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论视角下的《老子》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1 03:09
本文关键词:译者主体论视角下的《老子》英译研究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老子》 英译 中国典籍 译者主体论 阴柔思想 误译
【摘要】: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因其开创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而风靡海内外,成为先秦诸子中被翻译得最多而又影响最大的作品。它最早的欧译本大约出现在1750年,自1868年英国传教士约翰·查莫尔第一次将《老子》翻译成英语后,一百多年来先后有182种(丁巍,2013)英译本问世,译者也是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文学家和哲学家,身份各不相同,然而也造成了译本的良莠不齐,大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解读。因此对《老子》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理清这部道家经典在国外的传播历史,也有助于把握在不同历史时期译者主体的客观选择对译本的影响,提高这一认识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20世纪是《老子》英译最为异彩纷呈的时代,绝大多数的英语译本都产自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译本经历了从世纪初为迎合基督教传播而采用的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到一战后为迎合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急需思想上的救赎而采用的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再到70年代后特别是汉墓帛书和楚墓竹简的出土所引发的又一次《老子》翻译高潮,译者为努力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哲理内容而采用的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因此聚焦20世纪能较好地把握译本变迁的原因。传统译论中人们认为翻译只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译者则被定位为两个主体—作者和目标读者的“仆人”。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研究已经从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的角度转向目标文本中心论和文化层面,从而使译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尽管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他们普遍认为译者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译者带有一定目的开展翻译活动,同时又受到许多内外因素制约,诸如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等等。因此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操作两种不同的语言,同时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和策略协调两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准确传达作者在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和意图。”本文以译者主体论学说为理论框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翻译学理论,从译者对于原语文本的主观阐释和对译语文本的积极构建等方面出发,从宏观角度上描述中国典籍《老子》文本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译介,从微观的角度,比较《老子》在20世纪三次翻译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代表译者、译作,特别着重比较了林语堂和亚瑟威利的翻译策略和译本,认为这两位代表人物的译作之所以长时期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这两位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准确把握以及合理利用。本文从译者的个人经历,包括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经历以及翻译实践等影响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最主要因素入手,包括分析译者所处时代,原文本,目标读者,意识形态等一些限制因素,回答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译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哪些因素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哪些因素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等问题;本文也从译者主体论的角度,以20世纪五位中外翻译大师的译作为例,深入解读了《老子》一书中著名的阴柔思想在英译过程中的能动再现,指出真实传递汉语文化的途径;并通过对一些译作中的误译现象研究,揭示好的译者如何顺应翻译环境并发挥译者主体作用,主动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较好的接受度强的译本。当然本文也试图指出,译者主体理论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将译者主体论与其他翻译学理论相结合,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平衡诸如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及读者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削弱影响译者主体论的限制因素等等,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从而为典籍英译实践及翻译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述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指出本研究的动因和目的,介绍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简要介绍各章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20世纪《老子》英译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三章重点考察20世纪以林语堂和亚瑟威利为代表的译者。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林氏著译甚丰,在海外有较大的影响”(马祖毅,2006:123)。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而英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亚瑟威利则以其流畅的译笔,忠实的译风深受读者喜爱,“这位多产的翻译家对所译作品的语言有很深的造诣,人称他是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马祖毅、任荣珍,2007:229)。他在西方的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增进了英语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通过对二者在翻译《老子》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的分析和对比能较好地反映这一时期中西译者的翻译风格。第四章重点考察20世纪以林语堂的译作和亚瑟威利的译作为代表的译本。作者从译者主体论视角来对比剖析林语堂和亚瑟威利的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中始终经久不衰的原因,认为这两个译本顺应了和谐的翻译环境、彰显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符合了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翻译标准并体现了汰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翻译规律。第五章重点考察老子的阴柔思想在20世纪英译中的影响。雌性比喻在老子所著《道德经》中频繁出现。这不仅在先秦典籍中独一无二,而且在全世界古代哲学与宗教典籍中也可说是无出其右。如何才能将此典籍中对女性、母性及其生殖机能充满敬畏的话语译介成英文,向男权优于女权的西方世界阐释意味深远的阴柔哲学?作者从译者主体论的角度,以20世纪五位中外翻译大师的《道德经》英文译作为例,解读老子的阴柔思想在英译过程中的能动再现,指出译者普遍都能在译文中再现老子的阴柔哲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都能认可老子的母性哲学,并积极能动地将母、雌、牝等词翻译成与之相对等的目的语,以求真实传递汉语文化,引起中外读者的共鸣。第六章重点考察20世纪老子译本中的误译现象。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失真的现象,特别是母语非中文的译者在对原文理解上的模糊和含混造成译本误译现象频频发生,作者从文化误译和语言误译两方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深入分析,希望能引起读者和译者的重视。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的贡献和局限,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iginal central theory and th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to the target text - centered theory and the cultural level ,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in the 20th century .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how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The author analyzes Lin Yutang ' s translation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theory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or is not only uniqu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 but also reflects the translator ' s translation styl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4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5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1407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40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