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区主要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04:1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四川稻区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利用灯光诱集、系统调查、卵巢解剖、生理特征分析等技术和线性判别函数、轨迹回推分析等方法,较为系统地对4种迁飞性害虫于20132018年在四川稻区落地后的种群动态和监测结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20132018年间,结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四川稻区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于5月中下旬有零星成虫迁入川南叙永县,5月底至6月中旬和7月底至8月初灯下监测和田间调查均发现有大量的成虫持续迁入。7月下旬随着本地稻飞虱的繁殖,加之境外虫源继续迁入,出现以白背飞虱为主的危害盛期,川南稻...
【文章来源】: 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飞虱发生研究进展
1.1 生物学特性
1.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1.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2 稻纵卷叶螟发生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2.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3 粘虫发生研究进展
3.1 生物学特性
3.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3.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引言
第二章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规律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设立监测点
1.1.2 监测点主栽水稻品种
1.1.3 仪器
1.1.4 监测点使用的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确定系统调查田块
1.2.2 灯诱调查
1.2.3 大田系统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灯下种群动态
2.1.1 白背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2 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3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
2.2 稻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飞虱田间发生总量及动态
2.2.2 稻飞虱若虫田间发生动态
2.2.3 稻飞虱成虫田间发生动态
2.2.4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发生动态
2.3 稻飞虱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飞虱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飞虱分级
1.3.2 气象资料的参数设置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1 建立稻飞虱发生级别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2.1 建立稻飞虱发生程度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2.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飞虱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2.3.1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2.3.2 稻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灯诱调查
1.2.3 系统田块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
2.1.1 稻纵卷叶螟灯下发生期
2.1.2 稻纵卷叶螟灯下诱虫总量
2.1.3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纵卷叶螟田间有效卵发生动态
2.2.2 稻纵卷叶螟田间幼虫种群动态
2.2.3 稻纵卷叶螟危害稻叶情况
2.3 稻纵卷叶螟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纵卷叶螟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迁入和迁出种群的生殖生理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雌蛾卵巢解剖
1.2.3 飞行能力测定
1.2.4 飞测定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
1.2.5 飞行肌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的虫源性质
2.2 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
2.3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含量
2.4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能量代谢酶的活性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五章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草把诱卵
1.2.2 幼虫调查
1.2.3 成虫诱测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虫种群发生动态
2.1.1 粘虫灯下诱虫总量
2.1.2 粘虫卵量发生动态
2.1.3 粘虫幼虫发生动态
2.1.4 粘虫成虫发生种群动态
2.2 粘虫虫源性质分析
2.3 粘虫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粘虫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粘虫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2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3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虫源性质
1.4 明确了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J]. 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张静,文松,王晓蔷,时丰敏,李春雨,周佳春,高月波,王立昌.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6)
[2]陕西关中玉米田首次发现劳氏粘虫及其在局地危害性调查 [J]. 仵均祥,宋梁栋,王太泉,张兴平,赵玉婉. 陕西农业科学. 2018(12)
[3]2017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J]. 刘杰,姜玉英,曾娟,杨清坡,张云慧.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5)
[4]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 [J]. 包云轩,尚洁,孙思思,谢晓金,陆明红,刘万才. 生态学报. 2018(16)
[5]2017年陕西省2代黏虫大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J]. 仵均祥,于志浩,许向利,李怡萍,王亚红. 中国植保导刊. 2017(12)
[6]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的监测效果 [J]. 曾伟,蒋春先,陈庆华,徐杰,蒋晓东,赵其江.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6)
[7]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J].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8]我国部分地区黏虫暴发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J]. 程登发,赵中华. 种子科技. 2016(10)
[9]变温对粘虫生殖及主要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 [J]. 王娟,李伯辽,仵均祥,许向利. 昆虫学报. 2016(09)
[10]四川地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及迁入路径 [J]. 毕建春,陈星燎,蒋春先,李庆,封传红,马利,王海建,杨群芳. 生态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D]. Shahbaz Ali.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湘桂走廊”水稻两迁害虫的迁飞行为及重要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D]. 齐会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3]稻飞虱生境因子遥感监测及应用[D]. 石晶晶.浙江大学. 2013
[4]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规律的研究[D]. 蒋春先.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5]粘虫迁飞型转为居留型的关键时期和调控基础[D]. 张蕾.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6]粘虫迁飞行为的生理、遗传特征以及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D]. 江幸福.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稻纵卷叶螟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D]. 刘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2]保幼激素及其受体基因Met在飞行促进粘虫生殖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D]. 刘娟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3]稻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 廖秋菊.西南大学. 2018
[4]几种杀虫剂对粘虫卵的室内触杀效果及作用机理初探[D]. 赵士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5]陕西地区粘虫越冬北界、体内抗寒物质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D]. 孙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6]白背飞虱繁殖生物学及杀虫剂胁迫对其繁殖力的影响[D]. 杨航.贵州大学. 2016
[7]温度对粘虫生长发育与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D]. 王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三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灯下种群动态与上灯行为节律研究[D]. 贾艺凡.南京农业大学. 2016
