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绿洲农田水热平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2 21:00
本研究以黑河中游典型绿洲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将涡度相关观测系统与经典土壤物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黑河中游绿洲可灌溉农田的水热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净辐射通量(Net radiation,Rn)除了受到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与下垫面的植被覆盖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地表短波反射则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受到冬灌后地表结冰影响,研究区农田短波反射率最大值通常出现于冬灌之后。生育期春小麦农田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H)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和地表植被条件的双重影响,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净辐射通量中的占比通常低于20%。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LE)在生育期的变化特征与感热通量相反,呈现由小变大再减小的趋势,且消耗了大部分净辐射能量,最大消耗占比超过60%。农田土壤热通量(Soil heat flux,S)在季节性变化上出现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于春小麦生育前期和末期。涡度相关观测结果分析显示,研究区春小麦生育期农田能量闭合度处于0.72-0.82之间,最大值出现于春小麦植被盖度最大时。影响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结果能量闭合度...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特征
1.2.2 内陆河流域绿洲农田水文过程
1.2.3 涡度相关方法及其在旱区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气候
2.1.2 研究区土壤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区布设与田间数据获取
2.3.2 涡度相关法测量原理及其在本区的适应性
2.3.3 涡度相关系统数据可靠性检验及误差校正
2.3.4 绿洲农田能量平衡分析方法
2.3.5 绿洲农田水量平衡分析方法
2.3.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能量平衡分析
3.1 绿洲农田的辐射特征分析
3.1.1 短波辐射变化特征分析
3.1.2 长波辐射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3.1.3 生育期净辐射通量特征及分配
3.2 绿洲农田感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2.1 生育期感热通量日变化
3.2.2 生育期感热通量变化
3.2.3 生育期感热通量与净辐射比
3.3 绿洲农田地表潜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3.1 生育期潜热通量日变化
3.3.2 生育期潜热通量
3.3.3 生育期潜热通量变化及与净辐射比
3.4 荒漠绿洲农田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4.1 生育期土壤热通量日变化
3.4.2 生育期土壤热通量变化
3.5 荒漠绿洲农田热储通量分析
3.5.1 冠层大气潜热存储通量
3.5.2 冠层大气感热存储通量
3.5.3 植被冠层热储通量
3.5.4 光合作用储能
3.5.5 土壤热储通量
3.5.6 热储通量与净辐射对比分析
3.6 荒漠绿洲农田能量闭合分析
3.6.1 生育期日尺度上能量闭合分析
3.6.2 生育期能量闭合分析
3.7 对能量不闭合因素分析
3.7.1 观测环境
3.7.2 观测设备精度
3.7.3 观测数据修正
3.7.4 对能量平衡中净辐射消耗项的忽略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水量补给
4.1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的降水变化与分布特征
4.1.1 黑河中游多年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
4.1.2 黑河中游降水年内分布特征
4.1.3 降水对农田土壤水分影响
4.2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的灌溉模式
4.2.1 研究区灌水
4.2.2 农田灌溉对土壤水分影响
4.3 闲置期农田土壤水分补给
4.3.1 非生育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
4.3.2 地下水位变化对浅层土壤水分影响
4.4 冬灌补水及对土壤水分影响
4.5 春小麦农田补水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春小麦农田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
5.1 春小麦生育期农田土壤储水量
5.1.1 灌水过程对各层土壤储水量影响
5.1.2 全生育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2 闲置期农田土壤储水量
5.3 冬季灌溉农田储水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春小麦生育期农田蒸散量分析与水量平衡
6.1 荒漠绿洲农田蒸散特征分析
6.1.1 蒸散量日变化分析
6.1.2 蒸散量年变化
6.2 蒸散量影响因子分析
6.2.1 蒸散量与净辐射
6.2.2 蒸散量与大气温度
6.2.3 蒸散量与饱和水汽压
6.2.4 蒸散量与相对湿度
6.2.5 蒸散量与表层土壤水分
6.2.6 蒸散与风速
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法分解农田蒸散量"> 6.3 H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法分解农田蒸散量
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模型"> 6.3.1 H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模型
6.3.2 灌水间期农田蒸散量分析
6.3.3 蒸散量分离结果评价
6.4 一次农田灌水水量消耗分配
6.5 春小麦农田水量平衡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朱佳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4)
[2]基于能量平衡法的黑河中游灌溉渠道蒸发量估算[J]. 刘素华,王维真,小林哲夫. 冰川冻土. 2014(01)
[3]我国亚热带毛竹林生长季能量通量过程及闭合度分析[J]. 孙成,江洪,陈云飞,刘玉莉,张金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01)
[4]河西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研究[J].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曹玲,刘明春. 冰川冻土. 2013(05)
[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作物系数特征[J]. 阳伏林,张强,王润元,王胜,岳平,王鹤龄,赵鸿.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6]近20年和田绿洲水资源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阿依努尔·买买提,邱玉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4)
[7]黑河下游土壤水盐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及其与植被生长的关系[J]. 鱼腾飞,冯起,刘蔚,司建华,席海洋,陈丽娟. 生态学报. 2012(22)
[8]河西走廊57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孟秀敬,张士锋,张永勇. 地理学报. 2012(11)
[9]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J]. 张青青,徐海量,樊自立,张鹏,禹朴家,凌洪波. 冰川冻土. 2012(01)
[10]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J].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陆登荣. 高原气象. 2011(05)
博士论文
[1]基于Visual-MODFLOW和SWAP耦合模型干旱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预测研究[D]. 杨树青.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2]干旱区作物—水分关系与田间灌溉水有效性的SWAP模型模拟研究[D]. 魏占民.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研究[D]. 李玲萍.兰州大学 2014
[2]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灌区用水效率评价[D]. 茌伟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
