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何处走—齐鲁大学发展路径研究(1927-1949)

发布时间:2017-12-17 18:41

  本文关键词:向何处走—齐鲁大学发展路径研究(1927-1949)


  更多相关文章: 齐鲁大学 本土化 乡村服务 社会福音


【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当地社会产生复杂的关联互动,本土化既是19世纪以来入华基督教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无法回避的发展路径。近代来华的教育传教士将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精神核心与办学模式移植到中国,希望能借建设现代化大学来培养拥有基督品格的精英人才,进而在中国建设全新的基督化社会。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由外籍传教士及其背后的海外差会、校董会创办,其办学理念深受当时西方宗教社会思潮影响。在社会福音思潮的浸润下,社会服务理念因满足基督教高等教育培养品格与改造社会的双重需求,成为基督教大学的精神内核之一。齐鲁大学外籍传教士及其所属的海外差会所坚持的,即是以基督服务理念为核心和特色的本土化办学思路。这种本土化思路,强调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为培养拥有基督品格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要求学生关心最普通民众的诉求,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农村和基层社会去工作和服务,而非简单迎合学生及社会上的一般就业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华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在中国打造基督式社会秩序并在人间建立上帝之国。因此,20世纪20年代,齐鲁大学选择以从事乡村服务为大学的发展方针。乡村服务符合齐鲁大学一贯的服务主张,可以表达基督教的人文关怀,对中国乡村的发展和现代化有所帮助,肩负着基督教服务本土社会和传播宗教信仰的双重使命。但在本质上,乡村服务路线是在华传教士强制推行的宗教社会改造路线,看似接近中国的基层社会,但在推行中会表现出不切实际与不合理的一面,尤其是其体现出的宗教性与现代大学的世俗化趋向相左,这就不能为更偏重世俗化的校内本土势力所认可。基督教大学想要在华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其赖以立足的本土文化土壤,这就需要中国本土人群的参与。进入20世纪后,海外差会提供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基督教大学的发展需求,来自中国本土的支持开始对大学产生影响。随着基督教大学规模的扩大,神学色彩的消褪与教育职能的提升,大学内部构成日趋复杂化,本土人群渐成规模,其主体构成为大部分中国籍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职工、毕业校友和在校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事业追求、教学理念等自有一套认知。公立教育的壮大、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案等都在客观上加速了基督教大学内本土势力的发展。随着这一群体的日渐壮大,他们自然不再愿意做外籍传教士的依附者和助手,而是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基督教大学的发展进程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本土群体的利益并力求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他们自然会与学校内外的西人群体在办学理念与实践上出现分歧和冲突。事实上,在齐鲁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以西人为主体并由校方管理层所倡导的以乡村服务为核心的本土化发展方针外,学校内部还一直存在另一种本土化的发展思路。与西方传教士所倡导的向下走的乡村服务路线不同,齐鲁大学的本土势力希望大学可以突破自身的区域性,选择一条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本土化路径。这种主张的合理性是对本土社会实际需要的敏锐感知,可以为学校的外缘性发展赢得较大的社会空间,其不足之处则是过分迎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从长远来看,这种强调通过大学教育使学生获得向上流动社会空间的本土化取向,有可能会损害基督教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面对乡村服务路线,校内的本土势力显示出了精英知识分子传统意义上的矜持与自负,他们尤其重视校内文理学院的发展与国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对纯粹学术的追求超越了对乡野村夫的个体关怀。国学研究既是齐鲁大学文学院本土群体的优势专业领域,同时也是基督教大学去洋化、立足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学术和政治上的双重正当性。这种热衷国学而轻视服务的研究取向背后的精英意识深刻影响了文理学院的发展思路,文理学院明显更愿意向上走,而不愿意向下走,不愿直面社会底层。不过,齐鲁大学本土势力争取学校内部的话语权与自身的发展空间,不仅具有政治上的高度正当性,是民族主义意识觉醒的标志,而且还是大学在管理体制上趋向于本土化的内在动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同时,他们对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乡村服务路线的不自觉抵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符合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趋势。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由坚船利炮保驾入华,并在条约体制的笼罩下成长,形成了一种以在华西人为核心的特殊机制。在这种机制下,齐鲁大学的外籍人士表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帝国主义心态,不仅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去听取本土群体的诉求,也没有完全尊重中国同僚们的情感和利益。他们在办学理念上强调服务本土社会,但在实践上却质疑本土群体的能力和信仰,不愿放弃领导和监护大学运转的权力,在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上排斥本土师生的深度参与,明显表现出不信任本土人士的特点。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心态不仅使得齐鲁大学内部中外隔阂明显,校内纷争不断,而且使得大学本土化的战略缺乏来自中国本土社会的实际支持,本土化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79


本文编号:1301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01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