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及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7 16:25

  本文关键词: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及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花生核心种质蕴含着全部种质最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栽培种花生遗传和进化、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实现品种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但是,迄今对栽培花生的表型和基因型变异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尚缺乏深入分析,对数量性状QTLs及同一位点的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也未进一步解析。本研究以构建的257份栽培种花生核心种质为材料,通过对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表型变异的研究,阐明栽培种花生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揭示群体演化与地理分化的关系;基于139个SSR分子数据,分析了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结合该群体10个农艺性状和4个主要品质性状两年三点的测定结果,进行标记和性状间的全基因组水平关联分析,获得与花生产量性状和主要品质性状关联的位点;分析稳定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表型效应,发掘优异等位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中国栽培种花生的遗传多样性分布规律。Shannon-Weaver指数H′和变异系数CV%比较发现,植物学类型中,以普通型的变异最为丰富(CV%=219.26%,H′=20.96),其次为龙生型(CV%=216.71%,H′=19.97);7大栽培区中,EZ2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CV%=215.27%,H′=23.53);亚区sEZ6即皖、苏淮河以北及黄河以南的鲁东南、豫东交界区域为遗传多样性的主要中心(CV%=234.45%,H′=19.70),sEZ10四川盆地、sEZ17浙江沿海和sEZ22广东沿海为次生中心。2.利用PCA分析了栽培种花生群体的遗传演化关系。根据主成分PC1和PC2对全部种质进行了类群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型种质可能是由珍珠豆型演化而来的、中间型可能是由普通型种质发展演变而来的;龙生型与普通型的亲缘关系较近。EZ1~EZ7相互重叠表明种质的传播与演化是一个从主要中心或次生中心逐步推进的过程。3.筛选出60份品质优异种质。利用傅里叶光谱仪的“近红外折射率光谱学模型”对三个试验点种植的169份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测定,筛选出22份蛋白质含量在31%以上的高蛋白种质,20份含油量在53%以上的高油种质,18份油酸含量超过55%的高油酸种质。4.分析了花生核心种质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13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571个等位变异,单个标记的等位变异数平均为11.08个;多样性指数PIC值范围为0.023~0.912,平均0.778;种质间遗传距离为0.261~0.937,平均0.805。聚类分析和Structure软件的群体结构分析均将全部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亚群间分化系数为0.0152~0.0254,平均0.0195;6.97%的共线性SSR位点对存在显著的LD(P0.01),非共线性位点对r2范围为0.014~0.116,平均0.011;群体LD衰减距离是10.1925。5.获得了与花生产量性状和主要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检测出169个与产量性状显著(P0.001)关联的位点,43个与主要品质性状显著(P0.001)关联的位点,单个关联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R2范围为6.04%~62.35%,共涉及80个SSR标记;24个位点在≥2个环境或均值下被重复验证,48个位点同时与≥2个性状相关联。19个极显著关联(P≤5.88E-08)、解释率R2≥24.74%的关联标记,为主效关联位点。6.发掘了一批产量或品质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对24个稳定关联SSR位点的等位变异表型效应进行分析,获得了38个矮株、9个提高单株产量、19个提高果重和13个高蛋白优异等位变异;如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GA32-A373,提高单株产量的等位变异PD59-A75,提高果重的等位变异Ah3-A208,提高种子蛋白质含量的等位变异PM358-A131。
【关键词】:栽培花生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表型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5.2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1 前言14-28
  • 1.1 栽培种花生的研究与利用现状14-17
  • 1.1.1 栽培种花生的起源与演化14-15
  • 1.1.2 栽培种花生在中国的分化与分布15
  • 1.1.3 栽培种花生种质的利用情况15-16
  • 1.1.4 花生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与评价16-17
  • 1.2 栽培种花生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利用17-20
  • 1.2.1 栽培种花生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17-18
  • 1.2.2 栽培种花生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18
  • 1.2.3 栽培种花生遗传连锁图谱构建18-19
  • 1.2.4 花生分子标记与QTL定位19-20
  • 1.3 花生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20-22
  • 1.3.1 花生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20-21
  • 1.3.2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21-22
  • 1.4 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22-26
  • 1.4.1 关联分析的基础—LD22-23
  • 1.4.2 关联分析的前提—群体结构估计23-24
  •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作物QTLs24-25
  • 1.4.4 核心种质是进行关联分析的理想群体25
  • 1.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花生上的应用25-26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6-28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6
  • 1.5.2 主要研究内容26-27
  • 1.5.3 技术路线27-28
  • 2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演化与优异种质鉴定28-44
  • 2.1 材料与方法28-35
  • 2.1.1 试验材料28-34
  • 2.1.2 数据处理34-35
  • 2.1.3 遗传多样性分布与群体间遗传关系35
  • 2.1.4 品质优异种质的筛选鉴定35
  • 2.2 结果与分析35-41
  • 2.2.1 植物学类型间的遗传变异35-36
  • 2.2.2 七大栽培区之间的遗传变异36-37
  • 2.2.3 栽培种花生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与演化37-38
  • 2.2.4 栽培种花生的主成分分析和群体关系38-40
  • 2.2.5 品质优异种质的筛选鉴定40-41
  • 2.3 讨论41-44
  • 2.3.1 花生品种类型与遗传多样性41-42
  • 2.3.2 花生地理来源与遗传多样性42-43
  • 2.3.3 优异种质的筛选与评价43-44
  • 3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44-99
  • 3.1 材料与方法44-54
  • 3.1.1 试验材料44-49
  • 3.1.2 田间试验设计49
  • 3.1.3 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49
  • 3.1.3.1 收获前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49
  • 3.1.3.2 收获后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49
  • 3.1.4 SSR标记的分析49-50
  • 3.1.4.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49-50
  • 3.1.4.2 多态性SSR标记筛选50
  • 3.1.4.3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50
  • 3.1.5 数据分析方法50-54
  • 3.1.5.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50
  • 3.1.5.2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50-53
  • 3.1.5.3 聚类分析53
  • 3.1.5.4 群体结构与遗传分化53
  • 3.1.5.5 连锁不平衡分析53
  • 3.1.5.6 关联分析与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53-54
  • 3.2 结果与分析54-93
  • 3.2.1 群体的表型性状及相关性分析54-60
  • 3.2.1.1 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54-58
  • 3.2.1.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58-60
  • 3.2.2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60-64
  • 3.2.3 群体结构分析64-67
  • 3.2.4 亚群间遗传关系分析67-68
  • 3.2.5 连锁不平衡分析68-69
  • 3.2.6 花生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69-79
  • 3.2.6.1 株高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69-72
  • 3.2.6.2 植株形态构成性状的关联分析72-74
  • 3.2.6.3 单株效益性状的关联分析74-77
  • 3.2.6.4 荚果收益性状的关联分析77-79
  • 3.2.7 主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79-82
  • 3.2.8 各连锁群的QTLs分布82-83
  • 3.2.9 稳定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发掘83-93
  • 3.2.9.1 株高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83-88
  • 3.2.9.2 植株形态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88
  • 3.2.9.3 单株效益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88-89
  • 3.2.9.4 荚果收益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89-90
  • 3.2.9.5 主要品质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90-93
  • 3.3 讨论93-99
  • 3.3.1 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93-94
  • 3.3.2 LD与群体结构94
  • 3.3.3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94-96
  • 3.3.4 数量性状的“一因多效”96-99
  • 4 结论99-100
  • 5 创新点100-101
  • 参考文献101-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花生学报》2001年总目录[J];花生学报;2001年04期

