL。3.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结果对比本研究将经遗传分析确定含有主基因的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具有一定耦合性。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发现3个QTL,作用方式都为超显性,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qpro-6-1的遗传特性与遗传分析结果中的超显性主基因类似。NR活性QTL位点很多,且大部分作用方式为超显性,这与其遗传分析结果类似,即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都存在多基因且灌浆期主基因和多基因的作用方式为超显性。PEPC和SPS活性未检测到QTL位点,但从SPS活性效应曲线可见,存在较多的微效正向加性效应和微效负向显性效应,这与SPS活性的多基因效应一致。4.碳氮代谢相关基因分析6号染色体的bnlg1740-umc1063区间同时存在灌浆期NR活性特异QTL和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表型贡献率最高且遗传效应与相应遗传分析结果相似的QTL。根据MaizeGDB的玉米整合图谱IBM2 2008 Neighbors标注的信息,在bnlg1740-umc1063 区间共找到14个基因,结合NCBI的注释,发现其中1个基因(AY104289)编码泛素结合蛋白酶E2,该酶与蛋白质降解及细胞衰老相关,该基因可能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相关。此外,还发现1个编码光合系统Ⅰ亚基的基因(psah1)及1个ATP合成酶基因(atp2),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NR活性调节。这些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潮海,刘奎,连艳鲜;玉米碳氮代谢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荆绍凌;孙志超;李淑华;;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J];中国种业;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韦建玉;沈方科;李婷;区惠平;周晓;曾祥难;顾明华;;钾对烤烟碳代谢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褚光;杨凯鹏;王静超;张耗;;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3 杨亮;赵宏伟;;氮素用量对玉米根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韩战民;李建刚;韩卫红;马翔龙;李小东;郭党;吴建梅;;逆境条件下夏玉米不同品种生理特性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年03期

5 刘冬莲;;不同生长期中菘蓝多糖和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刘胜群;宋凤斌;王晓波;;不同耐旱基因型玉米根系大量元素含量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3期

7 张晓艳;郑殿峰;冯乃杰;李建英;杜吉到;;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3期

8 汪由;吴禹;王岩;李兆波;王光霞;;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J];杂粮作物;2010年03期

9 李福君;严玛丽;曾繁东;林建委;周立非;曹宁;陈建军;吕永华;王维;;基于SPAD仪精准施氮对烤烟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10 闫艳红;万燕;杨文钰;王小春;雍太文;刘卫国;张新全;;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晓艳;大豆根系时空分布及垄沟施肥可行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3 张智猛;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4 胡春梅;瓜尔豆半乳甘露聚糖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及氮、钾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5 申丽霞;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淑云;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任万军;水稻栽后根系发生和生长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8 向春阳;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筛选基础及鉴定性状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9 隋方功;甜椒碳氮营养分配模式与滴灌施肥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10 丁莉;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与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康济;棉花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AtABA2基因的转化[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吕鹏;氮素运筹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柳鸿敏;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活性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洪昌;玉米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伊霞;燕麦、玉米对养分供应响应的基因型差异[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岳运锋;新型转基因标准物质与标记基因检测方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爱玲;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与肥水吸收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曹静;青枯菌PopW蛋白诱导植物抗病功能研究及其转基因烟草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韩亮亮;淹水胁迫对大豆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聚林,刘克礼;春玉米植株体中蔗糖含量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1993年01期

2 王鹏文,戴俊英;玉米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9年03期

3 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张秀清;源-库比改变对玉米群体光合和其它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7年01期

4 东先旺,刘树堂;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9年02期

5 唐湘如,官春云;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碳氮及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丁群星,谢友菊,戴景瑞,米景九,李太元,田颖川,乔利亚,莽克强,刘宝兰,王音,冯平章;用子房注射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玉米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7期

7 刘岩,王国英,刘俊君,彭学贤,谢友菊,戴景瑞,郭世伟,张福锁;大肠杆菌gutD基因转入玉米及耐盐转基因植株的获得[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1998年06期

8 张秀梅;任和平;杨铁钊;;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败育发生的时间与籽粒糖含量的关系[J];河南农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9 李少昆,赵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作用强度的调控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单明珠,胡必德,蒋飞彦;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消长规律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富;黄招德;吴春珠;车容会;施碧红;方珊如;孙永建;赵志民;;水稻谷粒粒长显性主效QTL的遗传分析与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6期

2 李娟;;多元遗传分析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3 张少华,杨赞林,甘斌杰;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4 张亚东;王才林;林静;张宏根;汤述翥;;水稻粒重的粒位效应及遗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5 胡锦国;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分析指标的探讨[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6 杨明观;;桑蚕遗传知识讲座(四)[J];蚕桑通报;1986年04期

7 卢宗凡;苏敏;李够霞;;辐矮1号小麦的矮化遗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8 刘庆信,刘训理,黄宝名;RFLP在家蚕遗传和育种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朱杰,朱永昌,龚学书,黄宁远;核质不同的杂交稻亲本抗瘟性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S1期

10 严菊强,,薛庆中;水稻广亲和性和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俊梅;李生荣;庞启华;陶军;周强;杜小英;;小麦漯珍一号黑种皮的遗传分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传喜;王晓波;司红起;韩俊;周娜;何克勤;;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遗传分析研究进展[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邓晓娟;张海清;;标8S淡黄叶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A];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陈禅友;陶成学;丁毅;;豇豆耐盐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姚强;贺苗苗;陈宏灏;郭青云;井金学;;小麦品种兰考5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单体定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6 曹墨菊;荣廷昭;朱英国;;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遗传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谭艳平;王春台;朱英国;刘学群;;三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遗传分析[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曹钢强;朱军;;水稻复合性状的发育和成因条件QTL遗传分析[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韩光明;赵明辉;陈温福;;超绿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朱保葛;;大豆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研究[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生平;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及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辉;水稻选择导入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剖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3 汪斌;水稻耐盐性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剖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4 柯庆明;水稻对镉累积的遗传生态学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陶爱林;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临界温度的遗传及分子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金黎平;二倍体马铃薯加工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何婷婷;水稻Rf-1 PCR片段序列变异及海拔和细胞质导致的遗传偏分离[D];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杨双;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9 万俊芬;鲍与扇贝遗传育种中的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王春明;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4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