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饲料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种类对大黄鱼脂肪沉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8 21:19

  本文关键词:饲料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种类对大黄鱼脂肪沉积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我国重要的海水性养殖鱼类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内进行摄食生长实验,以观察饲料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种类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脂肪水平和脂肪酸调控大黄鱼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的影响用三种不同脂肪水平——低脂(6%)、适宜脂肪水平(12%)和高脂(18%)的饲料饲养大黄鱼(150.0±4.9 g)10周,研究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组织脂肪含量以及脂肪沉积相关过程(脂蛋白组装和清除、脂肪酸吸收和甘油三酯合成、分解)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影响(P0.05)。然而,大黄鱼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血浆甘油三酯(TAG)、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摄食低脂饲料时,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肝脏对脂蛋白的摄取、脂肪酸的吸收增加,甘油三酯合成增加,甘油三酯分解和分泌降低,但由于摄食的脂肪少,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虽然肌肉对脂肪酸的吸收可能增加,但脂蛋白摄取和甘油三酯合成的降低以及脂肪的来源不足使肌肉脂肪含量降低。摄食高脂饲料时,肝脏对脂蛋白摄取、脂肪酸吸收的增加以及甘油三酯分解的降低等途径可能参与了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同时肝脏也可能通过增加甘油三酯的分泌、降低脂肪的合成来减少肝脂的沉积;肌肉可能通过降低对脂蛋白的摄取、脂肪酸的吸收以及甘油三酯的合成等途径来抑制脂肪的过度沉积;腹部脂肪组织可能通过增加脂蛋白摄取、脂肪酸吸收以及甘油三酯合成来增加脂肪沉积,但脂肪组织脂解率也可能增加,使其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因此,饲料脂肪水平调控脂肪沉积是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组织特异性调控方式。2.饲料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的影响用三种分别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FO)、棕榈酸(PA)和油酸(OO)的饲料投喂大黄鱼(151.0±3.5 g)10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酸种类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包括脂蛋白组装和清除、脂肪酸吸收、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O组相比,PA组大黄鱼增重率(WGR)没有显著变化,而OO组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PA组大黄鱼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低于OO组(P0.05),但与FO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甘油三酯(TA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不受饲料处理的影响(P0.05)。OO组大黄鱼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最高,其浓度约为PA组的2倍。PA组肝脏和肌肉脂肪水平的降低可能主要是由于肝脏脂蛋白分泌、脂肪酸p-氧化增加以及肌肉甘油三酯合成降低和脂肪酸β-氧化增加。与PA组相反,摄食OO组饲料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脂蛋白和脂肪酸吸收增加以及没有明显增强的脂肪酸β-氧化能力可能是导致OO组肝脏脂肪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肌肉脂肪含量增加可能主要是因为脂蛋白、脂肪酸吸收增加和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此外,虽然腹部脂肪组织脂肪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脂肪组织ATGL表达量显著增加,脂肪组织脂解率的增加也可能是导致OO组肝脏脂肪沉积增加的原因之一。3.饲料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的影响用三种分别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FO)、亚油酸(SO)和亚麻酸(PO)的饲料投喂大黄鱼(151.5±3.9 g)10周。研究不同脂肪酸种类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包括脂蛋白组装和清除、脂肪酸吸收、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增重率(WGR)、存活率和肝体比(HSI)不受饲料处理的影响(P0.05),但SO组脏体比(VSI)显著高于FO组(P0.05)。血浆甘油三酯(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勺浓度不受饲料处理的影响(P0.05)。PO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SO组和PO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FO组(P0.05)。SO和PO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O组,但全鱼、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含量与FO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O组肝脏对脂蛋白的摄取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可能是导致肝脂沉积的主要原因,虽然肝脏甘油三酯合成降低、甘油三酯分解以及分泌增加等途径可能参与了降低脂肪沉积,但这些方法仍不足以抑制肝脂沉积,从而使SO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O组肝脂沉积增加可能是由于对脂蛋白的摄取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虽然肝脏甘油三酯分泌可能增加,但仍不能将过多脂肪转运至肝外,导致PO组肝脂沉积显著增加。此外,腹部脂肪组织ATGL表达量显著增加,脂肪组织脂解率的增加也可能是导致SO和PO组肝脏脂肪沉积增加的原因之一。4.不同脂肪酸条件下大黄鱼肝脏基因表达谱分析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MiseqTM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大黄鱼脑、胃、肠、肾、心脏、肌肉、脂肪组织和肝脏混合样品的转录组文库,共获得126963条Unigene,长度范围为201bp-29701bp,平均长度795 bp。在NR数据库中注释成功的Unigenes数目为28586条,注释成功率为22.51%。利用所得的转录组数据库,对不同脂肪酸(FO,SO和PO)条件下大黄鱼肝脏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种类对肝脏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与FO组相比,SO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PO组差异表达基因集中于氧化还原过程、羧酸代谢过程、酮酸代谢过程、有机酸代谢过程和氧化还原酶活性。PI3K-Akt、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了脂肪酸对脂肪沉积的调控。
