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农药对其胁迫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5:14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刺吸小麦汁液,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还能够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给全世界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在全球气候、耕作制度、种植品种、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禾谷缢管蚜的危害程度随之加重,危害范围也随之扩大,并逐渐成为我国多个小麦种植区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筛选了5个能够稳定扩增且多态性较好的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利用这些微卫星位点研究了采自我国不同麦区的禾谷缢管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及实验室条件下农药胁迫对不同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和农药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还以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为基础,筛选能够应用于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微卫星位点,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筛选、扩增稳定性及多态性研究从我国8个省(市)共9个地区采集282头禾谷缢管蚜试虫,采用荧光标记PCR与自动扫描分型方法,研究了8个在欧洲禾谷缢管蚜中报道的微卫星位点在...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谷缢管蚜研究概述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生活史
1.1.3 抗药性现状
1.2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1.2.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概念
1.2.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在害虫防治中的意义
1.2.3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1.3.1 基本概述
1.3.2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1.3.3 分子标记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禾谷缢管蚜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农药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筛选及扩增条件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蚜虫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
2.2.3 基因组DNA质量及纯度检测
2.2.4 微卫星位点选取
2.2.5 微卫星位点引物合成
2.2.6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
2.2.7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
2.3 数据分析
2.3.1 无效等位基因
2.3.2 多态信息含量
2.3.3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2.3.4 等位基因频率
2.3.5 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
2.3.6 等位基因丰富度
2.3.7 近交系数
2.3.8 哈迪-温伯格平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检测和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2.4.2 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
2.4.3 微卫星位点无效等位基因频率
2.4.4 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含量
2.4.5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2.4.6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2.4.7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
2.5 讨论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蚜虫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微卫星引物合成
3.2.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
3.2.4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
3.3 数据分析
3.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3.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3.4 分子方差分析
3.3.5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3.3.6 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3.3.7 种群迁移率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3.4.2 种群遗传多样性
3.4.3 多位点基因型多样性
3.4.4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4.5 分子方差分析
3.4.6 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4.7 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4.8 不同地理种群间迁移率计算
3.5 讨论
3.5.1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3.5.2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
3.5.3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
第四章 农药选择压力对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蚜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抗性筛选
4.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
4.2.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4.3 数据统计分析
4.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4.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抗性筛选结果
4.4.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微卫星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
4.4.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微卫星多态信息含量
4.4.4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4.5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4.4.6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的相似指数和聚类分析
4.4.7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不同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蚜虫
5.1.2 供试药剂
5.2 试验方法
5.2.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
5.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
5.2.3 亚致死效应评价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浓度测定
5.4.2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
5.4.3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5.4.4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5.4.5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特定生命参数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筛选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蚜虫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禾谷缢管蚜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6.2.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分析
6.2.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中的微卫星筛选
6.2.4 禾谷缢管蚜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6.2.5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扩增
6.2.6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禾谷缢管蚜总RNA提取
6.3.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拼接和注释结果
6.3.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中微卫星位点分布特性
6.3.4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3.5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禾谷缢管蚜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表达分析[J]. 康新乐,李玉婷,王康,张蒙,段辛乐,彭雄,陈茂华. 昆虫学报. 2015(06)
[2]2014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张帅. 中国植保导刊. 2015(03)
[3]梨小食心虫微卫星标记的扩增稳定性及多态性分析[J]. 郑燕,王康,李玉婷,乔宪凤,陈茂华. 昆虫学报. 2014(11)
[4]禾谷缢管蚜水通道蛋白基因RpAQP1的克隆、分子特性和表达分析[J]. 左亚运,李晓叶,李玉婷,王康,乔宪凤,陈茂华.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6)
[5]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Ace1基因选择性剪切[J]. 左亚运,潘红燕,乔宪凤,陈茂华.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6)
[6]我国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感染RhPV的RT-PCR检测[J]. 彭雄,宋月,乔宪凤,陈茂华. 麦类作物学报. 2014(11)
[7]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入侵研究中的应用[J]. 宾淑英,吴仲真,张鹤,林进添. 昆虫学报. 2014(09)
[8]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 陈洪凡,陈琼,黄水金. 江西农业学报. 2014(08)
[9]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下2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活力的研究[J]. 王小强,刘长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6)
[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多倍体作物油菜中的研究进展[J]. 王会,刘佳,付丽,梅德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03)
博士论文
[1]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标记的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郑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分化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 高素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3]世界主要分布区番石榴果实蝇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Buahom Nopparat(陈英才).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桔小实蝇对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及氰虫酰胺对其亚致死效应研究[D]. 张瑞敏.福建农林大学 2014
[5]中国麦红吸浆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段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中国小麦白粉病主要流行区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徐志.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孙嵬.沈阳农业大学 2013
[8]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中国疫区内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门秋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基于分子标记的桔小实蝇起源地推断、扩散路径重构及扩散模式研究[D]. 万宣伍.西南大学 2012
[10]基于分子标记和Wolbachia感染检测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研究[D]. 李菁.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禾谷缢管蚜抗药性监测及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机理初步研究[D]. 左亚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组及线粒体转录组作图研究[D]. 任倩俐.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紫花苜蓿SSR引物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余国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禾谷缢管蚜兼性共生菌检测和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 刘高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我国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的生殖方式及其感染RhPV的分子检测[D]. 彭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SYP-9080对柑橘始叶螨及胡瓜新小绥螨亚致死效应研究[D]. 马方芳.西南大学 2014
