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营养丰富等优点,是产量最高的世界广布性大宗经济贝类;2013年我国牡蛎总产量达421.9万吨,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长牡蛎一些重要经济性状的育种工作正在开展或亟待开展,而遗传参数估算是开展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是最佳育种方案制定、选择反应预测和个体遗传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长牡蛎杂交育种和家系选择育种,对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和基因环境(G×E)互作分析。在对肉质性状研究过程中,采用近红外(NIR)技术,构建长牡蛎肉质性状多种成分含量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模型。期望通过本研究查明影响长牡蛎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各指标的主导因素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确定能否利用可直接测量的生长性状实现对不可活体测量的肉质性状的间接选育。本研究结果提供了长牡蛎重要经济性状的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数据,特别是对制定长牡蛎肉质性状的选育技术路线提供了数据支持。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三个选育群体间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分析(1)生长性状分析:在不同生长阶段各群体的生长性能、一般配合力值、特殊配合力值和杂种优势效能值各不相同。杂交组C♂K♀、J♂C♀和K♂J♀分别在180日龄、360日龄和450日龄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而自交组K♂K♀在各生长阶段均表现出生长劣势。中国F4代选育群体父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非负值,而韩国F4代选育群体父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非正值。(2)肉质性状分析:自交组c♂c♀在肉质性状的GW和DP两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性状优势;而自交组K♂K♀各指标表现均最差(DP除外)。肉质性状的MC、GC、TPC、TFC、ZC、SC和AC等指标的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近似等于零,父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各交配组中变化较复杂;正反交组合J♂C♀和CdJ♀肉质性状各指标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一般为负值。2、长牡蛎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分析(1)表型平均值比较:在188日龄和338日龄,乳山海域较崆峒岛海域长势好;474日龄崆峒岛海域较乳山海域长势好;560日龄,崆峒岛海域SH、SL和WW均高于乳山海域,但两海域SW几乎相同。各家系在188日龄、388日龄、474日龄和560日龄的生长性状的SH、SL、SW和WW等四个指标存在差异,在某些时间段的一些生长性状指标差异显著。(2)遗传力:乳山海域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为中高遗传力,崆峒岛海域的遗传力为高遗传力;与乳山海域相比,崆峒岛海域各指标的遗传力偏高。运用亲本模型,将各个时间段和地点作为固定效应,计算得到生长性状指标SH、SL、SW和WW的遗传力分别为:0.25+0.08,0.29±0.09,0.14+0.05和0.26±0.09。(3)遗传和表型相关:不同海域、不同时间段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均呈现正相关;总体来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4)早晚相关:崆峒岛海域各时间段SH和WW指标的早晚相关较高,而各时间段的SL和SW指标早晚相关值变化较大;乳山海域长牡蛎生长性状各指标在各时间段的早晚相关值较崆峒岛海域较低。(5)基因环境互作:对于各时间段生长性状的SL,乳山和崆峒岛海域遗传相关在0.51-0.73之间,表明两海域间的G×E互作达到中度和轻度水平;而对于WW,两海域间的遗传相关在0.50左右(0.48-0.53),达到或者基本达到重度水平;生长性状其它指标,在各时间段两海域间的遗传相关很低。(6)育种值估算:依据个体育种值对长牡蛎SH和WW进行个体选择,其选择效率明显高于表型值选择的选择效率;通过比较家系表型平均值与家系育种值对长牡蛎SH和WW进行家系选择,发现通过家系育种值的选择效率也较高。3、长牡蛎多种成分含量近红外(NIR)模型的建立(1)鲜样(浆状)组织:本研究所建立的长牡蛎鲜样组织肉质性状8项主要指标中MC、GC和TPC 3种成分含量的NIR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建模集相关系数(Rc)为0.96-0.99,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3-0.99,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REv)为0.97-0.99;但TFC、ZC、SC、TC和AC的建模效果不佳。(2)干样(粉末状)组织:长牡蛎干样组织肉质性状7项主要指标中GC、 TPC、TFC、ZC、SC、TC口AC中的6种成分的NIR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建模集相关系数(Rc)为0.92-0.99,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78-0.99,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REv)为0.91-0.99;但TC的建模效果不佳(RC=0.83, RCV0.75, REV=0.80)。4、长牡蛎肉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1)表型平均值比较:在DP、GC、TFC和SC方面,乳山海域这4个指标的表型平均值高于崆峒岛海域,其它各指标的表型平均值崆峒岛海域均高于乳山海域。经显著性比较,两海域长牡蛎GC未达到显著水平,TPC达到显著水平,其它肉质性状各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遗传力:两海域的遗传力差别较大[括号内前者为乳山海域的遗传力,后者为崆峒岛海域的遗传力]:GW (0.17±0.08,0.63±0.14), DP (0.53±0.13, 0.35±0.12),MC(0.45±0.13,0.40±0.13),GC(0.58±0.13,0.61±0.14),TPC(0.65±0.14, 0.46±0.14),TFC(0.94±0.11,0.32±0.12),ZC(0.46±0.14,0.21±0.10),SC(0.80±0.13, 0.91±0.12)和AC(0.71士0.13,0.56+0.14)。利用亲本模型,发现各指标的遗传力属于中高遗传力,其中:GW (0.43±0.15), DP (0.27±0.10), MC (0.20±0.08), GC(0.30±0.10),TPC(0.26±0.10),TFC(0.47±0.16),ZC(0.23±0.09),SC(0.47±0.14)和AC(0.30±0.1])。(3)遗传和表型相关:1)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遗传相关: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比较复杂,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而且在不同海域遗传相关呈现不同的结果。a)乳山海域:以SH为间接选育指标,可以正向选育SC和AC指标,负向选育GC和DP指标;以SL为间接选育指标,可以负向选育DP指标;以SW为间接选育指标,可正向选育SC指标;以WW为间接选育指标,可负向选育GW指标。b)崆峒岛海域:以SH为间接选育指标,可以负向选育TFC;以SL为间接选育指标,可正向选育GW,负向选育TPC指标:以SW为间接选育指标,可以正向选育GC,负向选育ZC、SC和AC等指标。针对不同海域,利用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通过对生长性状指标的选择,可以实现对肉质性状指标的间接选育。2)肉质性状内部各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肉质性状指标的选育,可以对肉质性状的其它指标产生间接影响。3)表型相关:对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各指标表型相关值的绝对值一般小于0.5。表型相关变化趋势与遗传相关基本一致,但表型相关值一般低于遗传相关值。(4)基因环境互作:肉质性状各指标的遗传相关值均低于0.5,G×E互作均达到重度水平,其中,TFC、SC和AC两海域的遗传相关值接近于0;但本部分试验的不足之处在于肉质性状各指标的标准误均较高。(5)育种值:通过比较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的选种效率,发现家系育种值选择的选种效率较高。通过家系育种值选择出肉质性状各指标的候选亲本家系,发现相同指标在两海域候选亲本家系的差异较大,而且共同家系也较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亮,高新;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S1期
