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菌RxLR效应蛋白与寄主蛋白互作促进侵染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RxLR效应蛋白与寄主蛋白互作促进侵染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由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引起,该病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快速发展造成病害流行,是一种毁灭性的卵菌病害。生产上,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最有效的手段是种植抗病品种,但是由于该病病原菌P.infestans不断发生毒性变异,经常导致作物品种抗性的丧失,病害呈周期性流行和爆发。在晚疫病菌侵染寄主的过程中,该病原菌与寄主发生互作,植物体产生免疫反应,这包括复杂的交叉-结合的信号传输网和信号调节过程。植物诱导防御的第一个阶段包括对保守微生物分子的认知(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MPs),或者由于细胞的损伤而产生的分子(DAMPs)的识别,导致防御通道的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跨膜识别受体触发的防卫反应(PTI)。寄主的特异性病原物则逐步地操纵和抑制PTI,来提高植物感病性。效应蛋白(Effector),是植物病原微生物在与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分泌的、可被植物NBS-LRR抗性蛋白特异识别、兼具毒性与无毒性功能的蛋白,是病原物用于抑制PTI的策略之一。因此,鉴定效应蛋白及与它们互作的寄主靶蛋白,以及研究效应蛋白操纵寄主使植物感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本论文以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分泌的定位在细胞核上的重要效应蛋白PexRD41为研究对象,该效应蛋白的基因地址是04089,因此本研究通称PITG_04089(Pi04089),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Pi04089基因序列的N端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FP,介导农杆菌后转染模式植物本氏烟,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与对照GFP空载体相比,显著促进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借助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onfocal进行活体观察,确定了PITG_04089蛋白显著地定位于细胞核,在细胞核核仁周围形成一个环。被测RxLR效应蛋白PITG_04089(Pi04089)基因表达量在晚疫病菌侵染的早期阶段(24h和48h)出现显著的基因上调,这种上调作用甚至可以持续到72h。(2)为了验证核仁在Pi04089行使功能中的作用,本研究在GFP-040894 N端加入出核信号NES,形成NESGFP-Pi04089融合蛋白,经confocal观察,GFP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核仁中显著减少,同时细胞质中的绿色荧光显著增强,说明该信号将GFP-Pi04089极大地运出细胞核。在本氏烟上进行ATTA实验,瞬时表达GFP-Pi04089和NESGFP-Pi04089后接种晚疫病菌,病斑测量值进行方差实验,结果显示与GFP-Pi04089相比,修饰后的NESGFP-Pi04089显著地降低了晚疫病菌的侵染水平,大大削弱了效应蛋白Pi04089对晚疫病的侵染,表明细胞核是Pi04089在植物体内实现功能的重要部位。(3)为了筛选Pi04089在植物体内的互作靶蛋白,实验室构建了马铃薯晚疫病菌酵母双杂交库,cDNA文库材料来自于P.infestans侵染15h和72h的马铃薯植株病组织,从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筛选到Pi04089在寄主中的靶蛋白为含3个KH结构域的RNA结合蛋白KRBP1(命名为StKRBP1)。此外,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也验证了StKRBP1与Pi04089在植物体内的互作关系。(4)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发现Pi04089与KRBP1互作发生在细胞核内,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了这些蛋白组合在植物中稳定存在。当Pi04089与KRBP1在本氏烟共表达(co-expression)时,Pi04089原先在细胞核核仁的环消失,定位因KRBP1的存在而改变,该效应蛋白定位到与KRBP1相同的细胞核核斑点上。在两者共表达植株上接种晚疫病菌,发现在病原菌早期侵染阶段(24h),KRBP1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证明了KRBP1对晚疫病菌侵染起正调节的作用。(5)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将KHRBPs的保守基序GxxG突变为GDDG,构建了2个VIGS突变体StKRBP1mut。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该突变体与Pi04089在酵母和植物体内不再互作。突变体阻止了Pi04089在核斑点上的定位,StKRBP1mut蛋白表达量也没有增加。(6)突变体StKRBP1mut不再帮助晚疫病菌提高对叶片的侵染,这表明核苷酸结合位点对效应蛋白Pi04089与KRBP1互作是必要的。研究结果显示KRBP1是一个感病因子(Susceptibility Factor),效应蛋白Pi04089可能修饰或增强了KRBP1的活性,与KRBP协作提高病原菌侵染。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RxLR效应蛋白 互作 KH RNA结合蛋白(KHRBP)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32
【目录】:
- 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1 前言12-33
-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危害及其病原特性12-19
- 1.1.1 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12-13
