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特异性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设计、表达及识别机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Q450.1;Q78
【部分图文】:
抗体的制备难度远远大于大分子材料。??目前,半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来源主要有鼠源和兔源[34-36]。其中,报??道最多的是通过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其流程如图1-2所示。抗原免疫动??物的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的重要开端[371。半抗原的结构对免疫应答反应的具有??一定影响,但免疫佐剂在该过程中同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弱免疫原性的抗原,免疫佐剂是促进其产生性能良好的单克隆抗体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化的免疫佐剂,应对不同免疫原性的抗原均产生辅助增强作用,??即便是对弱免疫原性的抗原亦应如此,在辅助产生具备良好性能抗体的同时,??也需考虑动物福利,减少炎症或疼痛等不适感产生。据报道,在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上应用的免疫佐剂主要有弗氏佐剂和GERBUP7],TiterMax佐剂??单礎醜基脂质A佐剂W
varible?region,?VH)和轻链的?V?区(light?chain?varible?region,?VL)共同形成了??与抗原结合的区域,较错区则保证了抗体分子在和结合抗原时较大的弹性。如??图1-3?B,根据氨基酸变异程度,V区可再划分为3个超变区或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hydeterminingregion,?CDR),此区域是抗体结合特异性抗原的??部位,化是独特型决定簇的位点;而分隔开的4个区域被称为框架区??(framework?region,?FR),组成了可变区稳定的立体结构[68],而抗体可变区氨??基酸的多样性使得获得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的抗体成为了可能。同时,随??着抗体基因结构的解析和阐明,基因工程技术开始应用于抗体的分子设计和改??造,多种构建模式和表这体系被应用于重组抗体的制备,使得天然抗体的一些??7??
fragment?(scFv)?and?dsFv??单域(单区)抗体(single?domain?an化ody,?sdAb),又称纳米抗体(nanobody)??或重链抗体,是从骆驼科动物和1鱼的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抗体,如图1-5所??示,其体积约为传统抗体的1/12,并且这些重链抗体的亲合为与传统抗体分子??相当,因此同样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为。另外很早就已有报道,传统抗体分??子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并非需要整个抗体分子各部分的参与,在一些情况下,??仅仅需要一条重链或是轻链即可,通常更倾向于认为单独的VH可レ乂保留相当??程度的抗原结合能为,其作用一般比VL大。因此,单域(单区)抗体亦指这??些单独存在即能具有相当的抗原结合能为的VH或VL单功能结构域分子,分??子量小、免疫原型低、不需VH和VL的栖互作用,具有相当的抗原亲合性能,??正逐级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Rui LIU;Ying LIU;Mei-jing LAN;Niusha TAHERI;Jing-li CHENG;Yi-rong GUO;Guo-nian ZHU;;一种水溶性免疫佐剂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效果评价(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6年04期
2 Tossapon WONGTANGPRASERT;Wirongrong NATAKUATHUNG;Umaporn PIMPITAK;Anumart BUAKEAW;Tanapat PALAGA;Kittinan KOMOLPIS;Nanthika KHONGCHAREONPORN;;抗土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虾中土霉素残留的检测应用(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4年02期
3 徐重新;张霄;张存政;刘媛;谢雅晶;黄鹰;刘贤金;;抗Bt(Cry1B)毒素单链抗体在sf9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4 邓浩;孔德彬;杨金易;徐振林;沈玉栋;杨星星;孙远明;;对硫磷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评价[J];分析化学;2013年02期
5 王瑞琴;杨雄;陈红英;;HIV VRC01单链抗体的构建、原核表达及纯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贺江;梁颖;樊明涛;刘贤金;;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甲氧基有机磷农药抗独特型抗体[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春梅;有机磷高特异性和宽谱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梁赤周;抗三唑磷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及同源建模[D];浙江大学;2009年
3 金仁耀;抗克百威—三唑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毅华;对硫磷半抗原分子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90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89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