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海水鱼类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29 13:34

  本文关键词:海水鱼类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 溶菌酶抑制因子 补体 海豚链球菌 细菌素


【摘要】: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是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原菌。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首先,在迟缓爱德华氏菌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溶菌酶抑制因子MliCEt的功能作用以及MliCEt与另一个溶菌酶抑制因子IvyEt的关系。我们发现重组表达的MliCEt(rMliC)抑制溶菌酶裂解革兰氏阳性菌,并且抑制溶菌酶和血清对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杀菌作用;同时,rMli C还能够增强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的能力。C33S突变不影响MliC的活性,但W79A突变显著增强MliC的活性。与野生株相比,mliC和ivy的单敲除菌株TXΔmliC或TXΔivy的组织侵染、致死率、抗血清杀菌和胞内复制能力明显降低。TXΔmliC在导入mliCEt基因后恢复了毒力。与单敲除菌株TXΔmliC或TXΔivy相比,mliC和ivy的双敲除菌株TXΔmliCivy的毒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证明MliC中保守的C33半胱氨酸位点是非必需的,并且MliCEt与IvyEt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除了MliC以外,我们还研究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血清机制。我们发现迟缓爱德华氏菌在鱼类血清中具有高存活率(87.6%),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杀菌活性但很低的趋化活性;相比与正常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与灭活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的血清没有明显的溶血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通过抑制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来抵抗血清的杀伤作用,并且迟缓爱德华氏菌表面的热不稳定结构在其逃逸补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海豚链球菌的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细菌素Sil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发现重组表达的Sil(rSil)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但是对于其他26种菌的生长没有影响。rSil能够与细菌结合但不杀死细菌。rSil与大菱鲆头肾单核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的先天免疫反应并增强海豚链球菌的感染能力。抗体阻断Sil显著降低了海豚链球菌的感染能力。体内感染表明rSil能够增强海豚链球菌在大菱鲆组织中的侵染能力。这些结果表明Sil是一种新颖的毒力相关细菌素,其能够通过阻遏宿主的免疫反应而促进细菌感染。
【关键词】:迟缓爱德华氏菌 溶菌酶抑制因子 补体 海豚链球菌 细菌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41.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42
  • 1.1 迟缓爱德华氏菌12-16
  • 1.1.1 迟缓爱德华氏菌研究概况12
  • 1.1.2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学危害12-13
  • 1.1.3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感染及毒力因子的相互作用13-15
  • 1.1.4 毒力机制和发病机理15-16
  • 1.1.5 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机制的调控和干扰16
  • 1.2 溶菌酶抑制因子16-26
  • 1.2.1 溶菌酶17-18
  • 1.2.2 细菌溶菌酶抑制因子的特性和系统发育18-21
  • 1.2.3 溶菌酶抑制因子的结构及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21-23
  • 1.2.4 溶菌酶抑制因子的生物学功能23-26
  • 1.3 补体系统26-31
  • 1.3.1 补体系统的组成26-27
  • 1.3.2 补体激活途径27-29
  • 1.3.3 鱼类补体系统29-30
  • 1.3.4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30-31
  • 1.4 海豚链球菌31-36
  • 1.4.1 海豚链球菌的分布31-32
  • 1.4.2 海豚链球菌宿主范围32
  • 1.4.3 鉴别和归类32-33
  • 1.4.4 海豚链球菌疾病33-35
  • 1.4.5 海豚链球菌病的预防与治疗35-36
  • 1.5 细菌素36-40
  • 1.5.1 细菌素的产生36
  • 1.5.2 细菌素的分布和特点36-39
  • 1.5.3 细菌素的分子特征39
  • 1.5.4 细菌素的作用模式39-40
  • 1.5.5 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40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40-42
  • 第二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菌酶抑制因子MliC功能的研究42-74
  • 2.1 材料、方法及仪器设备42-56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42-43
  • 2.1.2 序列分析43
  • 2.1.3 迟缓爱德华氏菌TX01 MliC家族基因的获得43-47
  • 2.1.4 MliC表达载体的构建47-48
  • 2.1.5 pETMliCEt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48-50
  • 2.1.6 重组突变蛋白rMliCC33S和rMliCW79A的制备50-51
  • 2.1.7 迟缓爱德华氏菌敲除株TXΔmliC、TXΔmliCivy和互补株TXΔmliC+mliC的构建51-52
  • 2.1.8 双敲除株TXΔmliCivy的获得52
  • 2.1.9 互补菌株TXΔmliC+mliC的获得52
  • 2.1.10 重组蛋白r MliC抗体的制备52-53
  • 2.1.1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53
  • 2.1.12 溶菌酶抑制活性分析53-54
  • 2.1.13 rMliC对于迟缓爱德华氏菌在体内感染中的作用54
  • 2.1.14 组织侵染和致死率分析54
  • 2.1.15 抗血清能力分析54-55
  • 2.1.16 细菌在头肾单核细胞(HKM)中的胞内能力分析55
  • 2.1.17 酸性磷酸酶分析55-56
  • 2.2 结果56-69
  • 2.2.1 MliCEt序列分析56-58
  • 2.2.2 rMliC的溶菌酶抑制活性58-59
  • 2.2.3 rMliC对于迟缓爱德华氏菌存活的作用59-62
  • 2.2.4 rMliCEt的胞外产生62
  • 2.2.5 rMliC保守氨基酸功能的重要性62-64
  • 2.2.6 在不同方面比较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株和突变株的感染能力64-69
  • 2.3 讨论69-74
  • 第三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通过阻止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逃逸血清杀伤作用的研究74-84
  • 3.1 材料、方法及仪器设备74-76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74
  • 3.1.2 血清中存活率分析74-75
  • 3.1.3 与细菌孵育后血清溶血和杀菌活性检测75
  • 3.1.4 趋化实验分析75-76
  • 3.2 结果与讨论76-84
  • 3.2.1 迟缓爱德华氏菌在鱼血清中的存活76-78
  • 3.2.2 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剩余血清补体活性78-80
  • 3.2.3 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孵育后剩余血清补体活性80-82
  • 3.2.4 失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对于补体激活的作用82-84
  • 第四章 海豚链球菌细菌素Sil抑菌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84-103
  • 4.1 材料、方法及仪器设备84-88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84-85
  • 4.1.2 序列分析85
  • 4.1.3 海豚链球菌Sil基因的获得。85
  • 4.1.4 海豚链球菌rSil重组蛋白及抗体制备85-86
  • 4.1.5 免疫印迹对rSil进行定位分析86
  • 4.1.6 rSil抗细菌作用分析86
  • 4.1.7 海豚链球菌SF1上清的抑菌作用分析86
  • 4.1.8 rSil与细菌相互作用86-87
  • 4.1.9 rSil对于海豚链球菌感染大菱鲆头肾单核细胞的作用87
  • 4.1.10 rSil与大菱鲆头肾单核细胞相互作用87
  • 4.1.11 酸性磷酸酶分析87-88
  • 4.1.12 rSil抗体对于海豚链球菌感染大菱鲆头肾单核细胞的作用88
  • 4.1.13 rSil在海豚链球菌体内感染中的作用88
  • 4.2 结果88-100
  • 4.2.1 Sil序列分析88-89
  • 4.2.2 Sil的胞外产生89-91
  • 4.2.3 rSil的抗细菌作用91-92
  • 4.2.4 海豚链球菌上清的抑菌作用92-93
  • 4.2.5 rSil与靶细菌结合93-95
  • 4.2.6 rSil与头肾单核细胞结合和抑制细胞免疫方面的作用95-98
  • 4.2.7 rSil抗体对于海豚链球菌感染细胞的作用98-99
  • 4.2.8 rSil对于海豚链球菌在鱼组织内侵染情况的影响99-100
  • 4.3 讨论100-103
  • 结论103-104
  • 参考文献104-120
  • 附录 常见溶液的配制120-124
  • 作者简历124-125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与研究成果125-1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平;汪婷婷;孙永欣;刘文嘉;尤建嵩;金礼吉;;水产动物溶菌酶研究的最新进展[J];水产科学;2011年05期

