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7 13:46

  本文关键词: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周宝元  

【摘要】:受气候变化影响,黄淮海区两熟制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种植模式单一(冬小麦-夏玉米),且周年水氮投入量大等问题突出,限制了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提升。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区多年多点两熟制周年高产数据分析,建立了以热量资源为主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体系,进而,探索以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的季节内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途径,研究了播期、土壤耕作和水肥运筹等栽培措施对玉米产量形成及氮肥效率的调控机理,并通过栽培技术集成,完善与创新两熟制周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及双季玉米高产模式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建立了以热量资源为主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分析体系,并提出季节间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等定量评价指标,确定了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的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季节间积温分配率(TDR)分别为43%(冬小麦)和57%(夏玉米),两季积温比值(TR,冬小麦/夏玉米)为0.7;双季玉米模式两季积温均等分配,比值为1:1。依据以上指标,可通过播期等栽培措施调配两季间光温资源分配,并根据品种熟期特性,合理制定两季生育期最佳分配方案。另外,与小麦比,玉米具有较高的资源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玉米资源利用优势是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 (2)为最大限度挖掘玉米的高产潜力,研究了玉米产量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粒重是决定玉米产量随生态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温度和辐射(尤其是花后)是影响花后干物质积累持续期和积累速率及籽粒灌浆过程的主要生态因子。当播种至成熟期有效积温达到1939℃,日均温为25.9℃,日均高温为30.6℃,日均低温为21.6℃,吐丝至成熟阶段有效积温达到980℃,总辐射量达到1005MJ m-2时,即黄淮海地区播种时间在5月22日至6月10日之间,玉米产量最高。 (3)研究深松与缓释肥互作、滴灌分期施氮等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发现,滴灌分期施氮处理玉米花前较高的植株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量驱动了低密度条件下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增加,及高密度条件下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从而促进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施肥处理15%以上,且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深松与缓释肥互作通过促进花后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常规耕作施肥分别提高10%,28%和15%以上。 (4)通过周年资源优化配置及栽培技术集成,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周年产量与效率同步提高。与当地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比,应用该技术体系,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提高10.8%,效益增加12113.2Yuan hm-2,双季玉米模式周年产量提高3.4%,效益增加2313.6Yuan hm-2。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3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彩华;栾庆祖;高燕虎;;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2 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3 於琍;李克让;陶波;徐明;;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4 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王昭;陈宗宇;陈京生;钱永;李亚松;;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J];地球学报;2007年06期

5 朱希刚;华北平原水资源农业利用问题[J];调研世界;1998年04期

6 周建斌,陈竹君,李生秀;Fertigation——水肥调控的有效措施[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4期

7 侯美亭;毛任钊;吴素霞;;黄淮海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8 王延宇,王鑫,赵淑梅,王兰芸,杨国军,高凤岐;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年01期

9 牟正国;;我国农作制度的新进展[J];耕作与栽培;1993年03期

10 陈阜;我国多熟种植制度新进展[J];耕作与栽培;1997年Z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2 王志芬,张福锁,孙永堂;冬小麦根系生态和农艺学特性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3 颜冬云,张民;控释复肥对盆栽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4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5 郭峰;田纪春;孟庆伟;赵世杰;;遮阴后不同小麦品种(系)旗叶光系统Ⅱ(PSⅡ)对强光的响应[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6 吴静;魏佑营;张民;刘志国;;控释肥在大葱育苗上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7 李学刚;孙学振;宋宪亮;陈二影;;控释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8 苏琳;邵国庆;史莲萍;李增嘉;宁堂原;;控释尿素用量与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10 王锋;王汝娟;陈晓光;史春余;;不同类型钾肥对甘薯钾素积累和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磷流失环境效应的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道中;张成军;;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虎成;徐坤;;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信阳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10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丽华;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姚凤娟;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焦婷;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罗新宁;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党红凯;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金文;基于水稻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氮营养诊断[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武深树;湖南省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意愿及其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大伟;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毕磊;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亚艺;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庆路;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一般配合力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褚坤燕;棉花氮肥利用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韩自行;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艳语;直接法硝酸钾母液的优化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孝;王庆成;牛玉贞;张军;徐庆章;高学曾;李登海;;夏玉米高产规律的研究 Ⅲ.高产栽培途径和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1990年02期

2 徐恒永,赵振东,刘建军,张存良,刘爱锋,张怀友,毕德锋,杭新杰;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3 颜冬云,张民;控释复肥对盆栽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4 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闫耀礼,刘万代;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5 张永丽,于振文,王东,贾效成;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6 高凤菊;吕金岭;;尿素深施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7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关正君;霍艳林;;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9 陈现平,李运民,戚尚恩;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的灌浆速度和最适收获期[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10 樊有义,高玉振,陈刚,桑涛,曹鹏志,孟中立;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国玉;;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与方向[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武志杰;张海军;陈利军;;21世纪我国肥料科学展望[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立军;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牟会荣;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世峰;FACE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扬州大学;2005年

2 宁金花;气候变率和变化对中国北方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天顺,周真能,涂顺元;稻田改制效益高:两熟制>三熟制[J];中国稻米;2001年03期

2 杜志贵,陶建明,吴章义;藕稻两熟制 钱粮双丰收[J];中国稻米;2003年05期

3 康麟书;浅论建立科学的棉田两熟制[J];中国棉花;1982年06期

4 W.L.Hargrove ,J.T.Touchton ,J.W.Johnson ,常月帆;两熟制中前作对后作小麦氮肥需要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1期

5 毛超俊,李代海;江西省油棉两熟制的发展与综合栽培措施探讨[J];江西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6 任永丰;;稻、油两熟制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技术[J];科学种养;2008年01期

7 王培良,马德云,杨金生;吕梁平川麦秋两熟制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5年10期

8 梁建修;刘金生;;麦棉油棉两熟制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J];河南农业科学;1988年07期

9 赵强基,袁从 ,郑建初,赵剑宏,,刘华周,印继勤,童晓明,赵国良;江苏麦稻两熟制高产途径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1995年04期

10 陈国平,尉德铭,杨洪友;华北地区小麦、玉米新两熟制的探讨[J];作物杂志;199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宝元;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相关作者

>周宝元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07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