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OsOPR7可变剪切参与水稻与条斑病菌互作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04:26
  植物病害严重危害世界作物产量及食品安全,因此解析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病害管控方法对于作物分子育种以及作物病害防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致病变种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条斑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近几年有向北方稻区扩散的趋势,非洲稻区以及东南亚稻区也有发生。发病时病菌沿水稻叶脉扩散,导致叶片逐渐干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明确水稻植株在不同发育时期对条斑病抗性差异,分析了水稻在21天(day,d)到35 d生长过程中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在21 d到35 d生长过程中对条斑病菌的抗性逐渐升高,并伴随着植物激素茉莉酸(JA)逐渐减少及其合成前体OPDA的逐渐增多。利用外源Me-JA处理水稻,发现水稻对条斑病菌更加感病。对JA合成基因OsAOS1、OsAOS3的超量表达水稻转基因株系(AOS1-OE,AOS3-OE)以及aos1突变体和JA受体基因OsCOI1的RNAi干扰水稻材...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OsOPR7可变剪切参与水稻与条斑病菌互作机理研究


-1JA生物合成示意图(WasternackandHause,2013)

模式图,模式图,蛋白,泛素化


山东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11图1-2-2OPDA生物合成以及转运模式图(Guanetal.,2019)Fig.1-2-2ThemodelofOPDAbiosynthesisandtransport(Guanetal.,2019)1.2.3茉莉酸信号转导路径植物体内游离态的JA通过甲基转移酶(jasmonicacidcarboxylmethyltransferase,JMT)转化为挥发性的Me-JA,或通过茉莉酸酰胺合成酶(JAR1)与异亮氨酸结合后形成JA-ILE(WasternackandHause,2013)。1994年,研究人员发现coi1突变体表现出花粉败育,抵抗JA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JA调控基因不再受外源JA诱导表达(Feysetal.,1994),1998年,COI1被鉴定为去除JA信号通路抑制因子所必需的一种F-box蛋白(Xieetal.,1998)。2009年,拟南芥COI1被鉴定为JA受体蛋白(Yanetal.,2009)。2002年到2005年,研究人员发现在拟南芥中COI1能够与Skp1-like1、Skp1-like2、cullin1以及ring-boxprotein1共同组成E3泛素化连接酶复合物,也就是SCFCOI1(Xuetal.,2002;Renetal.,2005)。SCFCOI1参与JAZ(JASMONATE-ZIMDOMAINPROTEIN)蛋白的泛素化,随后被泛素化标记的JAZ蛋白被26S蛋白酶降解(Moonetal.,2004)。这些JAZ蛋白会抑制一些基本的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如MYC2转录因子,当JAZ蛋白被降解后,会释放MYC2蛋白,MYC2会与下游

模式图,植物激素,模式图,植物


山东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13油菜素内酯(BR)信号路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植物免疫应答(KazanandManners,2008)。图1-3JA与多种植物激素互作模式图(Yangetal.,2019)Fig.1-3InteractionmodelofJAandvariousplanthormones(Yangetal.,2019)1.3.1GA与JA互作1.3.1.1GA信号路径与抗病GA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四环二萜类植物激素,GA控制植物不同器官细胞的扩张和分裂,花发育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发芽(Hauvermaleetal.,2012)。近十年来,水稻和拟南芥对GA的感知和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些植物物种中,GA通过诱导一类叫做DELLA的核生长抑制蛋白的降解来促进植物生长(Schwechheimer,2011;Claeysetal.,2014)。尽管关于其基本机制还有待发现,但DELLA被认为是通过隔离和抑制GA应答转录因子(TFs)而发挥转录抑制作用的。在水稻中,活性GA与可溶性GA受体GAINSENSITIVEDWARF1(GID1)的结合促进了与DELLA蛋白SLR1的相互作用(Itohetal.,2002;Ueguchi-Tanakaetal.,2005;Muraseetal.,2008)。然后,由GA、GID1和SLR1组成的三聚体复合物被F-box蛋白GID2靶向泛素化,导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录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应用概述[J]. 刘伟,郭光艳,秘彩莉.  生物学教学. 2019(10)
[2]茉莉酸类化合物:从植物的诱导抗虫防御反应到生长-防御权衡[J]. 焦龙,蔡晓明,边磊,罗宗秀,李兆群,辛肇军,陈宗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1)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 张荣胜,陈志谊,刘永锋.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4)
[4]植物内源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J]. 蒋科技,皮妍,侯嵘,唐克轩.  植物学报. 2010(02)
[5]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基因[J]. 韩庆典,陈志伟,段远霖,兰涛,官华忠,周元昌,吴为人.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2)
[6]水稻细条病抗性QTL qBlsr5a的验证和更精确定位[J]. 陈志伟,景艳军,李小辉,周元昌,刁志娟,李生平,吴为人.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6(06)
[7]水稻第2染色体上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检测[J]. 郑景生,李义珍,方宣钧.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9)
[8]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及其抗性研究进展[J]. 曾建敏,林文雄.  分子植物育种. 2003(02)
[9]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产量结构的影响[J]. 王金友.  植物检疫. 1995(02)
[10]水稻品种(系)对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源筛选[J]. 夏怡厚,林维英,陈藕英.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2(01)



本文编号:3452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452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