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fast 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加工品质和致敏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2 19:37

  本文关键词:小麦及其近缘植物fast 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加工品质和致敏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近缘植物 fastω-醇溶蛋白 IgE-binding抗原决定簇 小麦依赖-运动诱导的过敏反应 加工品质


【摘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居住在温带地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然而,小麦还是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能够诱发多种食物免疫反应例如乳糜泻(Celiac Disease)、面包师哮喘(Baker's asthma)、小麦依赖-运动诱导的过敏反应(Wheat dependent-exercise induced anaphyxis,WDEIA)等。其中,WDEIA被认为是由小麦fastω-醇溶蛋白诱发的罕见却又严重的过敏反应。然而,目前对该蛋白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小麦及其近缘植物中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得到了fastω-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致敏性机制以及对面团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小麦及其近缘植物中,均存在fastω-醇溶蛋白的编码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醇溶蛋白不同于已经大量报道过的ω-醇溶蛋白,它们的N端前三个氨基酸为SRL、TRQ、GRL、SRP、NRL或者SRM,同时,这些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多小于已经报道过的ω-醇溶蛋白。这类储藏蛋白在分子结构上包括信号肽,N端,重复区和C端,其重复区的大小决定了蛋白质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其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现在这些蛋白质中存在大量的Ig E-binding抗原决定簇,可能能够诱发小麦依赖-运动诱导的过敏反应。其中含量最高的Ig E-binding抗原决定簇序列为QQFPQQQ。2、利用原核表达以及蛋白质纯化,分别获得纯化的小麦的四类醇溶蛋白,即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slowω-醇溶蛋白和fastω-醇溶蛋白。将这四类醇溶蛋白分别以50mg,100mg和150mg的量掺入面粉中,利用揉混仪和质构仪分析它们对面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和150mgα-醇溶蛋白和50mg,100mg和150mgγ-醇溶蛋白能够对面团特性起到显著的影响,而两种ω-醇溶蛋白对面团特性的影响均较小。3、醇溶蛋白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分析其致敏性差异,结果表明,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slowω-醇溶蛋白和fastω-醇溶蛋白对小鼠的致敏后都能够产生高水平的Ig E,且Ig E浓度没有差异,说明这些蛋白质的致敏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而通过交互反应则发现,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slowω-醇溶蛋白同fastω-醇溶蛋白的特异性血清均能产生高水平的Ig E,而fastω-醇溶蛋白与α-醇溶蛋白,γ-醇溶蛋白,slowω-醇溶蛋白的特异性血清则无法产生高水平的Ig E,推测fastω-醇溶蛋白之所以被认为是主要的过敏原可能是由于在激发过敏的阶段,检测到的Ig E主要是fastω-醇溶蛋白特异性的Ig E造成的。4、进化分析结果表明,fastω-醇溶蛋白和slowω-醇溶蛋白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它们的分歧时间为21.64 MYA,说明这两类ω-醇溶蛋白有着不同的进化路线。中性进化分析以及碱基同义替换/碱基非同义替换分析表明,fastω-醇溶蛋白基因的进化符合中性进化理论,同时有着纯化选择的趋势。
【关键词】:小麦 近缘植物 fastω-醇溶蛋白 IgE-binding抗原决定簇 小麦依赖-运动诱导的过敏反应 加工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符号说明5-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前言11-25
  • 1.1 乳糜泻11-18
  • 1.1.1 诱发乳糜泻的因素12
  • 1.1.2 乳糜泻的预防措施12-18
  • 1.2 小麦依赖-运动诱导的过敏反应18-21
  • 1.2.1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19-21
  • 1.3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醇溶蛋白的研究进展21-25
  • 1.3.1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醇溶蛋白的分类21-22
  • 1.3.2 醇溶蛋白基因染色体定位22-23
  • 1.3.3 醇溶蛋白氨基酸序列结构23-24
  • 1.3.4 醇溶蛋白与面粉品质的关系24-25
  • 2 材料与方法25-38
  • 2.1 试验材料25-38
  • 2.1.1 植物材料25-26
  • 2.1.2 动物材料26
  • 2.1.3 试验所用试剂盒、载体、酶及菌株26
  • 2.1.4 试剂配制26-29
  • 2.1.5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籽粒总RNA提取及反转录29-30
  • 2.1.6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fast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克隆30-32
  • 2.1.7 序列分析32
  • 2.1.8 半定量PCR32-33
  • 2.1.9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33-37
  • 2.1.10 抗原制备37
  • 2.1.11 小鼠免疫37
  • 2.1.12 质构仪测定面团延展性37-38
  • 3 结果分析38-57
  • 3.1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醇溶蛋白A-PAGE分析38-39
  • 3.2 1BL/1RS易位系和非 1BL/1RS易位系小麦fast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39-40
  • 3.3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fast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扩增40-41
  • 3.4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fast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41-47
  • 3.5 IgE-binding抗原表位的数目分析47-49
  • 3.6 进化分析49-51
  • 3.6.1 Fast ω-醇溶蛋白同义替换/非同义替换分析49
  • 3.6.2 Tajima′s D分析49-50
  • 3.6.3 系统发育树及分歧时间分析50-51
  • 3.7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51-52
  • 3.8 不同醇溶蛋白组分对面团特性的影响52-55
  • 3.9 ELISA分析血清总IgE含量55-57
  • 4 讨论57-60
  • 4.1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中fast ω-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变异及多态性57-58
  • 4.2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中储藏蛋白的起源与进化58
  • 4.3 醇溶蛋白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58-60
  • 4.4 Fast ω-醇溶蛋白诱发速发性过敏反应的分子机制60
  • 5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78
  • 附录78-83
  • 致谢83-8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8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艾英;张昊;湛平;王宪泽;;小麦醇溶蛋白等位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2 赵永涛;薛国典;沈向磊;张峰;范志业;;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张效梅,白建荣,贾旭;乌拉尔图小麦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4 孙学永;马传喜;司红起;张琪琪;乔玉强;;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PCR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5 杨松杰;梁强;;陕南鄂西丘陵麦区小麦HMW-GS组成和LMW-GS等位基因变异[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8期

