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氏线虫真菌比较基因组及其内生细菌的研究
本文选题:食线虫真菌 + Esteya ; 参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由松材线虫(Pine Wood Nematode,PWN)引起的松树枯萎病在亚洲造成毁灭性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食线虫真菌能够捕杀线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伊氏杀线真菌(Esteya vermicola,Ev)是1995年发现的内寄生PWN的食线虫真菌,Ev能够在短时间内侵染并杀死PWN,其对PWN的高感染性和致死性使得Ev成为高潜力的生防菌株,但其进化历史和寄生适应机制尚不清楚,对食线虫真菌生活方式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不同食线虫真菌间的相似性和差异也是未知的。本研究中首次发现生防菌株Ev胞内存在内生细菌。共生在生物、生态和进化多样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共生细菌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生物学。对Ev的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及内生细菌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机制,为PWN的生物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Ev三代基因组测序和注释的主要结果如下:测序深度为104.66′,组装为50个contigs,并进一步装配为42个scaffolds,平均覆盖度为68.59′。该基因组的大小为34.2Mb,GC含量为49.26%,蛋白编码基因为8424个。8144个基因被注释,占总基因的96.68%。共鉴定到329个t RNA,27个5.8S rRNA、6个28S rRNA、7个18S rRNA。重复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组共有12,778个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47,282bp,GC含量为24.85%。被注释的基因包括14个保守的蛋白编码基因,1个大rRNA亚基和1个小r RNA亚基,27个t RNAs。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三组病原真菌与它们入侵宿主的能力即生态适应性一致:食线虫真菌编码最高数量的粘附蛋白、参与入侵和致死活性的subtilases酶、锚定重复蛋白、亮氨酸重复蛋白、酪氨酸酶等相关蛋白;昆虫病原真菌编码更多的几丁质酶、肽酶、蛋白激酶和毒素等;植物病原真菌则编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特别是半纤维素酶、果胶裂解酶、角质酶和P450。特别地,内寄生真菌Ev突出地编码最高数量的铁转运蛋白、维生素转运蛋白和尿囊素转运蛋白,其潜在的转运尿素和铵的能力也很强,表明与其它食线虫真菌微观致病机制的不同。21株致病真菌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广泛存在表明了致病真菌在生态竞争中的适应性,有利于其在宿主中的定植。次级代谢分析表明2株内寄生真菌Ev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拥有更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其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将有助于在宿主线虫内定植。进一步的分泌蛋白预测表明,食线虫真菌含有丰富的与致病相关的胞外分泌蛋白,如subtilisin-like蛋白酶、lectin凝集素、几丁质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和酪氨酸蛋白酶。Ev基因组编码天冬氨酸蛋白酶、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漆酶、纤维二糖脱氢酶、P450和尿素转运蛋白等胞外分泌蛋白的能力更强。基于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表明,Ev与其姊妹枝的植物病原真菌Grosmannia clavigera大约分化于1.3亿年前。基因家族收缩扩张分析结果证明了Ev许多转运蛋白家族经历了扩张,占总扩张基因家族的13.2%,远高于其他致病真菌。Ev与H.minnesotensis的种专一的基因家族比例(分别为17.6%和21.0%)和种专一的扩张基因家族比例(分别为84.0%和89.7%)在食线虫真菌组中是最高的,表明内寄生真菌未知的功能多样性值得更深入的研究。食线虫真菌中,一些重要的致病相关基因经历了扩张,如Subtilisin-like,蛋白酶S41、天冬氨酸肽酶和几丁质酶等。重要的致病相关的直系同源基因如氮调控基因、枯草杆菌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和P450在食线虫真菌中经历了正向选择。食线虫真菌在攻击线虫方面具有进化趋同性,但其遗传结构和扩张基因家族不同。16S rRNA PCR扩增和细菌内毒素检测均发现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4株Ev胞内均存在内生细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一步证实了存在内生细菌的事实。基于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Ev真菌的内生细菌全部聚簇在单系进化枝中,且该内生细菌隶属于γ-变形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与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亲缘关系最近。内生细菌的培养和消除试验表明该细菌不可人工培养,亦不可通过抗生素去除而获得单一的、非共生态的Ev真菌,该结果表明二者紧密的共生关系。FISH、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超微结构观察展示了该内生细菌是球状的。内生细菌的细胞直径大小约在50nm-2μm之间,并且不同大小的该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差异很大。超微结构和核酸的荧光染色表明生长前期和后期的细菌在细胞大小、细胞壁厚度和繁殖程度不同。对内生细菌基本生物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内生细菌在生防真菌宿主进化和生态学作用的研究。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Ev ' s genome and comparative genome and endogenic bacteria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diversity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 The genome of Ev is 34.2Mb , the average coverage is 49.26 % , the protein coding gene is 8424 . 8144 genes are annotated , accounting for 96.68 % of the total gene . The gene family showed that Ev and Hirsutella minnesotensis had more abund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v and Hirsutella minnesotensis had more abund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further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endogenous bacteria . Based on 16S rRNA system development , 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endogenous bacteria of Ev fungi were clustered in single - line evolution branche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芦云,张祥林;棉花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2 蓝江林;刘波;焦会民;朱育菁;苏明星;史怀;;香蕉植株内生细菌群落多态性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年03期