[7]柑桔粉虱转录组分析及抗逆基因的鉴定研究[D]. 陈二虎.西南大学 2014
[8]应用ISSR技术和观赏性状变异特性筛选蝴蝶兰杂交亲本[D]. 谢琳丹.福建农林大学 2014
[9]磁珠富集法开发菜豆SSR引物[D]. 丁立红.华中农业大学 2013
[10]甲氧虫酰肼与氟啶脲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D]. 章巧利.上海海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7862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谷缢管蚜研究概述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生活史
1.1.3 抗药性现状
1.2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1.2.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概念
1.2.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在害虫防治中的意义
1.2.3 昆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1.3.1 基本概述
1.3.2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1.3.3 分子标记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禾谷缢管蚜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农药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筛选及扩增条件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蚜虫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
2.2.3 基因组DNA质量及纯度检测
2.2.4 微卫星位点选取
2.2.5 微卫星位点引物合成
2.2.6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
2.2.7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
2.3 数据分析
2.3.1 无效等位基因
2.3.2 多态信息含量
2.3.3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2.3.4 等位基因频率
2.3.5 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
2.3.6 等位基因丰富度
2.3.7 近交系数
2.3.8 哈迪-温伯格平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检测和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2.4.2 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
2.4.3 微卫星位点无效等位基因频率
2.4.4 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含量
2.4.5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2.4.6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2.4.7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
2.5 讨论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蚜虫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微卫星引物合成
3.2.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及产物检测
3.2.4 微卫星PCR产物检测及基因分型
3.3 数据分析
3.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3.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3.4 分子方差分析
3.3.5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3.3.6 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3.3.7 种群迁移率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3.4.2 种群遗传多样性
3.4.3 多位点基因型多样性
3.4.4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4.5 分子方差分析
3.4.6 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4.7 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4.8 不同地理种群间迁移率计算
3.5 讨论
3.5.1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3.5.2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
3.5.3 禾谷缢管蚜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
第四章 农药选择压力对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蚜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抗性筛选
4.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
4.2.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4.3 数据统计分析
4.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4.3.2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抗性筛选结果
4.4.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微卫星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
4.4.3 禾谷缢管蚜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微卫星多态信息含量
4.4.4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4.5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4.4.6 禾谷缢管蚜不同种群的相似指数和聚类分析
4.4.7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不同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蚜虫
5.1.2 供试药剂
5.2 试验方法
5.2.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毒力测定
5.2.2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
5.2.3 亚致死效应评价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浓度测定
5.4.2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
5.4.3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5.4.4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5.4.5 毒死蜱和异丙威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F1代特定生命参数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筛选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蚜虫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禾谷缢管蚜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6.2.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分析
6.2.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中的微卫星筛选
6.2.4 禾谷缢管蚜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6.2.5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扩增
6.2.6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禾谷缢管蚜总RNA提取
6.3.2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拼接和注释结果
6.3.3 禾谷缢管蚜转录组中微卫星位点分布特性
6.3.4 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3.5 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禾谷缢管蚜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表达分析[J]. 康新乐,李玉婷,王康,张蒙,段辛乐,彭雄,陈茂华. 昆虫学报. 2015(06)
[2]2014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 张帅. 中国植保导刊. 2015(03)
[3]梨小食心虫微卫星标记的扩增稳定性及多态性分析[J]. 郑燕,王康,李玉婷,乔宪凤,陈茂华. 昆虫学报. 2014(11)
[4]禾谷缢管蚜水通道蛋白基因RpAQP1的克隆、分子特性和表达分析[J]. 左亚运,李晓叶,李玉婷,王康,乔宪凤,陈茂华.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6)
[5]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Ace1基因选择性剪切[J]. 左亚运,潘红燕,乔宪凤,陈茂华.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6)
[6]我国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感染RhPV的RT-PCR检测[J]. 彭雄,宋月,乔宪凤,陈茂华. 麦类作物学报. 2014(11)
[7]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入侵研究中的应用[J]. 宾淑英,吴仲真,张鹤,林进添. 昆虫学报. 2014(09)
[8]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 陈洪凡,陈琼,黄水金. 江西农业学报. 2014(08)
[9]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下2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活力的研究[J]. 王小强,刘长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6)
[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多倍体作物油菜中的研究进展[J]. 王会,刘佳,付丽,梅德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03)
博士论文
[1]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标记的梨小食心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郑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分化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 高素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3]世界主要分布区番石榴果实蝇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Buahom Nopparat(陈英才).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桔小实蝇对氰虫酰胺的抗性风险及氰虫酰胺对其亚致死效应研究[D]. 张瑞敏.福建农林大学 2014
[5]中国麦红吸浆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段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中国小麦白粉病主要流行区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 徐志.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孙嵬.沈阳农业大学 2013
[8]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中国疫区内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D]. 门秋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基于分子标记的桔小实蝇起源地推断、扩散路径重构及扩散模式研究[D]. 万宣伍.西南大学 2012
[10]基于分子标记和Wolbachia感染检测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研究[D]. 李菁.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禾谷缢管蚜抗药性监测及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机理初步研究[D]. 左亚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组及线粒体转录组作图研究[D]. 任倩俐.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紫花苜蓿SSR引物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余国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禾谷缢管蚜兼性共生菌检测和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 刘高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我国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的生殖方式及其感染RhPV的分子检测[D]. 彭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SYP-9080对柑橘始叶螨及胡瓜新小绥螨亚致死效应研究[D]. 马方芳.西南大学 2014
[7]柑桔粉虱转录组分析及抗逆基因的鉴定研究[D]. 陈二虎.西南大学 2014
[8]应用ISSR技术和观赏性状变异特性筛选蝴蝶兰杂交亲本[D]. 谢琳丹.福建农林大学 2014
[9]磁珠富集法开发菜豆SSR引物[D]. 丁立红.华中农业大学 2013
[10]甲氧虫酰肼与氟啶脲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D]. 章巧利.上海海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87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18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