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鉴定及EST-SSR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4 14:58
【摘要】: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植物原产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包括4属86种13亚种,“木麻黄”是该科植物的统称。由于具有抗风、抗旱、耐盐碱、速生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和干旱区造林。我国引种木麻黄有近百年历史,现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南海诸岛沿海防护林的主栽树种。由于少量无性系长期大面积种植,自2012年起,广东省木麻黄青枯病爆发并蔓延,严重摧毁了整个沿海防护林体系。木麻黄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通过土壤传播引起,是世界范围内最难防治的细菌性重大病害之一,目前抗病育种被认为是防治木麻黄青枯病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在木麻黄青枯菌的分离与鉴定基础上,利用可靠有效的抗性鉴定方法对我国现有木麻黄种质资源开展青枯病抗性鉴定,研究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的生理变化,利用开发的235个EST-SSR标记分析了木麻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并开展了分子标记与抗病性状的关联分析,为木麻黄抗病分子辅助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并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具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值(r)介于0.497~0.731之间。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试验菌株。(2)以木麻黄无性系A8为试验材料,设计8种人工接种方法,系统探讨了水培生根苗、嫩枝、绿梗小枝、褐梗小枝、青枯菌粗毒素及盆栽小苗伤根接种、盆栽小苗无伤接种等不同接种方法对木麻黄青枯病抗性鉴定的影响,试验表明,盆栽幼苗伤根接种及褐梗小枝室内水培接种是木麻黄青枯病抗性鉴定较好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木麻黄抗、感无性系,这两种方法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7),可靠性强;盆栽幼苗不伤根接种及水培生根小苗、嫩枝室内水培接种不适宜作为木麻黄青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绿梗小枝与青枯菌粗毒素室内水培接种也不是优选方法。利用褐梗小枝室内水培接种法,对53份木麻黄育种材料进行抗性评价,筛选出X1、45、平5、30、W6、杂交、501、G1、503、41、A1及A1-3等12份高抗材料。(3)采用幼苗伤根接种法接种木麻黄强致病性青枯菌,研究侵染前后木麻黄功能小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考察各指标的抗病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接种后木麻黄A8无性系防御酶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青枯菌诱导了SOD、PPO、PAL酶活性的增加,表现出“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在植株枯萎死亡前,酶活性下降。相反,青枯菌抑制了木麻黄A8无性系CAT、POD的活性,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处理。此外,接种后植株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增加,其含量变化与SOD、PPO和PAL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利用NCBI网站上的37902条木麻黄茎组织转录组序列,得到含有SSR位点的序列有3861条,搜索获得4187个SSR位点,检出率为10.2%,平均8.3 kb出现1个SSR位点。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在所检出的SSR位点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数的39.5%和24.2%;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以AG/CT为主导,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以AAG/CTT为主导;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以6、7、8次重复为主,五核苷酸与六核苷酸以3、4重复为主。设计合成引物404对,有235对能有效扩增,其中151对引物所在的EST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其功能可归入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件等3大类36亚类上,许多序列涉及多重功能;新开发235个标记在木麻黄4个树种中通用性良好,缺失程度(DD)均小于5%,其中223个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855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243,平均等位基因数5.4个,平均PIC值为0.63;参试木麻黄核心种质资源遗传距离平均为0.5523,在遗传距离0.30处将63个无性系分为三大组。(5)利用235对EST-SSR标记对我国现有的木麻黄种质资源进行了基因组扫描,共获得在抗感基因池差异表达标记49个。该群体由2个亚群组成,亚群的划分与材料的地理来源没有必然联系,群体结构比较简单,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适于遗传关联分析。利用MLM(Q+K)模型通过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标记(CeSSR253、CeSSR022、CeSSR359、CeSSR241、CeSSR242、CeSSR056、CeSSR263、CeSSR052、CeSSR176及CeSSR258)与供试群体青枯病抗病指数显著关联(P0.05),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2.6%~60.7%,初步推断这些标记可能与某个贡献率较大的抗病/易感位点连锁。CeSSR052-237bp及CeSSR052-255bp这两个等位片段在木麻黄青枯病抗性中有最大增效效应(37.1)和表型效应比(70.1%),CeSSR359-370bp、CeSSR359-386bp、CeSSR241-265bp等抗性关联位点-等位片段的抗性增效效应均在20.0以上;CeSSR022-190bp、CeSSR022-196bp等位片段抗病指数减效效应均大于40.0,表型效应比均大于40%,CeSSR253-186bp、CeSSR253-202bp、CeSSR242-227bp、CeSSR176-204bp等抗性关联位点-等位片段的抗性减效效应均在20.0以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波;史冬辉;陈旭华;马良进;陈安良;张立钦;;木麻黄青枯病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2013年01期

2 林斯明;王乃全;;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和防治[J];热带林业科技;1984年04期

3 马海宾;康丽华;江业根;王胜坤;;我国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与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1年05期

4 李波;孙思;王翠颖;王军;;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木麻黄青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J];林业科技开发;2012年03期

5 孙思;伍慧雄;王军;;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J];中国森林病虫;2013年05期

6 ;木麻黄青枯病的初步调查[J];广东林业科技;1975年03期

7 冯莹;;木麻黄青枯病风险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14年01期

8 梁子超,陈小华;木麻黄青枯病菌小种和菌系的鉴定[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9 王军;影响木麻黄青枯病抗性测定的几项因素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6年03期

10 林继强,郑惠成,高雅;木麻黄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毒性菌株的筛选[J];福建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胜杰;刘文革;阎志红;何楠;包文风;;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差异的SRAP和EST-SSR分析[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永霞;张新全;谢文刚;马啸;刘影;;利用EST-SSR标记分析西南扁穗牛鞭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路娟;吴俊;张绍铃;;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和EST-SSR分析(摘要)[A];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仲崇禄;白嘉雨;施纯淦;王维辉;K.Pinyopusarerk;;我国木麻黄引种及种源试验[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5 王春梅;陈佩度;杨木军;张忆萍;韩德俊;康振生;王保通;柴守诚;;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SSR和EST-SSR分子标记作图[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遵宝;吴洪宾;余鹏;张文祥;赵宗胜;;绵羊特定组织EST-SSR标记的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谢小波;求盈盈;郑锡良;梁森苗;周鑫;项康华;戚行江;;杨梅EST-SSR序列的特征[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韩国辉;向素琼;梁国鲁;;柠檬四倍体杂种后代的倍性鉴定及EST-SSR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陈琛;庄木;程斐;刘玉梅;杨丽梅;张扬勇;方智远;;甘蓝EST-SSR标记的建立[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述彬;李晶晶;刘金兵;潘宝贵;刁卫平;戈伟;;辣椒EST-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许秀玉;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鉴定及EST-SSR关联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杨成君;人参cDNA文库构建,EST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及EST-SSR标记建立[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仲崇禄;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王为;基于公共数据库棉花非冗余性EST-SSR新标记的开发、评价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罗伟;团头鲂EST-SSR的开发及在育种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广平;辣椒多态性EST-SSR标记的鉴定和开发[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冲;柳树EST-SSR标记多态性确认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文婷;基于EST-SSR和iPBS标记的杨梅遗传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杨洁;特有濒危植物青檀微卫星(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鄢秀芹;刺梨果实转录组分析及EST-SSR开发与应用[D];贵州大学;2015年

5 石煜;向日葵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顾洪涛;菠萝蜜EST-SSR标记发掘利用及遗传图谱构建[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7 赵衡;湿地松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8 苏会;豫南茶区茶品质相关性状与EST-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马振川;芦笋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及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10 邹玉婷;小麦EST-SSR标记对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0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400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