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栽培对水稻耗水和节水特性的影响
本文选题:水稻覆膜栽培 + 水稻耗水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传统水稻淹水栽培体系耗水量巨大,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由于水资源形势日趋紧张,发展节水稻作生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节水稻作生产体系中,水稻覆膜栽培以其显著的节水稳产效果,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水稻覆膜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膜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而关于覆膜栽培水稻的需水耗水规律、及其节水特性与机理,至今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在湖北十堰房县布置田间试验(2013-2014年,共两季),结合室内土柱试验,以传统水稻淹水栽培为对照,探讨了覆膜栽培水稻(覆膜湿润栽培、覆膜旱作栽培)的耗水规律与节水增产机理。本文分析了覆膜栽培水稻的需水、耗水规律与节水特性,探讨了覆膜栽培对水稻群体生长、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评价了覆膜栽培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基于根长密度建立了覆膜栽培水稻的根系吸水模型,并将其与考虑根源信号ABA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气孔导度模型相结合,模拟了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过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淹水栽培相比,覆膜湿润和旱作栽培水稻整个生长季的总用水量(包括灌溉I和降雨P)分别降低了34.6%和47.4%,其中,灌溉量分别降低了61.3%和83.8%,其主要原因在于:覆膜栽培水稻在各主要环节的耗水(无论是非生理耗水,还是生理耗水)均呈显著降低。非生理耗水方面,覆膜栽培模式的深层渗漏(D)和蒸发损失(E)相对淹水处理分别降低了71.5-88.2%、82.8-89.1%;生理耗水方面,覆膜栽培总体有效降低了水稻的蒸腾耗水需求,使全生育期蒸腾总量(T)较淹水栽培下降6.1-9.7%,但由于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叶面积和气孔导度等水分生理指标呈现不尽一致的响应,从而导致覆膜与淹水栽培之间的蒸腾耗水差在水稻生育前期和后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从植物生长来看,田间试验条件下,与淹水栽培相比,覆膜栽培水稻的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大分蘖期,覆膜栽培水稻的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根直径相对淹水栽培均显著增加,扬花期却低于淹水栽培水稻(尤其根直径),但覆膜和淹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覆膜栽培水稻的根冠比相对淹水栽培降低。覆膜湿润和旱作栽培水稻的总生物量及产量基本相同,相比淹水栽培分别提高15.7%和11.0%。室内条件下,覆膜湿润栽培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产量都与淹水栽培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作栽培由于受到长期的水分胁迫,各生长指标和产量均显著降低。(3)由于评价目的不同,水分利用效率(WUE)可有多种计算方法,本研究中涉及的WUE包括:总水分利用效率(WUE1+P,单位面积产量Y与总供水量(即灌溉量I和降雨量P之和)的比值)、灌溉水分利用效率(WUE1,Y与I的比值)、蒸腾水分利用效率(WUEr,单位面积生物量B与蒸腾耗水量T的比值)及叶片尺度水分利用效率(WUEphoto,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的比值)。与淹水栽培相比,覆膜湿润栽培的WUE1+P和WUE1分别提高70.7%和194.2%,覆膜旱作则分别提高110.3%和608.7%;覆膜栽培同样显著提高了WUET和WUEphoto;覆膜栽培水稻WUE的提高还同样表现在叶片的813C(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上:覆膜栽培导致水稻叶片的813C值显著提高,与WUET显著相关。(4)依据水稻的蒸腾耗水所建立的基于根长密度分布的根系吸水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土层根系吸水的变化规律。利用根系吸水模型代替彭曼方程,将其与根源信号ABA参与气孔行为调控的气孔导度模型相嵌套,更能确切描述不同土层中根系合成ABA的量、各根系层蒸腾流中ABA浓度及其对木质部最终ABA浓度的贡献、以及最终ABA对气孔导度的调控行为,提高了原模型的模拟精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water - saving and water - saving characteristics on rice growth , water consumption and water - s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were studied . The effects of film - covered cultivation on growth ,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rice were discussed .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rice was simulated based on root - length density . The main reasons were as follows : ( 1 ) The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 including irrigation I and rainfall P ) decreased by 61.3 % and 47.4 % in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of rice .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the film - covered and dry - cultivated rice ( including irrigation I and rainfall P ) decreased by 61.3 % and 83.8 % , respectively .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deep leakage ( D ) and evaporation loss ( E ) of the mulching - covered cultivation mode decreased by 71.5 - 88.2 % and 82.8 - 89.1 % respectively .
