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论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0:02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论语》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在儒学发展历史上,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从他生前就开始广受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以他的姓氏和名字命名的“王学”和“阳明学”。长期以来,学者多从心学的角度研究“王学”和“阳明学”,少有人关注王阳明的《论语》学,这与王阳明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有关。本文认为,王阳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虽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却散见着大量对《论语》的解注,通过解读这解注,可以得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从《论语》等典籍中体悟出来的,王阳明《论语》学中体现出了圣学、心学、实学相统一的特征,而圣学、心学、实学正是王学的精华所在,因此,王阳明《论语》学可称得是上具体而微的阳明学,王阳明《论语》学在阳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还认为,王阳明《论语》学在《论语》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一反前人注重文本阐释的做法,承继孔子“述而不作”的传统,用他独特的方式心解《论语》,改变了当时朱熹《论语》学独尊的现状,并且很快和其心学一起影响着明中后期的《论语》学。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附录。因为王阳明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而要研究其《论语》学,又离不开一定的文本分析,因此,在正文写作之前,需要从王阳明的著作中辑出散见于其中的他对《论语》的解注,并按照《论语》的篇章顺序编为《论语阳明心解辑注》。《论语阳明心解辑注》虽然是作为正文的附录而存在,但客观地说,其意义和价值与正文等同甚至比正文还重要。正文部分共五章,另加一导言和结论。导言大致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以历史为线索,简单回顾了王阳明之前的《论语》学发展史。王阳明之前的《论语》学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论语》学的开始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经学时代的《论语》学,第三个阶段是玄学时代的《论语》学,第四个阶段是理学时代的《论语》学。王阳明《论语》学承接理学时代的《论语》学,表现为不同于朱熹理学《论语》学的心学《论语》学。第二章主要述说王阳明心学《论语》学的文本基础。分别从王阳明的学术背景、王阳明推崇《论语》和王阳明随意而发解《论语》三个部分加以梳理《论语》在王阳明整个学术思想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王阳明推崇《论语》,既与他出身诗书世家有关,也得益于他早年曾经饱读儒家经典,还离不开他出入二氏之间的经历。王阳明推崇《论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效法孔子的“述而不作”,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解注过《论语》,但从的著作中却能发现他又在心解《论语》,他心解《论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答疑解惑式,一种是主动阐发式,一种是有感而发式。第三章着重分析王阳明心解《论语》的方法论特点。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王阳明解注《论语》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不重训诂。王阳明虽不重训诂,但他在解注《论语》时并不是没有一点训诂,而是稍明训诂。其二是不拘定解。王阳明在具体解注的《论语》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章多解、一解多章或解无定章。其三是《四书》一体。王阳明在解注《论语》时,也经常借用《孟子》《大学》和《中庸》来佐证,具体为《语》《孟》结合、《语》《学》结合及《语》《庸》结合。其四是超越权威。不重训诂和不据定解的特点就已经决定了王阳明在解注《论语》时,注定要并且能够突破和超越权威,主要表现为否定朱熹和突破孔子。第四章具体阐明了王阳明《论语》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文本分析,王阳明《论语》学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体用观、生死观、理欲观和知行观四个方面加以概括。王阳明承续程朱“体用一源”的思想,并用它来解释仁与礼的关系,主张仁体礼用。王阳明在孔子死生有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生死观,认为“生死常道”,并提出了“道无生死”的观点,用以对抗佛老的长生修道之术。王阳明承接程朱“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加以自己心学的解释,认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并结合《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提出克己去欲。王阳明在前人知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他所说的知即是良知,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良知,知是知良知,行是按良知行事,也即致良知。第五章大体概括王阳明《论语》学的基本特征。