【关键词】:大黄鱼 脂肪水平 鱼油 植物油 脂蛋白受体 脂肪酸吸收 脂代谢 基因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65.32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7
  • 引言17-1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9-45
  • 1. 前言19
  • 2. 鱼类对脂肪的消化、吸收19-20
  • 2.1 脂肪的消化19-20
  • 2.2 脂肪的吸收20
  • 3. 脂肪在组织间的转运20-27
  • 3.1 脂蛋白的种类和组成20-23
  • 3.1.1 脂蛋白的种类20-22
  • 3.1.2 脂蛋白的组成22-23
  • 3.2 脂肪的转运23-24
  • 3.2.1 外源性脂肪转运23
  • 3.2.2 内源性脂肪转运23-24
  • 3.3 肠道脂肪转运的调控24-26
  • 3.4 肝脏脂肪转运的调控26-27
  • 4. 脂肪酸的转运27-31
  • 4.1 脂肪酸的跨膜转运27-28
  • 4.2 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28-29
  • 4.3 脂肪酸转运的调控29-31
  • 5. 脂类的合成31-34
  • 5.1 肠道31-33
  • 5.2 肝脏33-34
  • 6. 脂肪的分解34-35
  • 7. 展望35-36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6-45
  • 8.1 研究目的36
  • 8.2 研究意义36-45
  • 第二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影响45-77
  • 1. 引言45-46
  • 2. 材料方法46-49
  • 2.1 饲料制作46-47
  • 2.2 饲养管理47
  • 2.3 样品采集47
  • 2.4 生化分析47-48
  • 2.5 水分和脂肪含量测定48
  • 2.6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48
  • 2.7 计算和统计方法48-49
  • 3. 实验结果49-51
  • 3.1 生长性能、形体和血浆生化指标49
  • 3.2 脂肪酸组成49
  • 3.3 水分和脂肪含量49-50
  • 3.4 肝脏VLDL组装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50
  • 3.5 脂蛋白脂酶和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50
  • 3.6 脂肪酸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50
  • 3.7 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50-51
  • 4. 讨论51-57
  • 附表和图57-77
  • 第三章 饲料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的影响77-108
  • 1. 引言77-78
  • 2. 材料和方法78-79
  • 2.1 饲料配方78-79
  • 2.2 饲养管理79
  • 2.3 样品采集79
  • 2.4 生化分析79
  • 2.5 水分和脂肪含量测定79
  • 2.6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79
  • 2.7 计算和统计方法79
  • 3. 实验结果79-82
  • 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79-80
  • 3.2 生化指标80
  • 3.3 脂肪酸组成80
  • 3.4 水分和脂肪含量80-81
  • 3.5 肝脏VLDL组装和TAG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81
  • 3.6 肝脏脂蛋白脂酶、脂蛋白受体和脂肪酸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81
  • 3.7 肌肉基因的表达81
  • 3.8 腹部脂肪组织基因的表达81-82
  • 4. 讨论82-87
  • 附表和图87-108
  • 第四章 饲料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对大黄鱼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和脂肪沉积的影响108-139
  • 1. 引言108-109
  • 2. 材料方法109-110
  • 2.1 配方和饲料制作109
  • 2.2 饲养管理109-110
  • 2.3 样品采集110
  • 2.4 生化分析110
  • 2.5 水分和脂肪含量测定110
  • 2.6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110
  • 2.7 计算和统计方法110
  • 3. 实验结果110-112
  • 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110
  • 3.2 生化指标110
  • 3.3 脂肪酸组成110-111
  • 3.4 水分和脂肪含量111
  • 3.5 肝脏TAG代谢和VLDL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111-112
  • 3.6 肝脏脂蛋白受体和脂肪酸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112
  • 3.7 肌肉基因的表达112
  • 3.8 腹部脂肪组织基因的表达112
  • 4. 讨论112-117
  • 附表和图117-139
  • 第五章 不同脂肪酸条件下大黄鱼肝脏基因表达谱分析139-164
  • 1. 引言139-140
  • 2. 材料和方法140-141
  • 2.1 样品准备140
  • 2.2 RNA提取、质量检测及测序140
  • 2.3 转录组数据分析140-141
  • 2.3.1 测序数据拼接和分析140-141
  • 2.3.2 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141
  • 2.4 表达谱数据分析141
  • 3. 实验结果141-144
  • 3.1 转录组分析141-143
  • 3.1.1 测序数据过滤141
  • 3.1.2 转录本拼接141-142
  • 3.1.3 基因注释142
  • 3.1.4 基因GO功能分类142
  • 3.1.5 基因KOG功能分类142
  • 3.1.6 KEGG富集分析142-143
  • 3.2 表达谱分析143-144
  •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143
  •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143
  •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143
  • 3.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143-144
  • 3.2.5 脂肪酸代谢相关信号通路144
  • 4. 讨论144-164
  • 第六章 全文总结164-165
  • 参考文献165-194
  • 缩略词表194-196
  • 致谢196-198
  • 个人简历、本研究已发表的文章目录1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芬;蒋宗勇;;瘦素对猪脂肪沉积与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8期

