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佛教的联系_中国近年佛教医学的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2016-12-23 05:58

  本文关键词: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米渠.佛教精神医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1-3.
[2] 陈明.印度佛教医学概说[J].宗教学研究,1999,(1):36-43.
[3] 顾加栋,周祥龙.佛教医学思想简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4.
[4] 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54.
[5] 肖雨.佛教医学概论[J].五台山研究,2000,(1):17-23.
[6] 刘怡,韩冰.中国佛教医学的基本思想[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2,(2):8-11.
[7] 邓来送,邓莉.从现代医学论佛教的医疗功能[J].五台山研究,2003,(2):36-40.
[8] 曹秀伟.佛教医学说略[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8-20.
[9] 盖建民.关注人类生命健康,弘扬佛医养生思想——21世纪人间佛教建设的方便法门[J].宗教学研究,2002,(2):40-44.
[10] 罗安明,戎志斌. 佛医学的病因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20-421.
[11] 曹彦.佛教的业报与疾病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5,(3):107-109.
[12] 石文山.佛教般若思想的心理治疗意蕴[J].心理学探新.2013,33(3):200-204.
[13] 傅芳.佛医纵横[C].//首届全国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14.
[14] 王明辉,王风雷.佛教医学中的食疗和草木药疗[J].东方药膳,1998,(1):4-6.
[15] 薛公枕.儒释道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683.
[16] 余兆晟.天台宗禅修与疾病观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7] 李铁华,王欢.从身心观之异看佛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3,34(1):37-39.
[18] 翟向阳,魏玉龙.禅修的心理学分析与中医养生[J].中医学报,2012,27(8):961-963.
[19] 陈素玲.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20] 范敬.简论佛教禅定及戒律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2):36.
[21] 曾祥丽,丁安伟,张宗明.简论佛学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84-86.
[22] 陈沛沛,项平.佛教膳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7(1):32-34.
[23] 方凤真.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的探索与防治[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24] 王月清.佛教思想与现代医学的关联[J].江苏社会科学,2001,(5):187-189.
[25] 尹立.浅析佛学与现代医学目的之契合[J].宗教学研究,1999,(3):110-114.
[26] 陈重晖.佛法与现代医学[J].法音,1990,(1):5-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肖雄.《医心方》佛教医学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5,8(08):961.[doi: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8.018]


  本文关键词: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24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