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不同年代产量和品质与籼粳血缘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21 10:08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在我国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大米素以优质著称,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东北水稻育种家通过籼粳杂交手段对东北水稻单产和总产的持续增加做出重要贡献。为了分析籼粳稻杂交对东北地区水稻育种的贡献,本试验以不同年代审定推广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主栽水稻品种为试材,分析年代间及省份间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差异、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同时研究遗传多样性及籼粳杂交育种的遗传贡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东北三省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产量增长了9.66%,21世纪初产量略有下降。近年来,东北三省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功于穗粒数的增加和生物产量的提高,结实率也有明显改善。辽宁产量极显著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而且吉林省极显著高于黑龙江省,辽宁穗粒数和生物产量极显著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吉林穗数最高,经济系数最高;黑龙江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吉林和辽宁,千粒重也高于两省。穗部性状基本上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结实率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均与产量呈负相关。2.随着年代的演进,东北三省水稻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食味值都得到明显改善,21世纪初感官...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稻米食味品质
1.1.1 淀粉
1.1.2 蛋白质
1.1.3 脂肪
1.2 气候因素
1.2.1 温度
1.2.2 光照
1.3 栽培管理因素
1.3.1 施肥
1.3.2 水分管理
1.3.3 栽培密度
第二章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2 穗部性状的比较
2.2.3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品种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东北三省水稻碾磨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2 东北三省水稻外观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3 东北三省水稻营养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4 东北三省水稻食味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3 结论与讨论
3.3.1 不同年代水稻品质变化规律
3.3.2 不同省份水稻品质变化规律
3.3.3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
第四章 籼粳血缘与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籼稻型基因型频率与程氏指数的相关分析
4.2.2 籼稻型基因频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东北地区水稻亚群的遗传关系
4.3.2 籼粳杂交育种对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第五章 籼粳血缘与水稻食味品质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及相关因素的比较
5.2.2 穗部性状的比较
5.2.3 加工品质的比较
5.2.4 外观品质的比较
5.2.5 食味品质及相关性状的比较
5.2.6 籼稻型频率与水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年代东北水稻品种籼粳频率的遗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表型农艺性状考察
6.1.3 基因组DNA提取
6.1.4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东北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6.2.2 籼粳杂交对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6.3 讨论与结论
6.3.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与表型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6.3.2 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东北地区水稻亚群的遗传关系
7.2 籼粳杂交对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7.2.1 分子标记的特异性
7.2.2 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籼性血缘含量的比较
7.2.3 籼性血缘含量对东北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贡献
7.2.4 籼性血缘含量对品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3 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徐海,陶士博,唐亮,张文忠,赵明辉,徐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2]北方粳型超级稻中籼粳杂交优势贡献的分子基础[J]. 高虹,林晗,孙健,王嘉宇,马殿荣,唐亮,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3]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J]. 张立娜,曹桂兰,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3)
[4]东北地区水稻品种与日本引进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J]. 李红宇,张龙海,刘梦红,司洋,王海泽,徐正进,赵明辉,徐海,王嘉宇. 核农学报. 2011(06)
[5]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志东,赖穗春,李宏,黄道强,卢德城,周德贵,王重荣,周少川.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3)
[6]应用SSR分子标记评价不同年代东北三省粳稻基因组遗传构成[J]. 刘迪,李红宇,孙健,徐正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7)
[7]黑龙江水稻育种骨干亲本及系谱分析[J]. 刘化龙,王敬国,赵宏伟,邹德堂,陈温福,徐正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8]不同食味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J]. 张春红,李金州,田孟祥,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10(06)
[9]杂交粳稻研究进展[J]. 刘晓梅,郭晓莉,刘明一,李莉,任金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10]东北三省粳稻产业现况及供需展望[J]. 李宁辉,程广燕. 农业展望. 2010(10)
博士论文
[1]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沈阳农业大学 2012