- 1.1.2 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症状及流行规律13-14
- 1.1.3 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分类地位14
- 1.1.4 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形态学特性14-15
- 1.1.5 P.infestans侵染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特性15-17
- 1.1.6 致病疫霉菌的侵染循环和生活史17-18
- 1.1.7 晚疫病菌的群体变异18-19
- 1.2 病原与寄主互作分子机理19-24
- 1.2.1 病原与寄主互作概念19-20
- 1.2.2 植物免疫与抗病性20-21
- 1.2.3 植物的抗病性21-24
- 1.3 效应蛋白种类及其研究进展24-30
- 1.3.1 质外体效应蛋白(Apoplastic effectors)25-27
- 1.3.2 细胞质效应蛋白(Cytoplasmic effectors)27-30
- 1.4 P.infestans RxLR效应蛋白与寄主互作及其功能30-31
- 1.4.1 PiAVR3a与CMPG1互作,抑制INFI诱导的细胞死亡30-31
- 1.4.2 PiAvr4与抗性基因R4互作,引起植物防卫反应,表现无毒活性31
- 1.4.3 PiAvrblb1与LerRK1.9 互作,影响植物抗性31
- 1.4.4 PITG_03192与NTP1和NTP2互作,,抑制晚疫病菌的侵染31
- 1.5 致病疫霉效应蛋白RxLR在侵染阶段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31-32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32-33
- 2 材料与方法33-47
- 2.1 材料33
- 2.1.1 供试菌株33
- 2.1.2 晚疫病菌培养基33
- 2.1.3 供试植株33
- 2.2 方法33-47
- 2.2.1 黑麦培养基制作方法33-34
- 2.2.2 晚疫病菌菌株保存及复壮34
- 2.2.3 P. infestans孢子悬浮液的制备34
- 2.2.4 P. infestans孢子悬浮液活体接种供试植物34
- 2.2.5 基因瞬时表达34-35
- 2.2.6 农杆菌瞬时表达接种晚疫病菌分析实验(ATTA)35-36
- 2.2.7 载体构建、基因克隆及农杆菌转化36-39
- 2.2.8 共聚焦成像及图片处理39-40
- 2.2.9 叶片组织总RNA抽提40-41
- 2.2.10 DNase处理41
- 2.2.11 cDNA合成41
- 2.2.12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技术寻找Pi04089在寄主中的靶蛋白41-43
- 2.2.13基因表达分析43-44
- 2.2.14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44-45
- 2.2.1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45-47
- 3 结果与分析47-69
- 3.1 Pi04089在植物体内的功能鉴定与研究47-55
- 3.1.1 瞬时表达Pi04089基因,显著促进晚疫病菌侵染47-48
- 3.1.2 Pi04089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定位48-50
- 3.1.3 Pi04089在寄主细胞核仁中发挥作用,促进晚疫病菌侵染50-54
- 3.1.4 在晚疫病菌侵染早期阶段,Pi04089表达量上调54-55
- 3.2 利用多项蛋白互作技术,寻找Pi04089的互作寄主靶蛋白55-60
- 3.2.1 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Two-Hybrid)55-56
- 3.2.2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技术56-58
- 3.2.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证明St KRBP1与Pi04089的互作关系58-60
- 3.3 Pi04089寄主互作靶蛋白StKRBP1的功能研究60-64
- 3.3.1 StKRBP1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定位60
- 3.3.2 StKRBP1与Pi04089发生互作的亚细胞区域60-61
- 3.3.3 超量表达(overexpression)StKRBP1促进晚疫病菌生长61-62
- 3.3.4 在侵染早期阶段,StKRBP1因Pi04089在植物体内稳定存在62-64
- 3.4 StKRBP1突变体构建及其功能研究64-69
- 3.4.1 StKRBP1突变体构建64
- 3.4.2 StKRBP1突变体与Pi04089互作消失64-65
- 3.4.3 StKRBP1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65-66
- 3.4.4 StKRBP1突变体与Pi04089在本氏烟中共表达66
- 3.4.5 StKRBP1突变体不再促进晚疫病菌的侵染66-69
- 4 讨论69-74
- 4.1 效应蛋白Pi04089的研究价值69
- 4.2 效应蛋白Pi04089在植物体内的亚细胞定位69
- 4.3 核定位信号的应用效果69
- 4.4 三项蛋白互作技术寻找Pi04089的寄主互作靶蛋白69-70
- 4.5 靶蛋白StKRBP1的功能研究及进展70-72
- 4.6 基因敲除靶蛋白StKRBP172
- 4.7 效应蛋白Pi04089和StKRBP1互作功能研究72-74
- 5 结论74-75
- 论文创新点75-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9
- 附录89-9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屈冬玉,王晓武,金黎平,谢开云;马铃薯晚疫病菌分子遗传及与寄主互作研究[J];植物保护;2005年02期
2 李惠霞;刘永刚;王蒂;杨富银;;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7年04期
3 王佳楠;吕文河;金光辉;白雅梅;李文霞;;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与采集年份和地理来源相关性分析[J];中国蔬菜;2010年22期
4 周晓罡;侯思名;陈铎文;陶南;丁玉梅;孙茂林;张绍松;;马铃薯晚疫病菌全基因组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J];遗传;2011年07期
