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8:04

  本文关键词: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道家 心性 政治


【摘要】:本文以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德”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这一观念从老学到庄学和黄老学的演变情况及其在道家学说中具有的基本内涵。“德”的话语是前诸子时期的思想主题,在“以德配天”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德”因具有解释政权合理性的功效而备受统治者重视。但随着社会政治变迁,它的解释功能未免出现了困境,后来经过了诸子学的重塑,这一观念以新的姿态继续活跃于晚周思想舞台。老子和孔子是重塑“德”观念的先行者,不同于孔子为之注入新的伦理内涵,老子则是基于反思批判的立场,对它进行另一方向的改造。老子在对“下德”的批判中重建“上德”,认为圣人应效法“道”从而具备如“道”一般的“玄德”。圣人对“道”的效法又非一种模仿那么简单,其间深蕴了圣人如何涵持“德”而体认“道”的内在前提,由此“德”与“道”在老子思想中首次出现了紧密关联。庄子对老子的“德”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推进。庄子将“德”的有得于道之义予以明确的界定;反对有意修德而主张自然行德是老庄之德的共同性格,但庄子之德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有所突破。庄子更加重视“德”在个人生命场合的意义,将关注的视域投放到天下间每一位个体,在这种场景中“德”具有了群体化的向度,作为人类整体德性的标志,承载着庄子的社会理想。“德”观念在黄老学当中出现了和庄学很不一样的变化。《管子》四篇虽然也关注心性之德的修炼,但这种“内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与重视个人生命的庄子之德显得大不相同。《黄帝四经》则比较重视政治之德的工具意义,将老学中作为政治原则的“德”落实为法制中的奖赏措施,表现出明显的治术化倾向。“德”在这两部典型的黄老学文献中既相通又各异的形态反映了黄老学内部的复杂性。由此反映了“德”观念从老学到庄学和黄老学的不同演变方向,同时也展现出“德”在道家哲学中的基本义理。要之,“德”承载着“道”的活动如何表现、万物性能如何获有、生命价值如何实现以及政治生活如何展开等诸多方面的意涵,倘若没有“德”,那么“道”就会成为一个悬立于人类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符号而已。从儒道比较而言,不同于儒家之德在整体上强调加法式的人文修养,道家更关注的是减法式的自然葆持。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平;;作为中央集权化立法的《禹贡》——一次法哲学式的解读[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7年01期



本文编号:126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6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