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切入点:女性主义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露丝·伊丽格瑞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性别差异即使算不上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也肯定是哲学上的主要问题之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且仅有一个需要彻底思考的问题。性别差异也许是我们时代的那个问题,如果对它进行透彻的思考,我们就可以"获得拯救"。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性别差异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当然这个浓厚的兴趣不是来自性别差异问题自身,而是对两性平等问题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曾说:"公正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自那以来的两千五百年以来,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性质、程度、甚至两性差异是否存在进行着争论,并且思考这一切与性别平等的关系。1874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九三年》这本书中借主人公之郭文口表达了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的关系,郭文说:"我说的是平等,我没说相同。"叔本华、尼采、拜伦、莎士比亚都表达过两性的不同。党的十八大也首次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报告中,多处提到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性别差异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一个热议话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人先天具有男性与女性的差异,这是最为自然的人类属性。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发展中,两性之间的自然差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了不自然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在漫长的改造社会实践的活动中,人其实也进行着自我改造,人类逐渐创建了一整套社会文化机制,在社会文化机制的作用下,人的自然性别差异出现了异化,随之出现了性别不平等。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性别差异的性质,程度和内涵都不尽相同。在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中,女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完全不同。在"人的依赖"和在人的物的依赖这两个阶段中,由于人无法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均处于受压迫状态,性别差异自然也是异化的。在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人最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个时候的性别差异才是最真实的状态。所以,必须超越女性主义者对性别差异研究的局限于女性的视角和二元对立的性别差异思维方式,只有改变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才能改善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混乱局面,所以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视阈思考的分析性别差异问题,以期找到解决性别差异问题的新的理论进路要想真正理解性别差异,必须转换自己的思维视域,从两性对立的思维视域转换为马克思的人类性视阈。第一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和论述性别差异的双重内涵,区分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与后天社会差异,以揭示性别差异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问题属于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而不是属于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在论述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中具体分析性别自然差异的本体论根源,性别自然差异的价值论承诺,与性别自然差异的认识论方式。在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具体论述性别社会差异的社会构造性,性别社会差异的文化养成性,与性别社会差异的主体选择性。并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家庭角色地位等几个方面论述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第二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具体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存在的理论偏差。首先表现在思想观念与概念内涵的混乱,具体表现对"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问题、"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中存在误读。其次表现在女性主义延续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造成女性主义者以女性的理性主义反对男性的理性主义,以女性的视角反对男性的视角,以女权反对男权等思想偏差与社会问题。再次表现在女性主义思想理论视阈的破碎和缺失,具体表现为缺少独立自足的思想资源,缺少系统严谨的学理支撑,缺少人类性的人文情怀。第三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造成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原因。首先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原因,表现为"两种生产"的分裂、生产关系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整体物化与异化。其次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西方理性文化的对立思维、西方哲学理念中的性别不平等,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异化。再次是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原因,包括将两性关系泛政治化,政治只为资本服务,及以男权维护资本的统治。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分析如何消除性别差异中的不平等现象。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改造,包括社会生产的人本化,家庭本位的再确立,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生命改造,包括将理性的对立式思维提升为和合的整体性思维,将异化的文化改造成为生命的文化,及培育两性和合的生命文化。再次是唤醒两性生命的自由本性,包括唤醒两性对生命自由的本质认知,彰显社会理想与社会发展的生命属性,及以觉醒的两性生命引领现实的社会变革。第五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展开未来性别差异的理想状态。首先是两性应当拥有共同的"类生命",包括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本体,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价值,及两性拥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其次是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两性不同特质的自由发展,两性不同特质的全面发展,及两性不同特质的互补与统一。再次是两性生存与发展中的彼此互助,包括"两种生产"中的两性互助,思维与文化存在方式上的两性互补,及家庭组织中的两性交融。结语指出性别差异问题是现代哲学和性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不可逾越的"鸿沟",但由于女性主义者对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都是以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背景和女性思维视角局限去思考问题,这就决定了女性主义者不可能全面而正确解决性别差异问题。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视域下,突破西方传统哲学视域局限和女性者的视角局限,以人类性的思维视阈体认两性之间本质和合的性别关系本质,才可能有两性的相互关爱、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两性关系的真正平等。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ears , there has been a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 extent , and even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the gender gap . In 1874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 In 1874 , the na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has become an unnatural fe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 difference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 difference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ocial economic position , the social politics status , the social culture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the family . The secon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f the gender inequality , including the opposite thinking of the western rational culture ,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deal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 and the complementary and unity of the two sexes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华;;差异思想的核心原则与价值观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宋建丽;;女性的社会平等与性别差异[J];河北学刊;2011年02期
3 张丹;;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J];理论观察;2010年03期
4 莫伟民;;思考“差异”的20世纪法国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3期
5 戴雪红;;性别与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董美珍;;“平等”与“差异”的悖论——女性主义科学理论面临的困境之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肖巍;;性别差异: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肖巍;;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9 高秉江;;古希腊哲学中的和谐思想[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胡传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简析[J];国际观察;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铁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4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5 秦美珠;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诗人;差异、生成与阐释伦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7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6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