3 兰海燕,王长海,宋荣;棉花内生细菌及其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0年02期
4 郑爱萍;孙惠青;李平;谭芙蓉;郑秀丽;李壮;;水稻优势内生细菌鉴定、定位与重组研究[J];实验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5 黎起秦;谢义灵;林纬;韦继光;罗宽;;广西番茄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动态[J];生物多样性;2006年06期
6 易有金;罗宽;刘二明;;内生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核农学报;2007年05期
7 王丰;莫饶;;海南野生兰内生细菌调查与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8 王玉霞;张淑梅;赵晓宇;李晶;张先成;孟利强;;大豆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J];大豆科技;2009年04期
9 邱思鑫;温庆放;;10种蔬菜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J];武夷科学;2009年00期
10 王松;游玲;李涛;魏琴;王涛;;香樟产芽孢内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惠青;李平;郑爱萍;;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与回接验证[A];首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朱育菁;刘波;胡桂萍;郑雪芳;史怀;;水稻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毅;郑陈娟;蔡福营;袁宇熹;;红树林和茶内生细菌的分离归类及促生抗菌作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园园;李茹美;崔廷涛;丁爱云;;一株辣椒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蓝江林;唐秋榕;朱育菁;林抗美;刘波;;茄子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群落结构特性[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龚明福;陈骏刚;李超;;新疆棉花拮抗性内生细菌筛选[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刘云霞;张青文;周明rB;;水稻内生细菌的验证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8 高增贵;孙承智;赵世波;高军;陈捷;;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美琴;薛丽;贺运春;王建明;;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高增贵;孙承智;赵世波;高军;陈捷;;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小小真菌里大乾坤[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华凌;将真菌化敌为友[N];科技日报;2013年
3 常丽君;蚂蚁感染真菌后行为大变[N];科技日报;2011年
4 程文沁;真菌耐药困局寻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贾岩;抗真菌用药的多学科考量[N];医药经济报;2014年
6 孟淑娟;如何减少癣的自身蔓延[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余进;真菌感染早诊 抢回救治时间[N];健康报;2011年
8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 教授 段德卿;老人肺部疾病应防真菌感染[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棣军;别把真菌感染误当皮炎湿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乐民;警惕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致真菌感染[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珍;伊氏线虫真菌比较基因组及其内生细菌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赵亮;沙冬青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地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琴;核桃内生细菌发酵棉秆水解糖液产油及其代谢基础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陶爱丽;利用小麦内生细菌对小麦秆黑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5 金岩;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喻江;玉米和大豆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鉴定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7 焦健;葡萄根系产褪黑素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合成路径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崔娜;枣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和内生拮抗细菌筛选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春宏;棉花抗病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黄萎病的生物防治[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孙磊;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内蒙古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王迪;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及青枯病的防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郭玉晖;施加畜禽粪肥对蔬菜中抗生素抗性内生细菌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萍;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5 张蕾;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促生功能研究和几株新菌的多相分类[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靳tn;植物内生细菌对多环芳烃污染响应及菲降解内生细菌的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曹凯;抱茎独行菜内生细菌对拟南芥抗旱作用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8 武燕;马齿苋内生细菌的鉴定和抗旱生理指标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9 胡素静;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m)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发酵产物对宿主植物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10 刘晨;甘蓝型冬油菜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生防潜力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51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05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