2 张新恩;花生的选种与留种[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9期

3 温海祥,肖洪东,赖秀霞;花生固氮根瘤菌应用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五彩花生——种植结构调整的好项目[J];农村新技术;2002年02期

5 刘晓津,刘炜,李一聪,李少雄;“绿色花生”生产、出口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2年03期

6 周桂元,梁炫强,李一聪,李少雄,黎穗临;抗黄曲霉侵染花生品种的引进鉴定和利用[J];花生学报;2002年02期

7 李林,袁正乔,张琼瑛,张武汉,孙玉桃,杨光立,彭科林;湖南花生优势及生产现状与发展[J];花生学报;2002年04期

8 董文召,汤丰收;我国花生优质育种的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9 魏德;花生带壳播 抗旱又增产[J];农家参谋;2002年05期

10 蔡长久;花生高产的三大关键措施[J];农技服务;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廷婷;单世华;闫彩霞;李春娟;万书波;;花生抗黄曲霉基因的分离与初步鉴定[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廷婷;闫彩霞;郑奕雄;单世华;李春娟;刘宇;周西;;花生抗黄曲霉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月异;王传堂;;花生低温胁迫下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构建与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莎;郭峰;王芳;孟静静;万书波;李新国;;外源施钙减轻高温强光胁迫下花生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杨莎;郭峰;王芳;孟静静;万书波;李新国;;外源施钙减轻高温强光胁迫下花生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A];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沈一;刘永惠;陈志德;;耐旱花生资源筛选与转录组研究[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庄东红;周敏;;谷氨酰胺和硝酸银对花生幼叶芽再生的促进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潘丽娟;杨庆利;禹山林;;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与高油酸性状的关系[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迟晓元;杨庆利;和亚男;任增凯;禹山林;;花生幼苗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富全;张鹏;;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旭;花生产业蓝图还待重笔描绘[N];国际商报;2007年

2 定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王虎;花生市场逐渐升温[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王化远;正阳:花生大县唱红花生大戏[N];驻马店日报;2007年

4 陈晓莹 桂士毅;花生富了大名农家[N];农民日报;2004年

5 记者 闫海峰 通讯员 骆 涛;正阳县全力打造花生产业基地[N];驻马店日报;2010年

6 彭真怀;天生“我材”,从战略高度振兴花生产业[N];粮油市场报;2009年

7 安邦;新花生大量上市能否为“花你钱”降温[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黄娜 通讯员 于正军;威海大花生 地产名品变名牌[N];威海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董志水;花生要高产 管理须配套[N];河北农民报;2013年

10 兰姬慧 房孝钰;收购大户“炒”花生 控制全国总储量40%[N];粮油市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团伟;福建主栽花生品质分析及花生加工新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2 禹山林;花生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黄玉茜;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丽;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张佳蕾;不同品质类型花生品质形成差异的机理与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雷永;花生高油酸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其高效遗传改良体系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刘霞;花生花针期生长素的运输与分布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厉广辉;花生抗旱性状鉴定及不同品种抗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单世华;农杆菌介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遗传转化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唐月异;花生耐低温种质筛选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红;与花生发育以及抗耐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孙兵;花生抗黄曲霉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正功;棉花—花生间作制度栽培技术及生态生理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陈学政;模拟酸雨对花生的危害及其调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卢山;湖南花生高产栽培的气候生态与密度调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叶蔺霜;电子鼻技术在花生品质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蔡志远;新沂地区花生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厉广辉;花生生长动态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及模拟模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赵伟;旱涝胁迫对花生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肖宇;花生特异表达抗病基因的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及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90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