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语音特征与汉语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4:24
本文关键词:德宏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语音特征与汉语习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德宏傣族汉话 中介汉语 声调系统的模式 易通性
【摘要】:德宏傣族汉话是客观存在于德宏傣族社会交际之中并以有效交际为目的的汉话,又被称为“傣腔傣调”的汉话。目前,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傣族汉话语音系统的描写,对傣族汉话在语言接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是不够的。论文力图采用实验语音学与语言人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分析德宏傣族汉话“傣腔傣调”的语音特征入手,探寻云南傣族汉话共同的语音特征,揭示傣族汉话与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对应关系。论文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傣族汉话的实际交际作用、使用习得的客观环境和历史发展趋势,对傣族汉话的性质、地位进行科学地定性、定位,为加深对傣族汉话的认识提供科学的视角、客观的数据和有力的理论支撑。论文以傣族的汉语习得为具体研究对象,力图避免云南双语教育教学的误区,以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汉语习得的效益,降低汉语的教育投入成本,拓展汉语教学的思路,改进和完善国家双语教育教学的有关法律法规。论文以语言人类学、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盈江盏西芒冷新寨为调查点,选择20余个有代表性的当地傣族村民和有关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对傣族汉话的使用、特征和习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论文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新寨傣族汉话的语音系统进行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从语言人类学的视角,调查当地傣族汉话使用习得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语言历史文化背景。论文还从声调模式的角度对德宏其他主要地区的傣族汉话进行语音实验和分析比较,探寻德宏傣族汉话“傣腔傣调”语音的特征。同时,论文从声调模式的角度,对西双版纳傣族汉话进行语音实验和分析比较,探寻云南德傣、西傣两个主要傣族区域傣族汉话语音的总体特征;对文山富宁的当地壮族汉话进行语音实验和分析比较,探寻云南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民族说汉话的共同的语音特征。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了以下一些主要观点:德宏傣族汉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音部分,尤其在声调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傣族汉话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与汉语普通话已经基本一致,但是声调系统突显了傣族汉话语音(即“傣腔傣调”)的特征。傣族汉话声调的鲜明的民族特征可以通过傣族汉话声调系统的整体模式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个模式的调值是:阴平33,阳平42,上声454,去声313及它们各自的调位变体,正是这些调值在相对音高图上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傣族汉话声调系统的整体模式。不同傣语方言区的傣族汉话有着大致相同的声调模式,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族汉话也与傣族汉话有着大致相同的声调模式。傣族汉话早期的声韵母系统接近当地(或附近)的汉语方言,现在的声韵母系统接近汉语普通话,但声调系统的模式自成体系,与任何当地汉话或汉语普通话都不相似。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来源于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模式。傣族汉话声调系统的模式与汉语普通话声调系统的模式之间存在着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是傣族学好汉语普通话声调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他民族在迁入傣族聚居区后,原有的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在一二代之后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变成傣语和傣族汉话。其中傣族汉话在当地(或附近)汉语方言和当地傣语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德宏傣族汉话是一种特殊的带有鲜明的傣语特色的汉语系统,是一种活生生的直接为当地社会交际服务的中介语,其性质为“交际中介语”。傣族汉话源于傣语,并以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为其目的语,因而傣族汉话是联接傣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桥梁,可以称为“中介汉语”。“中介汉语”的习得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一语言的习得,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傣族汉话具有易学、易用、交际方便的特点,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傣族与汉族进行日常交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自成体系的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与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模式之间存在着规则的语音对应现象。只要汉语的词汇达到一定的数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与汉语普通话声调模式的相互调换(即换个腔调说汉话)是非常容易的。傣族汉话是傣族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障碍。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民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与当地的双语使用(民族语言与民族汉话)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使得民族地区教育效益较低,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提高少数民族有效习得汉语的新思路是交际中介语(如德宏傣族汉话)与教学中介语(汉语普通话)互动。以芒冷新寨为代表的德宏傣族汉话是中介汉语,是傣族多年来因与汉族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较简略、容易学、有规律的语言,是德宏傣语与汉语普通话对接的基础和桥梁,是语言使用和谐的产物,是傣族在与汉族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智慧结晶,是一笔巨大的语言财富。应该提高对傣族汉话的认识,充分发挥“中介汉语”的中介作用。傣族个体的普通话水平考试成绩较高,这得益于傣族汉话的基础和桥梁作用。国家在制定双语使用和双语教育的法律法规时,宜根据当地少数民族多数群众的意愿和当地的语言环境,实事求是地改进和完善符合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实际的双语教育教学政策,给“中介汉语(即少数民族汉话)”一定的使用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和桥梁作用,以有利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各民族的科学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02
,
本文编号:1255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5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