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氮素添加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种间关系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30 14:09

  本文关键词:氮素添加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种间关系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生物固氮 氮素转移


【摘要】:在生产实践中,种植更多的豆科植物或者让豆科植物参与作物轮作当中,可以减少植物对矿质氮肥的依赖,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据是豆科植物可以通过自身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一部分供自身生长需要,还可以为混播中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土壤有效氮供应和植物需要之间的在时间上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矿质氮肥的损失。因此,就混播草地而言,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和豆禾之间转移氮素的数量和时间直接影响着混播中氮素效益,也是氮素能否被高效利用的关键,而了解混播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对土壤有效氮的响应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性,提高混播草地中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0、75、150kgN/hm2三个水平的氮肥梯度(实际施入量0、1.07和2.14g/pot,分别记作NO、N75、N150)和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三种模式(分别记作GG、LL、GL),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动态取样的方法研究:1)单播和混播下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两种牧草的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2)在混播中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的动态竞争与共存机制。3)在单播和混播下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对添加氮素的响应机制。4)在单播和混播模式下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氮素利用机制。 本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1)不论在单播还是混播中,施氮肥显著增加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和分蘖数(P0.05),但对单播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无显著效应(P0.05),而在混播中由于显著的促进了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和分蘖数而导致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显著降低(P0.05)。(2)无芒雀麦单株生物量和分蘖数在混播中要显著高于单播(P0.05),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紫花苜蓿却相反,单株生物量和分枝数在混播下显著低于单播(P0.05),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混播中无芒雀麦以增加分蘖数的方式来扩张地上空间的能力要强于紫花苜蓿。另外,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竞争率始终大于1.0,而紫花苜蓿的竞争率始终小于1.0,这说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要大于紫花苜蓿的竞争力,且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芒雀麦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逐渐增强。(3)紫花苜蓿的固氮量对氮肥的响应在单播和混播中是不同的。单播中的紫花苜蓿固氮量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R2=-0.9376,P=0.0057),而由于在每次取样时植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氮素,导致土壤中有效氮含量显著降低,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没有了竞争优势,紫花莒蓿会在混播中逐渐占优势,其固氮量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增长消耗了土壤中的氮素,导致土壤中紫花苜蓿的根际周围的有效氮量降低,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的固氮。这两个方面看起来视乎是矛盾的,却是在混播草地中的豆科牧草对土壤中有效氮的响应机制。由此可见,在混播中通过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之间的竞争土壤氮来影响着豆科牧草的固氮量。(4)无芒雀麦对氮素的垄断吸收,导致紫花苜蓿可利用的氮素减少,导致混播中的紫花苜蓿比单播中具有更高的固氮效率,具体表现为:1)混播中的紫花苜蓿比相同条件下单播中的紫花苜蓿更早开始固氮。2)混播中的紫花苜蓿固氮量比单播中的紫花苜蓿的固氮量要大(地上部:|t|=3.39,JP=0.0096;地下部:|t|=3.57,P=0.0073)。这充分的证明了一个结论:相比较单播而言,在混播中紫花苜蓿对生物固氮的依赖增强。另外,在混播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的氮素转移量显著降低。可见,紫花苜蓿向无芒雀麦转移的氮素的量取决于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
【关键词】: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生物固氮 氮素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41.9;S54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粮食安全与饲料需求11-13
  • 1.1.2 环境形势13-14
  • 1.2 选题的意义14-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16-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
  • 1.3.2 主要研究思路16-17
  • 1.3.3 主要研究方法17-18
  • 第二章 研究进展18-31
  • 2.1 豆禾混播系统中的氮素循环18-19
  • 2.2 豆禾混播草地的固氮作用19-24
  • 2.3 豆禾之间氮素转移24-26
  • 2.4 豆禾混播草地中的促进作用26-27
  • 2.5 豆禾混播草地中的竞争作用27-29
  • 2.6 施氮肥与紫花苜蓿产量的关系29-31
  • 第三章 氮肥对单播和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31-48
  • 3.1 引言31
  • 3.2 材料与方法31-33
  • 3.2.1 实验设计31-32
  • 3.2.2 指标测定与方法32-33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33
  • 3.3 结果与分析33-44
  • 3.3.1 施氮肥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33-38
  • 3.3.1.1 牧草前期生长的动态变化33-34
  • 3.3.1.2 单株地上生物量34-35
  • 3.3.1.3 总的地上生物量35-38
  • 3.3.2 氮肥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38-40
  • 3.3.2.1 单株地下生物量38-39
  • 3.3.2.2 总的地下生物量39-40
  • 3.3.3 施氮肥对分蘖数(分枝数)的影响40-43
  • 3.3.4 施氮肥对牧草SPAD值的影响43-44
  • 3.4 讨论44-48
  • 3.4.1 施氮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44-46
  • 3.4.2 豆禾混播效应的机理46-48
  • 第四章 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竞争与共存研究48-62
  • 4.1 引言48-50
  • 4.2 材料与方法50-52
  • 4.2.1 实验设计50
  • 4.2.2 指标测定与方法50-52
  • 4.3 结果与分析52-59
  • 4.3.1 地上相对生物量52
  • 4.3.2 地下相对生物量52-53
  • 4.3.3 相对密度(RD)53-55
  • 4.3.4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比较55-59
  • 4.4 讨论59-62
  • 第五章 单播和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研究62-77
  • 5.1 引言62
  • 5.2 材料与方法62-63
  • 5.2.1 实验设计62-63
  • 5.2.2 数据计算公式63
  • 5.3 结果与分析63-73
  • 5.3.1 植物含氮量63-65
  • 5.3.2 紫花苜蓿的氮素固定65-67
  • 5.3.3 牧草体内氮素来源与比例67-70
  • 5.3.4 氮素平衡评价70-72
  • 5.3.5 含磷量和吸磷量72-73
  • 5.3.6 含钾量和吸钾量73
  • 5.4 讨论73-75
  • 5.5 全文讨论75-77
  • 第六章 全文结论77-79
  • 6.2 全文研究结论77-78
  • 6.3 研究创新78
  • 6.4 研究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94
  • 致谢94-96
  • 个人简介96-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阁;翟丹丹;张博;高鹏;王涛;;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及保有量测算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2 高桥佳考;大谷一郎;鱼住顺;余田康郎;五十岚良造;石风善;;草地牧草种群间生化作用关系的研究——根分泌物对牧草生育的影响[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1年02期

3 贾恒义,彭祥林,,雍绍萍,穆兴民,程积民;沙打旺、苜蓿对氮磷钾的效应[J];草业科学;1994年05期

4 黄高宝,张恩和;禾本科、豆科作物间套种植对根系活力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8年02期

5 朱华雄;瞿商;;粮食安全:中国的还是全球的?——基于海外新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视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1期

6 蔡国军;张仁陟;柴春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施肥对退耕地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年05期

7 姜慧新;刘栋;翟桂玉;孟晓静;于家利;曹阳;王兆凤;;氮、磷、钾配合施肥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2年09期

8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丹;韩冬梅;;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3年03期

9 陈积山;朱瑞芬;高超;邸桂俐;张月学;;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种间竞争研究[J];草地学报;2013年06期

10 谢开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栋;秦燕;余群;;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948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948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