[3]河西内陆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D]. 张彧瑞.兰州大学 2013
[4]分布式陆气耦合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 彭艳.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河西内陆河流域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宋岩.甘肃农业大学 2009
[6]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D]. 窦兆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7]黑河流域中游灌区水平衡模型研究[D]. 加孜拉·阿布都拉扎克.河海大学 2006
[8]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 赵长森.西安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3892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特征
1.2.2 内陆河流域绿洲农田水文过程
1.2.3 涡度相关方法及其在旱区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气候
2.1.2 研究区土壤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区布设与田间数据获取
2.3.2 涡度相关法测量原理及其在本区的适应性
2.3.3 涡度相关系统数据可靠性检验及误差校正
2.3.4 绿洲农田能量平衡分析方法
2.3.5 绿洲农田水量平衡分析方法
2.3.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能量平衡分析
3.1 绿洲农田的辐射特征分析
3.1.1 短波辐射变化特征分析
3.1.2 长波辐射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3.1.3 生育期净辐射通量特征及分配
3.2 绿洲农田感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2.1 生育期感热通量日变化
3.2.2 生育期感热通量变化
3.2.3 生育期感热通量与净辐射比
3.3 绿洲农田地表潜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3.1 生育期潜热通量日变化
3.3.2 生育期潜热通量
3.3.3 生育期潜热通量变化及与净辐射比
3.4 荒漠绿洲农田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及分配特征
3.4.1 生育期土壤热通量日变化
3.4.2 生育期土壤热通量变化
3.5 荒漠绿洲农田热储通量分析
3.5.1 冠层大气潜热存储通量
3.5.2 冠层大气感热存储通量
3.5.3 植被冠层热储通量
3.5.4 光合作用储能
3.5.5 土壤热储通量
3.5.6 热储通量与净辐射对比分析
3.6 荒漠绿洲农田能量闭合分析
3.6.1 生育期日尺度上能量闭合分析
3.6.2 生育期能量闭合分析
3.7 对能量不闭合因素分析
3.7.1 观测环境
3.7.2 观测设备精度
3.7.3 观测数据修正
3.7.4 对能量平衡中净辐射消耗项的忽略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水量补给
4.1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的降水变化与分布特征
4.1.1 黑河中游多年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
4.1.2 黑河中游降水年内分布特征
4.1.3 降水对农田土壤水分影响
4.2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的灌溉模式
4.2.1 研究区灌水
4.2.2 农田灌溉对土壤水分影响
4.3 闲置期农田土壤水分补给
4.3.1 非生育期农田地下水位变化
4.3.2 地下水位变化对浅层土壤水分影响
4.4 冬灌补水及对土壤水分影响
4.5 春小麦农田补水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春小麦农田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
5.1 春小麦生育期农田土壤储水量
5.1.1 灌水过程对各层土壤储水量影响
5.1.2 全生育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2 闲置期农田土壤储水量
5.3 冬季灌溉农田储水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春小麦生育期农田蒸散量分析与水量平衡
6.1 荒漠绿洲农田蒸散特征分析
6.1.1 蒸散量日变化分析
6.1.2 蒸散量年变化
6.2 蒸散量影响因子分析
6.2.1 蒸散量与净辐射
6.2.2 蒸散量与大气温度
6.2.3 蒸散量与饱和水汽压
6.2.4 蒸散量与相对湿度
6.2.5 蒸散量与表层土壤水分
6.2.6 蒸散与风速
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法分解农田蒸散量"> 6.3 H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法分解农田蒸散量
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模型"> 6.3.1 H2O-CO2浓度脉冲负相关模型
6.3.2 灌水间期农田蒸散量分析
6.3.3 蒸散量分离结果评价
6.4 一次农田灌水水量消耗分配
6.5 春小麦农田水量平衡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晓晓,张钰,徐浩杰,朱佳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4)
[2]基于能量平衡法的黑河中游灌溉渠道蒸发量估算[J]. 刘素华,王维真,小林哲夫. 冰川冻土. 2014(01)
[3]我国亚热带毛竹林生长季能量通量过程及闭合度分析[J]. 孙成,江洪,陈云飞,刘玉莉,张金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01)
[4]河西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研究[J].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曹玲,刘明春. 冰川冻土. 2013(05)
[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作物系数特征[J]. 阳伏林,张强,王润元,王胜,岳平,王鹤龄,赵鸿.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6]近20年和田绿洲水资源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阿依努尔·买买提,邱玉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4)
[7]黑河下游土壤水盐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及其与植被生长的关系[J]. 鱼腾飞,冯起,刘蔚,司建华,席海洋,陈丽娟. 生态学报. 2012(22)
[8]河西走廊57年来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孟秀敬,张士锋,张永勇. 地理学报. 2012(11)
[9]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J]. 张青青,徐海量,樊自立,张鹏,禹朴家,凌洪波. 冰川冻土. 2012(01)
[10]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J].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陆登荣. 高原气象. 2011(05)
博士论文
[1]基于Visual-MODFLOW和SWAP耦合模型干旱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预测研究[D]. 杨树青.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2]干旱区作物—水分关系与田间灌溉水有效性的SWAP模型模拟研究[D]. 魏占民.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研究[D]. 李玲萍.兰州大学 2014
[2]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灌区用水效率评价[D]. 茌伟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
[3]河西内陆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D]. 张彧瑞.兰州大学 2013
[4]分布式陆气耦合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 彭艳.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河西内陆河流域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宋岩.甘肃农业大学 2009
[6]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D]. 窦兆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7]黑河流域中游灌区水平衡模型研究[D]. 加孜拉·阿布都拉扎克.河海大学 2006
[8]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 赵长森.西安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93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9938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