[2]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 姜树坤.沈阳农业大学 2010
[3]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D]. 张喜娟.沈阳农业大学 2009
[4]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D]. 潘文博.沈阳农业大学 2009
[5]栽培稻籼粳亚种间遗传差异及分子标记初步研究[D]. 戴小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8
[6]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D]. 赵向前.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分类及与稻米品质的关系[D]. 毛艇.沈阳农业大学 2009
[2]不同年代籼稻品种产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D]. 陈培峰.扬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9650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稻米食味品质
1.1.1 淀粉
1.1.2 蛋白质
1.1.3 脂肪
1.2 气候因素
1.2.1 温度
1.2.2 光照
1.3 栽培管理因素
1.3.1 施肥
1.3.2 水分管理
1.3.3 栽培密度
第二章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2 穗部性状的比较
2.2.3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品种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东北三省水稻碾磨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2 东北三省水稻外观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3 东北三省水稻营养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2.4 东北三省水稻食味品质的比较与演变
3.3 结论与讨论
3.3.1 不同年代水稻品质变化规律
3.3.2 不同省份水稻品质变化规律
3.3.3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
第四章 籼粳血缘与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籼稻型基因型频率与程氏指数的相关分析
4.2.2 籼稻型基因频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东北地区水稻亚群的遗传关系
4.3.2 籼粳杂交育种对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第五章 籼粳血缘与水稻食味品质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及相关因素的比较
5.2.2 穗部性状的比较
5.2.3 加工品质的比较
5.2.4 外观品质的比较
5.2.5 食味品质及相关性状的比较
5.2.6 籼稻型频率与水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年代东北水稻品种籼粳频率的遗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表型农艺性状考察
6.1.3 基因组DNA提取
6.1.4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东北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6.2.2 籼粳杂交对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6.3 讨论与结论
6.3.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与表型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6.3.2 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东北地区水稻亚群的遗传关系
7.2 籼粳杂交对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遗传贡献
7.2.1 分子标记的特异性
7.2.2 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籼性血缘含量的比较
7.2.3 籼性血缘含量对东北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贡献
7.2.4 籼性血缘含量对品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3 东北三省水稻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徐海,陶士博,唐亮,张文忠,赵明辉,徐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2]北方粳型超级稻中籼粳杂交优势贡献的分子基础[J]. 高虹,林晗,孙健,王嘉宇,马殿荣,唐亮,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3]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J]. 张立娜,曹桂兰,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3)
[4]东北地区水稻品种与日本引进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J]. 李红宇,张龙海,刘梦红,司洋,王海泽,徐正进,赵明辉,徐海,王嘉宇. 核农学报. 2011(06)
[5]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志东,赖穗春,李宏,黄道强,卢德城,周德贵,王重荣,周少川.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3)
[6]应用SSR分子标记评价不同年代东北三省粳稻基因组遗传构成[J]. 刘迪,李红宇,孙健,徐正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7)
[7]黑龙江水稻育种骨干亲本及系谱分析[J]. 刘化龙,王敬国,赵宏伟,邹德堂,陈温福,徐正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8]不同食味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J]. 张春红,李金州,田孟祥,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2010(06)
[9]杂交粳稻研究进展[J]. 刘晓梅,郭晓莉,刘明一,李莉,任金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10]东北三省粳稻产业现况及供需展望[J]. 李宁辉,程广燕. 农业展望. 2010(10)
博士论文
[1]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D]. 刘化龙.沈阳农业大学 2012
[2]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 姜树坤.沈阳农业大学 2010
[3]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D]. 张喜娟.沈阳农业大学 2009
[4]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D]. 潘文博.沈阳农业大学 2009
[5]栽培稻籼粳亚种间遗传差异及分子标记初步研究[D]. 戴小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8
[6]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D]. 赵向前.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分类及与稻米品质的关系[D]. 毛艇.沈阳农业大学 2009
[2]不同年代籼稻品种产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D]. 陈培峰.扬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9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9296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