5 袁军海,赵美琦,姚裕琪,梁德霖;马铃薯晚疫病菌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Ⅱ.室内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1年03期
6 蓝希钳;周泽扬;胡军华;毕朝位;杨星勇;;假单孢菌20#-5菌株代谢产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3年03期
7 王树桐;曹克强;胡同乐;张凤巧;;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效果[J];植物病理学报;2006年03期
8 秦小萍;苏家秀;林壁润;罗文富;;农抗万隆霉素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9 郭军;屈冬玉;巩秀峰;姚裕琪;梁德霖;康振生;;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型多样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金光辉;白雅梅;孙秀梅;徐学谱;吕文河;;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生长的培养基改良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新;刘铁男;王晨;张铉哲;;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矿物油长期保存与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2 耿贵工;;薯菌清等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洁平;张琼;马丽杰;马云芳;权军利;单卫星;;宁夏陕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覃雁瑜;杨丽娜;谢奇良;詹家绥;;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在不同时期基因型的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C];2013年
5 曹继芬;孙道旺;杨明英;李向东;隋启君;赵志坚;;云南省反季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特征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丽;朱杰华;王文桥;马志强;韩秀英;张小风;杨志辉;;新型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室内毒力测定[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7 刘霞;李万琼;胡先奇;杨艳丽;;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对马铃薯叶片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8 杨水英;黄振霖;青玲;张国臣;李建华;欧建龙;赵雨佳;孙现超;严秋艳;;重庆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淼;黄琛;朱小琼;国立耘;;甘肃和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型及其分布[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李洪浩;张敏;雷高;彭化贤;席亚东;刘波微;;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晓丹;马铃薯晚疫病菌RxLR效应蛋白与寄主蛋白互作促进侵染的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颖超;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性机制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郭军;马铃薯晚疫病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小种特异无毒基因遗传定位和转录表达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李继平;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及病害治理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5 朱杰华;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华;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单倍型分析及其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徐生军;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志辉;种衣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及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4 魏长拴;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分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程玉峰;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分子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6 宋风平;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作用机制及其抑菌活性成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玉峰;地衣芽孢杆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傅海静;福建和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姚国胜;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杨素祥;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菌RxLR效应蛋白与寄主蛋白互作促进侵染的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0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