[9]温度对稻飞虱迁入始见期和种群消长的影响[D]. 李干金.中国计量学院. 2015
[10]稻纵卷叶螟飞行行为及与生殖的互作关系[D]. 潘攀.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本文编号:3529907
【文章来源】: 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飞虱发生研究进展
1.1 生物学特性
1.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1.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2 稻纵卷叶螟发生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2.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3 粘虫发生研究进展
3.1 生物学特性
3.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3.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引言
第二章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规律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设立监测点
1.1.2 监测点主栽水稻品种
1.1.3 仪器
1.1.4 监测点使用的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确定系统调查田块
1.2.2 灯诱调查
1.2.3 大田系统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灯下种群动态
2.1.1 白背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2 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3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
2.2 稻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飞虱田间发生总量及动态
2.2.2 稻飞虱若虫田间发生动态
2.2.3 稻飞虱成虫田间发生动态
2.2.4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发生动态
2.3 稻飞虱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飞虱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飞虱分级
1.3.2 气象资料的参数设置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1 建立稻飞虱发生级别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2.1 建立稻飞虱发生程度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2.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飞虱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2.3.1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2.3.2 稻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灯诱调查
1.2.3 系统田块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
2.1.1 稻纵卷叶螟灯下发生期
2.1.2 稻纵卷叶螟灯下诱虫总量
2.1.3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纵卷叶螟田间有效卵发生动态
2.2.2 稻纵卷叶螟田间幼虫种群动态
2.2.3 稻纵卷叶螟危害稻叶情况
2.3 稻纵卷叶螟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纵卷叶螟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迁入和迁出种群的生殖生理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雌蛾卵巢解剖
1.2.3 飞行能力测定
1.2.4 飞测定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
1.2.5 飞行肌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的虫源性质
2.2 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
2.3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含量
2.4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能量代谢酶的活性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五章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草把诱卵
1.2.2 幼虫调查
1.2.3 成虫诱测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虫种群发生动态
2.1.1 粘虫灯下诱虫总量
2.1.2 粘虫卵量发生动态
2.1.3 粘虫幼虫发生动态
2.1.4 粘虫成虫发生种群动态
2.2 粘虫虫源性质分析
2.3 粘虫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粘虫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粘虫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2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3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虫源性质
1.4 明确了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J]. 孙嵬,程志加,赫思聪,李晓光,徐长虹,张静,文松,王晓蔷,时丰敏,李春雨,周佳春,高月波,王立昌.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6)
[2]陕西关中玉米田首次发现劳氏粘虫及其在局地危害性调查 [J]. 仵均祥,宋梁栋,王太泉,张兴平,赵玉婉. 陕西农业科学. 2018(12)
[3]2017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J]. 刘杰,姜玉英,曾娟,杨清坡,张云慧.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5)
[4]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 [J]. 包云轩,尚洁,孙思思,谢晓金,陆明红,刘万才. 生态学报. 2018(16)
[5]2017年陕西省2代黏虫大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J]. 仵均祥,于志浩,许向利,李怡萍,王亚红. 中国植保导刊. 2017(12)
[6]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的监测效果 [J]. 曾伟,蒋春先,陈庆华,徐杰,蒋晓东,赵其江.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6)
[7]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J].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刘伟中,王宏宝,李茹,高聪芬,张凯.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8]我国部分地区黏虫暴发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J]. 程登发,赵中华. 种子科技. 2016(10)
[9]变温对粘虫生殖及主要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 [J]. 王娟,李伯辽,仵均祥,许向利. 昆虫学报. 2016(09)
[10]四川地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及迁入路径 [J]. 毕建春,陈星燎,蒋春先,李庆,封传红,马利,王海建,杨群芳. 生态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三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D]. Shahbaz Ali.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湘桂走廊”水稻两迁害虫的迁飞行为及重要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D]. 齐会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3]稻飞虱生境因子遥感监测及应用[D]. 石晶晶.浙江大学. 2013
[4]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规律及迁飞规律的研究[D]. 蒋春先.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5]粘虫迁飞型转为居留型的关键时期和调控基础[D]. 张蕾.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6]粘虫迁飞行为的生理、遗传特征以及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D]. 江幸福.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稻纵卷叶螟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D]. 刘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2]保幼激素及其受体基因Met在飞行促进粘虫生殖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D]. 刘娟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3]稻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 廖秋菊.西南大学. 2018
[4]几种杀虫剂对粘虫卵的室内触杀效果及作用机理初探[D]. 赵士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5]陕西地区粘虫越冬北界、体内抗寒物质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D]. 孙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6]白背飞虱繁殖生物学及杀虫剂胁迫对其繁殖力的影响[D]. 杨航.贵州大学. 2016
[7]温度对粘虫生长发育与能源物质代谢的影响[D]. 王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三种重要夜蛾科害虫灯下种群动态与上灯行为节律研究[D]. 贾艺凡.南京农业大学. 2016
[9]温度对稻飞虱迁入始见期和种群消长的影响[D]. 李干金.中国计量学院. 2015
[10]稻纵卷叶螟飞行行为及与生殖的互作关系[D]. 潘攀.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本文编号:3529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5299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