6 Yuge Li;Ranran Xin;Dale Zhang;Suoping Li;;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α-gliadin genes from common wheat cultivar Zhengmai 004 and their role in quality and celiac disease[J];The Crop Journal;2014年01期

7 白建荣;宋彦霞;朱银峰;刘坤凡;贾旭;;一粒系小麦的微卫星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年04期

8 武晓蓓;;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2期

9 BAUM Bernard;NEVO Eviatar;;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genome-specific DNA variations in 5′ flanking conserved sequences of wheat 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 gen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6年04期

10 龙海;魏育明;颜泽洪;Bernard Baum;Eviatar Nevo;郑有良;;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5′侧翼保守序列染色体组特异性DNA变异的分析及验证[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鹏飞;小麦醇溶蛋白和赤霉病抗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瑞奇;簇毛麦籽粒硬度基因和贮藏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易位系选育[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颜泽洪;山羊草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4 张立平;普通小麦品质性状遗传与QTL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5 赵惠贤;小麦品质性状的生化遗传基础研究及LMW-G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王涛;四川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新亚基5’+12的分子生物学与品质改良策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7 张晓科;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Dx5(+Dy10)的分子选择及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孙霞;西尔斯山羊草和双角山羊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分子克隆[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覃建兵;小麦细胞操作与基因工程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

10 李巧云;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Bx13和1By16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艾佳;小麦品种“川农16”中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庄倩倩;小麦祖先种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α-醇溶蛋白基因转化小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亮;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通过RNAi抑制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家族表达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邹珂;粗山羊草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延鹏;簇毛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克隆、染色体定位及体外功能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玉卿;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和α-醇溶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进化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鲁宵宇;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博;滨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谈丽君;百萨偃麦草染色体1J和5J变异体的诱致与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1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721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