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22:35

  本文关键词: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前期 学术文化 研究成果 时空特征


【摘要】:唐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无论在哲学、宗教方面,还是在文学、史学、艺术方面,都曾出现过一些著名学者,产出过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有助于唐代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却很少有人对唐代前期学术文化进行系统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着重论述了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背景、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主要成就、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研究的时空特征,以及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发展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唐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文化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学成果和治学经验。唐代前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大阐文教”政策的实施,学术文化事业走上正轨。在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等人当政时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学术文化研究,经、史、子、集均有创获,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越的社会环境、文化政策和人文风尚也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 打开唐代前期的文化宝库,儒、释、道“三教”学术格外醒目。唐代前期帝王们对儒、释、道“三教”并尊,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特别是唐玄宗御注三经(即《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对三教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学研究者致力于对“九经”的阐释。佛学研究者或译注佛经,或探讨佛理,著书立说。道学研究者则注重对道藏的整理、对《老子》研究及其他道教著作的梳理。尽管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领域也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成果都是比较突出的。 唐代前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史家辈出,成果丰硕。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异军突起,所撰《史通》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前代史研究全面推进,不仅编纂了著名的“唐八史”,而且对前代史书进行了全面探讨,产生了一批流传至今的优秀成果。在当代史研究方面,系统地编写了日历、实录、国史,吴兢的《贞观政要》、李林甫的《唐六典》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些历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史学发展的水平。 在文学领域,唐代前期有很大的创获。唐代统治者重视文学,有时候甚至“以文取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唐代前期有许多文人学者从事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优美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诗歌格律研究,写出了一些与文学有关的学术著作。 唐代前期的艺术博大精妙,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均有高水平的发展和创作,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领域均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书法领域有初唐四大家、颜真卿、张旭等;绘画方面,有伟大的吴道子、王维等;音乐方面,唐玄宗、李龟年等;舞蹈方面,有杨贵妃、公孙大娘等;同时也出现过一些致力于艺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著书立说,为我们了解唐代前期的艺术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唐代前期的科学技术可圈可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等均有建树。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历法方面有李淳风、僧一行等人的突出贡献;算学方面对“十部算经”的系统整理和校订;医学领域有医学家孙思邈及其《千金方》,官方编修的大型《唐新本革》等。 总观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特点:学术文化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异的。从时间上看,高祖时期是制度草创阶段,太宗时期大煽文教,奠定了学术文化发展的良好基础。高宗武后时期有一点波折,但仍保持了发展的态势,玄宗时期拨乱反正,进入到全面繁荣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本文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全面考察了各道的学术文化成果及其学术特色。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河东道都是学术文化发达的地区。就城市来讲,长安和洛阳无疑是学术文化的中心所在。 如果我们将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成就与前后历史时期相比较,就不难看出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从经学来讲,对五经等典籍的统一与整理,具有延续经学发展的重要地位;史学方面也是一样,纪传体正史的官方修撰及史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传统史学发展的方向;近体诗的创立和完善,是此期文学的重要成就;科学与艺术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历史的角度,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二是对唐代前期主要学科领域的学者及其学术成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三是首次揭示了唐代前期学术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分析了影响唐代前期学术文化时空特征的因素。本文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未能对某些学者的学术成就展开论述。对影响学者成就的因素也未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这些问题,当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解决。
【关键词】:唐代前期 学术文化 研究成果 时空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4
  • 绪言14-30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14-21
  • 一 “学术文化”的概念14-17
  • 二 研究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意义17-21
  •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21-26
  • 一 研究现状21-26
  • 二 存在的问题2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6-30
  • 一 研究方法26-27
  • 二 创新之处27-30
  • 第一章 唐代前期学术发展的背景30-56
  • 第一节 唐代以前的学术积淀30-44
  • 一 哲学31-34
  • 二 宗教34-36
  • 三 文史36-42
  • 四 其他成果42-44
  •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学术氛围44-55
  • 一 社会环境44-49
  • 二 文化政策49-51
  • 三 人文风尚51-55
  • 本章小结55-56
  • 第二章 儒释道“三教”研究56-112
  • 第一节 儒学研究56-78
  • 一 综合研究57-64
  • 二 专书研究64-74
  • 三 其他著述74-78
  • 第二节 佛学研究78-100
  • 一 佛经翻译79-86
  • 二 宗派的发展86-92
  • 三 佛学著述92-100
  • 第三节 道教研究100-109
  • 一 道藏整理100-101
  • 二 道经研究101-106
  • 三 其他论著106-109
  • 本章小结109-112
  • 第三章 史学研究112-130
  • 第一节 史学理论112-116
  • 第二节 前代史研究116-122
  • 一 前代史的编订116-119
  • 二 前代史的注疏119-122
  • 第三节 当代史编撰122-128
  • 一 实录与国史122-124
  • 二 政书类著作124-125
  • 三 刑法类著作125-127
  • 四 姓谱类著作127-128
  • 本章小结128-130
  • 第四章 文学研究130-150
  • 第一节 文学理论130-134
  • 第二节 诗歌134-143
  • 一 诗歌创作134-140
  • 二 诗格140-143
  • 第三节 散文143-148
  • 一 散文创作143-146
  • 二 《文选》学146-148
  • 本章小结148-150
  • 第五章 艺术研究150-180
  • 第一节 书画150-167
  • 一 书法150-158
  • 二 绘画158-167
  • 第二节 乐舞167-179
  • 一 音乐167-174
  • 二 舞蹈174-179
  • 本章小结179-180
  • 第六章 科学研究180-200
  • 第一节 天文历算180-189
  • 一 天文180-183
  • 二 历法183-186
  • 三 算学186-189
  • 第二节 医学189-198
  • 一 医学教育189-191
  • 二 医药学成就191-198
  • 本章小结198-200
  • 第七章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特征200-236
  • 第一节 时代特征200-206
  • 一 过渡期200-202
  • 二 转型期202-204
  • 三 兴盛期204-206
  • 第二节 区域特征206-225
  • 一 北方地区206-217
  • 二 南方地区217-225
  • 第三节 文化交流225-234
  • 一 内部交流225-227
  • 二 中外交流227-234
  • 本章小结234-236
  • 余论236-244
  • 第一节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地位236-240
  • 一 在唐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236-237
  • 二 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237-240
  • 第二节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影响240-244
  • 附表:唐代前期学者本贯分布与学术成果表244-258
  • 参考文献258-266
  • 致谢266-26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维中;论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制度的中国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3 杜晓勤;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袁行霈;唐诗风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刘素琴;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邢学敏;王洪军;;论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7 白寿彝;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9年05期

8 张海明;关于初唐文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柯黎;张维;;唐乐舞“坐、立部伎”与“九、十部乐”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刘永霞;《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及历史由来[J];图书与情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慧;僧一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孙雪萍;隋与唐前期《诗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谭显宗;唐诗四论[D];清华大学;2012年

6 丛思飞;唐代书法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杨星丽;唐五代诗格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0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80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