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红松无性系种子形态及营养成分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5 23:43
  以黑龙江省4个地点红松种子园60个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对每个种子园的无性系结实性状、种实性状、种仁营养成分、种仁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蛋白质中氨基酸成分等的指标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遗传参数估计和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等,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开发红松的SSR标记,分析红松自由授粉子代的多样性水平,目的是利用红松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为红松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性状;通过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及性状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为红松的早期选择、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依据;通过多性状选择方法,为黑龙江地区筛选性状品质兼优的无性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红松种子的种实性状、种仁营养成分、种仁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蛋白质中氨基酸成分等的指标在无性系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种子形态性状的变异幅度在8.40%-17.81%,种长的变异系数最小,种仁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种仁营养成分的组成成分中油脂的含量最高,种仁营养成分的变异幅度在10.79%~68.88%。种仁中油脂可检测到11种脂肪酸,包括5种饱和脂肪酸和6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成分中以亚油酸含量最高,达到42.02%;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幅度为2.24%-66.83%。种仁蛋...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林木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林木育种研究概况
    1.3 红松研究概况
        1.3.1 用材林选择育种研究
        1.3.2 坚果林选择育种研究
        1.3.3 分子标记在红松育种中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2 红松种实性状与营养组分的变异研究
    2.1 材料及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实验仪器
        2.1.2 种实表型性状的测定
        2.1.3 样本的提取
        2.1.4 种仁营养组分和含量的测定
        2.1.5 种皮活性成分的测定
        2.1.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种实性状的总体的变异分析
        2.2.2 红松种实性状在种子园间的差异分析
        2.2.3 红松种实性状种子园间表型分化
        2.2.4 种实性状间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2.2.5 种实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红松种仁脂肪酸的变异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方法
        3.1.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仁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异
        3.2.2 种仁脂肪酸成分在种子园间的差异分析
        3.2.3 种仁脂肪酸组分性状种子园间表型分化
        3.2.4 脂肪酸成分间相关关系与回归分析
        3.2.5 基于脂肪酸组分的遗传进展估算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4 红松种仁氨基酸的变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方法
        4.1.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仁中氨基酸组分的变异特征
        4.2.2 种仁氨基酸成分在种子园间的差异分析
        4.2.3 种仁氨基酸组份性状群体间表型分化
        4.2.4 氨基酸组分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2.5 氨基酸成分的遗传进展估算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红松单性状及多性状选择研究
    5.1 材料及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性状的测定方法
        5.1.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园内无性系间方差分析
        5.2.2 无性系单性状选择
        5.2.3 多性状选择与评价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优树来源地一致的无性系种子园的性状对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红松种实性状的比较分析
        6.2.2 红松种仁脂肪酸成分的比较分析
        6.2.3 红松种仁氨基酸成分的比较分析
    6.3 本章小结与讨论
7 红松SSR标记开发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红松转录组中SSR位点的数量与分布
        7.2.2 红松转录组SSR分布特征
        7.2.3 EST-SSR引物筛选与验证
        7.2.4 SSR位点多态性分析
        7.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7.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7.2.7 遗传差异分析
        7.2.8 聚类分析
    7.3 本章小结与讨论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红松表型和分子的遗传变异分析
        8.1.2 性状间相关性
        8.1.3 性状的遗传控制
        8.1.4 优良无性系选择
    8.2 结论
        8.2.1 红松种实性状的变异
        8.2.2 红松脂肪酸组分的变异
        8.2.3 红松氨基酸组分的变异
        8.2.4 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8.2.5 红松优良无性系的多性状选择
        8.2.6 红松SSR标记开发与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74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974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0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