2 时少坤;王瑞旋;王江勇;姜敬哲;刘广锋;张晗;;盐度渐变对杂交鲍免疫因子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3 黄小丽;邓永强;汪开毓;杜宗君;耿毅;陈德芳;;香菇多糖对幼建鲤肠道菌群数量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王蓉;何晓娜;刘维;唐贤明;陈积明;;海洋放线菌作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5 刁菁;杨秀生;叶海斌;于晓清;许拉;李天保;王勇强;;一种水产迟钝爱德华氏菌快速药敏检测方法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4年01期

6 余艳玲;张永德;;微生态制剂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广西水产科技;2013年Z1期

7 石倩;谢林香;陈立志;胡开辉;张燎原;;17种中草药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8 庾太林;陆祖军;李飞龙;武杰;黄永兰;李玉燕;;白颈长尾雉圈养种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年03期

9 张璐;张书仁;孙铂光;;丝氨酸蛋白酶Pic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鱼类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10 黄勋;邓子德;倪语星;邓敏;胡必杰;李六亿;李家斌;周伯平;王选锭;宗志勇;刘正印;任南;李卫光;邹明祥;徐修礼;周建英;侯铁英;鲜于舒铭;胡成平;艾宇航;王玉宝;秦秉玉;刘进;吴佳玉;郑波;孙树梅;赵鸣雁;吴安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文昌鱼分子生物学:AmphiSRP19、AmphiLysC与AmphiS19基因克隆、表达和进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汪少芸;绿豆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3 赵建民;扇贝大防御素和G型溶菌酶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汪婷婷;刺参三种免疫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敏俊;迟钝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测序及进化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赵丽娟;鲶爱德华氏菌自带质粒编码的EseH、EseI和EscD在宿主细胞内的分布与致病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许娜;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ChTl和Lys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孙云;迟缓爱德华氏菌高效疫苗的设计、构建以及免疫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邢孟欣;养殖大菱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10 刘洪展;养殖仿刺参对环境因子和病原的免疫应答及抗病分子机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小云;脂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冲;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免疫防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赵光军;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对无乳链球菌粘附罗非鱼粘液的拮抗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4 王菁;基于“脾恶湿”探讨湿因素对大鼠各肠段免疫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张棋;中华鳖肠道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迟骋;鲤肠道优势菌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方程;微生态制剂对匙吻鲟幼鱼生长发育和消化系统的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夏冬梅;胶红酵母对凡纳滨对虾、罗非鱼、卵形鲳湽生长、消化酶活力和免疫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53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753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