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新型三唑类及含氦稠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发布时间:2019-09-18 18:34
【摘要】:近十几年,有机合成方法学迅猛发展,许多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好、原料简单易得、底物适用性广、合成产率高的有机化学反应被开发出来,例如Ugi反应、Click反应和钯催化反应等,为探索新型结构的化合物打下基础。本文应用有机合成方法学,合成了一些新型三唑等杂环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初期的活性评价。本文按研究方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利用适当的有机合成策略,合成未见报道的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并初步评价其生物活性,为后续寻找高活性化合物打下基础,例如利用a za-wittig反应合成喹唑啉酮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第二章);分子内Ugi反应合成二氮杂卓并吡咯类化合物(第三章);Ugi-4CC与炔键和叠氮基环加成反应的串联合成二氮杂卓并三唑类化合物(第四章);磷酸催化Ugi-3CC反应合成异吲哚类化合物(第五章)。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已有农药分子结构,在其基础上设计新的结构,并利用较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合成出来后,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一系列测试,如设计并合成含有1,2,3-三氮唑和1,2,4-三氮唑的醇类衍生物,其杀菌活性与商品化的三唑酮相当(第六章);设计并合成含有1,2,3-三氮唑和炔键的醇类衍生物,其杀菌活性超过了商品化的烯唑醇(第七章)。具体内容如下:1.对近几年aza-Wittig反应、Baylis-Hillman反应、Ugi反应的研究进展和三唑类杀菌剂做了综述。2.利用Baylis-Hillman反应和aza-Wittig反应合成多功能团的中间体5,再通过连续的aza-Wittig/亲核加成/分子内环化/异构化反应,合成了15种未见报道过的1H-嘧啶[2,1-b]喹唑啉-2,6-二酮类化合物10,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为今后研究此类多环化合物提供了可能。3.利用Baylis-Hillman反应合成出同时含有醛基和羧基的中间体13,通过其分子内的Ugi-3CC反应,一步合成了13种未见报道过的2,3,4,5-四氢-1H-吡咯并[1,2-a]-1,4-二氮杂卓类化合物14,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为今后研究此类双环化合物提供了可能。4.利用第一章的中间体3水解,得到同时含有羧基和叠氮基的中间体15,与1-炔丙胺、醛和异腈发生连续的Ugi/炔键-叠氮基环加成反应,生成未见报道的19种目标产物4H-[1,2,3]三唑并[1,5-a]-1,4-二氮杂卓类化合物17。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为今后研究此类双环化合物提供了可能。5.研究了2-醛基苯甲酸甲酯18的酸催化Ugi反应,在磷酸的催化下,18与胺和异腈发生三组分Ugi反应并直接关环,一步合成了异吲哚酮类化合物22。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为今后研究此类杂环化合物提供了可能。6.通过click反应一锅两步合成了含有1,2,3-三氮唑和1,2,4-三氮唑的醇类衍生物25,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较好,部分化合物超过了商品化的三唑酮,如化合物25o(R1=t-Bu,R2=2-Br)。这些化合物结构新颖,未见报导,可作为农药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7.利用上章的中间体23,通过Sonogashira反应一锅两步合成了三唑戊炔醇类衍生物27,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非常好,部分化合物甚至超过了商品化的杀菌剂烯唑醇,如化合物27e(R1=t-Bu,R2=2-C1)和27g(R1=t-Bu,R2=2-Br),在50μg/mL浓度下,对柑橘绿霉菌(Penicilium digitatum)、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 ea)和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这四种菌的抑制活性都达到了100%; 在1μg/mL浓度下,对柑橘绿霉菌(Penicilium digitatum)抑制活性达到了90%和100%。这些化合物结构新颖,未见报导,均可作为农药先导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

分子结构图,晶体结构,化合物,单晶衍射


最终的偏离因子为化0704,邋W及=邋0.20%。在最终的差值Fourier图上,最大与最小的电逡逑子密度峰的高度分别为0.357,邋-0.175邋e/A3。分子结构图利用SHEIJa-97程序包绘出。化合物220逡逑的单晶衍射图见