2 马黎,郭荣富;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2004年02期
3 李仕新;陈赞谋;;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定位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06年03期
4 许宗运;韩俊文;;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5 李梦云;陈代文;张克英;;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J];畜牧与兽医;2008年04期
6 马乐;黄生强;;影响猪肉肉质性状新基因的探讨[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年04期
7 焦传珍;;猪肉质性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马云;郑倩;梁小娟;徐源;姚瑾;李芬;;牛肉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薇;彭飞;章熙霞;许晓风;;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9期
10 韩志国;刘博;潘军;高腾云;;影响牛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彦波;韩剑众;;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徐子伟;门小明;;动物肌肉能量代谢特点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赵会静;苏振环;王立贤;;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吴金亮;高新;;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A];云南省首届无公害猪肉生产研讨会、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苏玉虹;;猪资源家系中肉质性状基因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伍晓雄;杨锷;唐中林;戴汉川;赵京杨;曾翠平;龙良启;吴健;徐在言;李奎;;五不同群体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长、胴体、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李梦云;郭金玲;;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汪以真;刘建新;单体中;徐春兰;;猪部分肉质性状与其功能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朝武;蒋小松;杜华锐;刘益平;李小成;朱庆;;优质鸡肉质性状边际效益的估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朝武;蒋小松;杜华锐;李小成;李晴云;张增荣;李雯;姜小雨;刘岚;夏波;宋小燕;胡陈明;黄超;;优质鸡肉质性状的经济价值评估[A];安全优质的家禽生产——第十五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翔羽 张旭 李强 张毅 徐仙洲 吴蒙 王雅春;牛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表达对肉质性状的影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林生;Sirtuins家族7个基因SNP检测及其与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吴泽辉;凉山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肌肉转录组表达谱及表达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卫军;长牡蛎生长和肉质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程笃学;猪肉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王薇;山猪肉质性状主要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及其对肉质的作用和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秋良;绵羊三个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序列特征、多态性及发育性表达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贾伟德;牛MyoD基因家族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玲;普通牛FoxO1、FoxO3、FoxO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恒德;Ⅰ:牛5个基因的分离、克隆、SNP检测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Ⅱ:猪肉质性状QTL检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10 侯冠_g;牛肉质性状候选基因标记效应及其表达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正;东北肉羊LPL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牛晓亮;牦牛CAPN4和CAST基因多态性及与胴体和肉质性状关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文超;家兔POMC和UCP2基因对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部分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朱康平;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及几个重要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与肉质性状关联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朱砺;影响肌纤维生长的因素及其与肉质性状间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6 罗玉衡;岔路猪五个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其对胴体和肉质性状效应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贺鹏迦;甘肃肉牛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8 吴芸;猪脂联素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邱新深;苏太猪部分功能基因多态与其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贾超;苏太猪肉质性状与15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78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