2 秦霞;杨连玉;;瘦素对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年01期

3 刘希颖;边连全;尤佳;;减少猪脂肪沉积的调控方法[J];猪业科学;2006年10期

4 姜锦鹏;吕锦芳;宁康健;应如海;许雪萍;;猪体内脂肪沉积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0年03期

5 魏彩虹;猪脂肪沉积调控酶的研究进展[J];甘肃畜牧兽医;1997年04期

6 万文菊,侯水生,王纪亭;脂肪沉积的神经与营养调节[J];中国畜牧兽医;2004年02期

7 张曦,高士争;动物脂肪沉积的基因调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4期

8 苏祥;吴德;;脂联素对动物脂肪沉积调控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8年01期

9 苏祥;吴德;;脂联素对动物脂肪沉积调控的影响[J];饲料博览(技术版);2008年03期

10 付言峰;方晓敏;李碧侠;王学敏;李兰;任守文;;瘦素受体表达量在苏钟猪脂肪沉积调控中的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黄艳群;孙桂荣;韩瑞丽;田亚东;康相涛;;能量限制与鸡脂肪沉积[A];中国家禽业——机遇与挑战——第十三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杰;;脂联素对猪脂肪沉积和脂肪-肌肉相互作用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高士争;张曦;;动物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A];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猪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晓鹃;林海;;糖皮质激素和日粮脂肪酸对肉仔鸡骨骼肌脂肪沉积影响机理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梁静;杨晓静;;母体营养对子代脂肪沉积的代谢程序化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冯丽萍;曹兵海;吴蒙;宋沙;徐仙洲;;共轭亚油酸对肉牛肾周前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沉积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姜锦鹏;赵茹茜;陈杰;韦习会;陆天水;池豪;;日粮中添加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猪脂肪沉积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付睿琦;赵桂苹;刘冉冉;郑麦青;陈继兰;文杰;;相关转录因子表达及其与脂肪沉积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代文;张克英;余冰;丁雪梅;;肌抑素对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A];动物营养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学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s,

本文编号:333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33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