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间长度是竹子重要的表型性状,也是影响竹材加工和利用的关键指标,开展节间长度的遗传调控研究对于阐释竹子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其竹材加工和利用是竹产业发展的支柱,为解析其节间长度的调控特征,进而实现定向遗传改良,本研究以节间极度短缩的毛竹变型-圣音竹(Ph.edulis f.tubaeformis)为材料,以正常节间长度的毛竹为对照,开展了表型特征、解剖结构、纤维特性、碳氮代谢、内源激素、转录组测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并研究了外施激素对二者表型的影响。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1、对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性状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圣音竹的全秆高、地径、胸径、分枝角度等4个性状显著低于毛竹,但全秆总节数、最低分枝节位数、枝条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5个性状与毛竹差异不显著。与秆型指标相关的全秆高、地径、胸径、总节数、最低分枝节位数、枝条长等6个性状之间均显著相关,分枝角度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叶片长和宽显著相关、但二者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表明分枝角度、叶片长、叶片宽相对于秆型性状是较为独立的。圣音竹节间长与节位数的回归模型是Y=3.016+0.438X-0.013X2,毛竹节间长与节位数的回归模型是Y=4.056+1.309X-0.011X2,表明随着节位数的增加,圣音竹节间长度的增加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全秆高度值较小。2、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的细胞特征,采用石蜡切片法检测其秆材的解剖特性,利用硝酸-氯酸钾法检测其秆材的纤维特性,结果发现,圣音竹和毛竹的纤维长度和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如圣音竹的纤维重量加权平均长度为0.780mm,而毛竹是1.388mm,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圣音竹纤维宽度为19.404μm,毛竹只有15.026μm;因此,和毛竹相比,圣音竹在纤维特征上表现为长度更短,宽度更大,不容易弯曲扭曲。圣音竹和毛竹在纤维长度上的差异表明圣音竹节间短缩的性状在组织解剖学上是由于纤维细胞变短所致。3、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的碳氮代谢特征,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竹笋为材料,对笋体和笋箨不同部位的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笋体的部位,圣音竹的蔗糖和果糖含量、以及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在毛竹中的含量,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则显著高于后者,而葡萄糖含量在两者间差别不大;圣音竹的蛋白质含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毛竹,铵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后者,硝态氮含量在两者间相差不大。在箨的部位,多数指标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笋箨已先于竹笋完成生长。圣音竹和毛竹的碳氮代谢差异表明二者的生理特征并不一致。4、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在内源激素方面的差异,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竹笋为材料,对其笋体和笋箨不同部位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圣音竹笋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毛竹;圣音竹笋体中部和下部的油菜素内酯含量显著低于毛竹;圣音竹笋体上部的玉米素含量显著低于毛竹。表明圣音竹节间短缩与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玉米素含量较低密切相关。5、为了解基因表达上的差异,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笋体和笋箨为材料开展RNA-seq研究,结果发现,7个涉及到广泛参与信号转导的AP2家族基因和1个赤霉素调节基因(GASR7)在圣音竹中表达下调,该赤霉素调节基因在节间伸长期高表达,在节间尚未伸长期低表达,节间伸长结束基本不表达,因此该基因可能参与圣音竹节间短缩的生物学调控过程。6、研究了外施激素对圣音竹和毛竹节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相比,外施GA和BR均不能显著改变圣音竹的节间长度,但都可以显著增加毛竹的节间长度。推测对外源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可能与GASR7表达量降低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雪;楼崇;袁娜;岳晋军;顾小平;;外源GA_3对毛竹实生苗新分蘖竹株秆形与竹材纤维质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2 王波;汪奎宏;李琴;周文伟;朱志建;朱炜;;春笋冬出毛竹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激素的比较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5年02期
3 周颖;樊荣;张建逵;;人参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4 龙海艳;顾小平;袁娜;岳晋军;楼崇;;开花红哺鸡竹叶片的显微结构与光响应参数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5 郭少玲;高健;徐有明;梁晓静;;~(60)Co γ辐射对毛竹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25期
6 齐飞艳;彭镇华;胡陶;高健;;毛竹花期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7 高志民;杨丽;李彩丽;刘青;;麻竹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对慈竹变异类型的分析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年05期
8 方飞燕;白尚斌;周国模;王懿祥;谢一鸣;;光照强度对毛竹竹笋到幼竹生长过程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赖广辉;;竹亚科刚竹属一些种下变异类型分类地位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10 方楷;杨光耀;杨清培;施建敏;于芬;;厚壁毛竹展叶期竹秆内源激素特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红;单根竹纤维性能与制取方法关系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娄永峰;雷竹不同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31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31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