In the aspect of physi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 , the cultivation of covered film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demand of rice , and the total transpiration rate ( T ) of whole growing period decreased by 6.1 - 9.7 %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ubmerged cultivation , but the 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ulching film and the submerged culture was different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rice growth .
In the maximum tillering stage , the root biomass , root length , root diameter and root diameter of ric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rice ( especially root diameter ) ,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ulching and flooding treatments .
The ratio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 ratio of WUE1 + P , ratio of unit area yield Y to total water supply ratio ) , transpir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 ratio of WUEr , unit area biomass B to transpiration water consumption T )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 ratio of WUE photo ,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o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 were studied . Compared with submerged culture , WUE1 + P and WUE1 increased by 70.7 % and 194.2 % , respectively .
( 4 ) The root - root water absorption model is used to replace the Penman equation , which can better reflect the variation law of root water absorpti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石,徐蔚琦;于长征水稻旱种获高产[J];新农业;2001年05期
2 孙满柱,王俊茹,赵松竹;浅议水稻旱种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2年03期
3 季相金,芦纯德;水稻旱种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2年S1期
4 张蕴珉;怎样进行水稻旱种[J];中国农村科技;2003年03期
5 时美雪,何泉宝,时滨,管继中;水稻旱种水管技术[J];新农业;2005年06期
6 邹世杰;吴丽敏;吴利华;;水稻旱种技术[J];新农业;2006年07期
7 王军厚;孙炀;;水稻旱种保苗技术的探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8 ;天津市1976年水稻旱种试验协作会召开[J];天津农业科学;1976年03期
9 李禾,喻景亮;水稻旱种的几个技术环节[J];新农业;1981年02期
10 刘忠良,孙长礼;水稻旱种也能高产[J];新农业;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晶柱;孙红闯;周波;白铁强;;贵州农业发展战略水稻重要生产环节实施新技术建议[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医药科学分册)[C];2013年
2 张洪熙;;水稻抗旱栽培与旱稻育种实践[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芳;樊小林;李天安;汪强;;覆盖旱种水稻稻田土壤剖面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动态变化[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均和;孙红闯;周波;;贵州水稻机械作业与生态环保种植技术[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N];云南科技报;2005年
2 李刚 记者 贾红路;我省今年水稻旱种将达600万亩[N];黑龙江日报;2013年
3 通讯员 李刚 记者 周妍;黑龙江水稻旱种面积将达600万亩[N];中国水利报;2013年
4 记者 杜君;种水稻像种小麦一样简单[N];河南日报;2014年
5 杨玉凤 李小玲 刘剑霞 胡枭;粮油作物 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N];福建科技报;2006年
6 刘剑霞 胡枭;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N];四川科技报;2006年
7 侬辛;水稻旱种节水灌溉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韩贤普;彩色水稻的秘密[N];毕节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春莲 通讯员 杨永期;点亮水稻旱种的科技之花[N];钦州日报;2010年
10 陈俊;柳江县水稻旱种成功[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素梅;水分调控及水氮联合对杂交中稻生理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士梅;籼型旱稻“绿旱1号”的耐旱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3 金欣欣;覆膜栽培对水稻耗水和节水特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马雯雯;改进CERES-Rice模型模拟覆膜旱作水稻生长[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石英;半腐解秸秆覆盖下旱作水稻氮素营养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6 柏彦超;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生长及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年
7 陈海生;水稻的遗传生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汪强;旱作水稻节水及其产量效应机理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秦江涛;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武美燕;连续覆膜旱作稻田土壤肥力及水稻营养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扬;水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娟娟;旱作水稻的水分和氮素利用特征[D];扬州大学;2003年
3 张玉良;水稻节水机械自动覆膜装置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庆江;水稻地表覆膜栽培体系中氮素营养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柏彦超;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的部分生理特征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6 黄新宇;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徐国伟;旱种水稻产量形成特性与生理基础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8 程旺大;水稻节水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1年
9 中奕;莆田市半干旱地耐旱水稻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李荣;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的部分营养与生理特征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6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4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