分子结构图,晶体结构,化合物,单晶衍射


最终的偏离因子为化0704,,邋W及=邋0.20%。在最终的差值Fourier图上,最大与最小的电逡逑子密度峰的高度分别为0.357,邋-0.175邋e/A3。分子结构图利用SHEIJa-97程序包绘出。化合物220逡逑的单晶衍射图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TQ45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辉;;抗佝偻病的——维生素D(上)[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7年04期

2 ;碘(溴)醇类衍生物的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年01期

3 彭卫民,朱仕正;用环加成反应合成含氟杂环化合物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4 陈永正;郑代军;刘小卒;周晓建;徐可;;四氢喹啉-4-醇类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4年05期

5 汪秋安;王力;邹亮华;张卓佳;;新型白藜芦醇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6 沈石年;;也谈杂环化合物的命名[J];化学;1951年Z2期

7 王冬梅;孙军勇;商永嘉;;氨基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07期

8 齐景韶;;王冠化合物及其应用(一)——概说和合成方法[J];山西化工;1982年02期

9 王酉之,马林,陈东平,杨世枣;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控制鼠害:III.灭鼠现场试验[J];四川动物;2003年04期

10 黄新民;;关於杂环化合物命名的意见(下)[J];化学;195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翔;万伯顺;;铁催化[2+2+2]环加成反应合成吡啶化合物[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唐婆;肖吉昌;;一种合成含氟吡咯类化合物的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朱龙志;曹鑫;邱仁华;尹双凤;;铜促进的喹啉5位远程碳-氢活化构建硫醚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4 马淑玲;李加荣;孙永江;魏筱洁;周智明;;2H-3,1-苯并氧唑化合物的新的有效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张国;程仁军;王秋;罗千福;;含吡唑啉酮的二芳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陈明;丁珊珊;夏吾炯;;光诱导的菲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7)[C];2015年

7 李贵飞;丁正伟;黄晓梅;许斌;;铑催化下1,2-二氢酞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8 刘丙贤;沈波;黄毅;宋海滨;徐善生;王佰全;;吡啶导向的环钌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9 王钊;;单纯化合物能对付得了复杂的疾病吗?——兼论中药现代化[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年

10 刘红彦;戴年珍;彭晓琦;;对马库什化合物权利要求协调单一性与新颖性创造性审查的思考[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二部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熙熙;科学家创建新化合物库[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沈卫国 尹清溪;碳-14标记关键化合物制备技术难关攻克[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聂翠蓉;特定化合物使年老细胞重返青春[N];科技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侯嘉;中国拟建全球最大中药化合物库[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蔡雷;马库什化合物的支持性判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6 小文;日科学家开发出能阻止癌组织生长的化合物[N];中国保险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谭湘竹;从2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抗肿瘤潜在药物[N];黑龙江日报;2018年

8 Alex Wayne 翻译 王迪;让失败化合物起死回生[N];医药经济报;2012年

9 记者 刘霞;科学家建构出“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金鹂;诺华携手上海植物所 加速中药化合物研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玎;新型三唑类及含氦稠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徐胜臻;具有生物活性的噻吩并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慧;哌啶/铜(Ⅰ)催化下合成吡喃及吲哚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4 钱群;含吡啶母环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5 韩超;新型吡咯烷酮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6 李春英;镓、铟硫属化合物溶剂热合成及配位修饰[D];苏州大学;2009年

7 张璐;新型二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郭继玺;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机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阳光;新型多金属氧簇分子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肖逸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荧光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争光;植物细胞催化合成手性苯基乙二醇类衍生物[D];江南大学;2011年

2 刘远;高效合成三取代中氮茚化合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3 杨文龙;多组分“一锅煮”合成新型螺杂环化合物方法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4 郭维斯;绿色化学技术合成吡唑、嘧啶等杂环化合物[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杨公明;4,5-二取代嘧啶及多取代含氧三氮杂卓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传国;一种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卞明;酞嗪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癫痫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8 旷国强;基于吡唑并环己酮的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工艺优化[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宋宪伟;微波促进PEG-400催化下某些咪唑及喹VA啉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德保;新型含1,2,4-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D];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7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537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