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及其水磷亏缺适应机制

发布时间:2019-02-15 23:15
【摘要】: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是生产植物蛋白的主要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固氮作用,有益于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然而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豆籽粒产量经常受到水分和低磷胁迫的双重影响。深入研究低水磷条件下大豆籽粒产量差异品种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机制,是培育高产大豆品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及其水磷亏缺适应机制,为进一步挖掘大豆产量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以黄土高原不同年代种植的八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即四个地方品种(黄色大豆、陇西小黄皮、白露豆和小黑豆,简称为HD、LX、BLD和XHD)和四个育成品种(晋豆21、晋豆19、冀豆12和中黄30,简称为J21、J19、J12和ZH),在1.33 m深的PVC圆柱管(单根总重40.35千克,数量:128根)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特征、水分利用及其籽粒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播种后40天人为设定三个水分处理方式:1)充水供水(WW),即土壤含水量维持在85-100%的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2)循环干旱处理(RWS),即浇水至100%FC后停止供水当土壤含水量下降至30%FC时立即浇水至100%FC;以及3)末期干旱处理(TWS),即浇水至100%FC后停止供水直到成熟收获。根系水力导度代表了根系吸收水分的速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根系与水分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WW和RWS条件下测定了大豆在花期和满粒期的根系水力导度。试验二旨在阐明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在响应低水磷胁迫环境时生理生态学适应机制的差异,以根系形态结构为切入点,研究水磷亏缺条件下根系形态结构差异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试验1研究中选取四个籽粒产量和根系大小差异的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即黄色大豆(HD)、白露豆(BLD)、晋豆21(J21)和中黄30(ZH);前两个为地方品种,后两个为育成品种。在105 cm深的PVC圆柱管(单根总重28.5千克,数量:144根)条件下,布局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包括四个品种、三个磷肥梯度(0、60和120 mg P kg-1干土重)和两个土壤水分梯度[分别为充分供水(WW,85-100%FC)和循环干旱处理(RWS,30-100%FC)]。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1:1.在三个水分条件下,育成品种的籽粒产量和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地方品种,在WW和RWS条件下,育成品种的水分消耗小于地方品种。2.增加花后水分消耗能够显著增加花和豆荚的数量。在TWS条件下,减少花前水分消耗能够增加花后的水分消耗。充分供水条件下水分消耗少的育成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收获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减少水分的消耗能够增加育成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籽粒产量。3.减少水分的散失和(或)水分的吸收速率能够减少水分的消耗。干旱处理条件下,育成品种能够在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时部分关闭气孔并降低叶片的蒸腾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根系的水力导度能够降低育成品种对水分的消耗,根系水力导度的降低与根长密度的减少有关。试验二:4.播种后65天(花期,DAS),水分胁迫和磷亏缺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分和根系干重但显著增加了根冠比,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分和根系中的含磷量、整株的磷积累量和氮的积累量,以及单位根长磷和氮的吸收量。5.水分胁迫和磷亏缺显著降低了大豆花和标记豆荚的数量,籽粒产量、籽粒数量和日耗水量,但增加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磷的添加能够增加大豆在干旱条件下的籽粒产量,籽粒产量的增加与籽粒数量的增加和(或)籽粒大小(百粒重)的增加有关。6.水分胁迫和磷亏缺显著降低了总根长,根长密度,增加了根系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比率但对不定根和侧根的影响较小。中黄30不定根和侧根密度则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三个磷肥处理在RWS条件下和P0处理在WW条件下,中黄30在0-4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比率最大。增加根系在上层土壤(0-40 cm)中的分布比率,增加不定根和侧根密度有利于促进单位根长磷和氮的吸收。7.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根长密度与日耗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定根密度、侧根密度与日耗水量显著负相关。在RWS条件下,籽粒产量与根长密度显著负相关,与不定根密度、侧根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研究指出,育成品种在减少水分消耗的同时增加了干旱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分消耗的减少与育成品种能够较早的降低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和较小的根系水力导度有关。增加根系在表层的分布比率,增加不定根和侧根的密度能够增加单位根长磷和氮吸收,增加了干旱和低磷条件下的大豆产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秀芝;;如何补栽大豆[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2期

2 郭世昌;;大豆机械栽培的除草问题[J];中国农垦;1957年06期

3 田晨光;;1959年我们要成为大豆千斤场[J];中国农垦;1959年06期

4 田晨光;;1959年我们要成为大豆千斤埸[J];中国农垦;1959年06期

5 王国勋 ,潘桂娣 ,张锦熙;一九五九年大豆大面积丰产的基本经验[J];中国农业科学;1960年04期

6 王冠;;大豆重槎迎槎也能高产[J];中国农垦;1960年04期

7 王冠;;大豆重槎迎槎也能高产[J];中国农垦;1960年04期

8 吕明山;杨士昭;王佐哲;;大豆与小麦间作的增产经验[J];吉林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9 ;关于提高我省大豆生产的意见[J];吉林林业科技;1973年02期

10 ;关于提高我省大豆生产的意见[J];吉林农业科学;197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连铮;;国内外大豆生产的现状和大豆品种创新问题[A];全国首届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马强;宇万太;周桦;张璐;;不同水肥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陈远学;;不同施磷后效对套作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战秀梅;韩晓日;高子勤;;大豆连作的危害与连作障碍机理[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段洪涛;;不同氮素水平下大豆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裴桂英;刘健;马赛飞;王永锋;张跃进;;配方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银月;耿智德;保丽萍;王铁军;;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武帆;李淑敏;孟令波;;接种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9 付家兵;廖红;董英山;严小龙;;大豆根构型性状遗传分析及其与磷效率的关系[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平振;我这样种植大豆获高产[N];山西科技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张冬凡;市大豆专业协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好帮手[N];铁岭日报;2008年

3 刘家琴;大豆超高产有望实现[N];农民日报;2005年

4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武小霞;大豆田间管理技术要点[N];北大荒日报;2012年

5 董亮;连豆 振荡在所难免[N];期货日报;2003年

6 郭一;培育优良品种 振兴大豆产业[N];农民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计慧;振兴大豆产业急需发展专业合作社[N];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

8 王强 魏朝辉;建边农场 “大垄密”让农民亩增收百元[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朱庆林 本报记者 马昱华;公司+农户+干部[N];吉林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李永生;大豆行间覆膜[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数进;山西不同生态型大豆抗旱响应能力、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何进;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及其水磷亏缺适应机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陈圣伦;玉/豆套作模式的群体配置技术及其对大豆的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4 孙继颖;大豆水分高效利用调控机理与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志刚;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筛选及其对磷素水平的反应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6 刘国宁;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光合作用与根系活力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杜吉到;大豆产量的冠层评价指标及化学调控技术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8 张瑞朋;尿素施用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金凤;大豆硫素营养及硫肥肥效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10 黄运湘;镉对大豆的毒害效应及不同大豆品种耐镉差异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令tD;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生理指标及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D];聊城大学;2015年

2 王晓君;干旱胁迫对大豆吸收营养物质、产量及相关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永强;滴灌量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国丹;不同冬季作物与玉/豆套作模式效益比较及关键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崔雅琪;几株高效大豆根瘤菌的田间应用效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卢凤芝;不同带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作物养分积累竞争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文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及根瘤固氮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娄莹;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董茜;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干物质积累、转移及氮肥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周涛;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生产力和磷养分利用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3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423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6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