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涛科学易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8 19:44
【摘要】:沈仲涛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知名的易学家,他以科学易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当时影响很大。当时西方各国的学者、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不仅带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带回本国及西方世界,由此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织和汇通,并逐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引进,国人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易学家关注、学习科学,并研究它们之间的交会已成为当时的必然结果。沈仲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科学易学研究开拓者。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沈仲涛的易学思想对当今的易学研究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分析沈仲涛科学易学思想及其科学基质,本文力图通过解读沈仲涛易学思想的学术背景阐述他的易学哲学思想,展现其易学特色及其对易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包括他的主要著作和研易成果,这是从根本上把握沈仲涛易学思想的需要。沈仲涛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毕生研究易学,善于从易图、卦、象的源流出发,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顺应西方文化在华日趋普及之势,将中国古老的易学以新的视角加以观察研究,从而展现出它的科学思维模式及其哲理性并加以提揭,从而形成了沈仲涛自己独特的科学易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不难看出他在对前人理论取长补短再加以更新后的思想观念,这也正是沈仲涛易学成果丰硕的原因。本文从沈仲涛易学起源的认知观点开始分析,追本溯源,再逐步拓展其科学易学理论体系。沈氏易学注重对易学史的研究,广泛吸取前人易说,基于易学发展的层面,认识到了易道数理在易学发展史中纵贯始终的的思想发展趋势。沈仲涛刻苦研习易理,并能古为今用,他非常重视对易数的研究,通过解读《易经》,提出将八经卦整合在一个立方体中,以代数式解读八卦,用六次方反映事物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易卦与物理学、化学、哲学逻辑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关系,把众多学科与易经研究广泛联系在一起。沈仲涛在易学研究中,广泛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法、修辞论证法等多种方法论,从而达到了阐述内容生动、灵活、准确的效果。沈仲涛在这些方法论的使用中,力图避免这些西方论证方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严谨论述中融合了活泼自然的科学思想,使我们对易学研究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沈仲涛对易学研究也不拘泥于单纯的象数义理,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象数易学理论,建立易学的科学思维模式,进而揭示易之科学本质。对于易卦符号系统,沈仲涛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为这些符号赋予了空间、物体、力量和时间等实际的意义,并认为易卦的结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得易卦的符号系统与某些现代的科学技术系统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起源,从而使两种知识系统之间发生互相的指涉,进而形成彼此的汇通。在论文最后,肯定了沈仲涛科学易学思想对后世学者的启迪和意义。中国古老的文明较之近代科学并非是落后,只是走了不同的发展路线而已,现代的、传统的都会在探索未来、造福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意义。当传统遇到科学时,相资为用,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汇通互动,可以达到互相启发,共同升华的效果。基于这一研究基点,他从易卦的象数思想的科学内涵给以科学的分析,解读并推广易的科学特征,在他的笔下,易学在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中大显神通,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沈仲涛具有世界眼光,他的很多著作以英文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总之,他的科学易学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意义。另外,本文对沈仲涛易学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做了揭示,如对《易经》符号的研究缺乏深化、量化的问题。沈仲涛在研究《易经》过程中,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归结出易的精髓和脉络,他以真为本,勇于创新,规划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因而研究结论独到新颖,是科学易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沈仲涛先生的易学科学观为近代易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迪,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虽然沈仲涛的观点和结论存在一些不足,但在易学传承和发扬上所作出的贡献,推动了中西文化在更深层面的融会和贯通,使他在现代易学领域坐拥一席之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四新;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J];学术月刊;1996年08期

2 谢辉;;元代象数易学的成就[J];历史文献研究;2010年00期

3 冥鸣,宁静;论从象数本义到象数之学的歧变——术数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颜文强;;“象数”与“义理”体用关系辨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5 刘玉建;;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J];周易研究;2011年05期

6 唐明生;;逻辑严密 创见迭出 自成体系——读《易道太极说》和《易道象数逻辑》[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7 刘建国;李觏象数学的性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8 周云之;;中国式数理逻辑象数推知法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06期

9 李书增;;略论宋易象数学派的演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刘光本;;象数易与义理易之流变——从易学发展的角度看象数、义理、卜筮三者的关系[J];周易研究;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谢辉;;元代象数易学的成就[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2 水风散人;;周天之道[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步瑞兰;;中医命门学说象数易学渊源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4 谢胜;;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康宇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汉代象数易学以天道说人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王诗宗;“象数之学”中的数学真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奇妙的数[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田永胜;推天道以研易 尽人事而兴学[N];光明日报;2001年

5 李学勤;经学的冠冕是易学[N];光明日报;2014年

6 汪学群;综论清初易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茜;沈仲涛科学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井海明;汉易象数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徐瑞;《周易》符号结构论[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恒诚;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理探讨[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辛,

本文编号:2460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460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