王阳明《论语》学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志在恢复正学的圣学特征;二是不狃于旧闻的心学特征;三是提倡力行的实学特征。圣学、心学和实学也是王阳明哲学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三个特征是相互统一联系的。王阳明哲学首先是圣学,因为圣学,才把它与佛、老区分开来;其次是心学,因为心学,才把它与程朱理学区分开来;最后是实学,因为实学,王阳明的哲学才易于实践从而被人所接受。结论部分扼要介绍了王阳明《论语》学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王阳明《论语》学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阳明《论语》学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王阳明解注《论语》的方式上;二是王阳明《论语》学在阳明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王阳明《论语》学中圣学、心学和实学相统一的特征。最后,以孙应鳌的《四书近语》为例,分析了王阳明《论语》学对明朝中后期《论语》学的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 《论语》学 圣学 心学 实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48.2
【目录】:
  • 内容提要3-5
  • Abstract5-12
  • 导言12-20
  • 一、选题缘起12-14
  • 二、研究现状14-18
  • 三、研究方法18-20
  • 第一章 王阳明之前的《论语》学演变20-39
  • 第一节 《论语》学的开始形成20-23
  • 一、《论语》学概说20-21
  • 二、《论语》学的肇始21-23
  • 第二节 经学视野下的《论语》学23-26
  • 一、经学时代的到来23-24
  • 二、《论语》学的诞生24-26
  • 第三节 玄学视野下的《论语》学26-30
  • 一、玄学时代的到来26-28
  • 二、“援老入儒”的《论语》学28-30
  • 第四节 理学视野下的《论语》学30-35
  • 一、理学时代的到来30-32
  • 二、《四书》地位的提高32-33
  • 三、考据与义理并重的《论语》学33-35
  • 第五节 心学视野下的《论语》学35-38
  • 一、心学与理学并行35-36
  • 二、王阳明心学《论语》学36-38
  • 本章小结38-39
  • 第二章 王阳明《论语》学的文本基础39-59
  • 第一节 王阳明的学术背景39-46
  • 一、出身诗书世家39-41
  • 二、饱读儒家经典41-44
  • 三、出入二氏之间44-46
  • 第二节 王阳明推崇《论语》46-49
  • 一、述而不作46-48
  • 二、多引《论语》48-49
  • 第三节 王阳明心解《论语》49-59
  • 一、答疑解惑式49-53
  • 二、主动阐发式53-56
  • 三、有感而发式56-59
  • 本章小结59
  • 第三章 王阳明心解《论语》的方法论特点59-87
  • 第一节 不重训诂60-68
  • 一、训诂概说60-62
  • 二、删去繁文62-65
  • 三、稍明训诂65-68
  • 第二节 不拘定解68-74
  • 一、一章多解68-70
  • 二、一解多章70-72
  • 三、解无定章72-74
  • 第三节 《四书》一体74-79
  • 一、《语》《孟》结合75-76
  • 二、《语》《学》结合76-77
  • 三、《语》《庸》结合77-79
  • 第四节 超越权威79-86
  • 一、否定朱熹79-83
  • 二、突破孔子83-86
  • 本章小结86-87
  • 第四章 王阳明《论语》学的主要内容87-110
  • 第一节 体用观87-92
  • 一、体用概说87-88
  • 二、体用一源88-90
  • 三、仁体礼用90-92
  • 第二节 生死观92-98
  • 一、生死概说92-93
  • 二、生死常道93-95
  • 三、道无生死95-98
  • 第三节 理欲观98-104
  • 一、理欲概说98-99
  • 二、学存天理99-101
  • 三、克己去欲101-104
  • 第四节 知行观104-110
  • 一、知行概说104-105
  • 二、知即良知105-107
  • 三、知行合一107-110
  • 本章小结110
  • 第五章 王阳明《论语》学的基本特征110-125
  • 第一节 志在恢复正学的圣学特征110-116
  • 一、圣学流变110-112
  • 二、圣学不明112-114
  • 三、恢复圣学114-116
  • 第二节 不狃于旧闻的心学特征116-120
  • 一、圣学即心学116-117
  • 二、学贵自得117-120
  • 第三节 提倡力行的实学特征120-124
  • 一、圣门实学120-122
  • 二、习讲实学122-124
  • 本章小结124-125
  • 结论:王阳明《论语》学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125-130
  • 参考文献130-1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亮;解读王阳明[J];寻根;2003年06期

2 邱双成;巩万成;;王阳明“良知”思想探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朱晓鹏;;王阳明龙场《易》论的思想主旨[J];哲学研究;2008年06期

4 余皓;;试论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体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陈利权;;学理的整合与精神的融会——王阳明心学与禅学关系的两个层面[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顾久;张新民;于民雄;王小梅;;怀想王阳明那颗空灵的心[J];贵阳文史;2010年04期

7 邓绍秋;;王阳明心学美学对禅学的融摄及启示[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8 王启康;;王阳明心学中的思维和情绪、情感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6期

9 姚文永;王明云;;浅析王阳明的狂者胸次[J];运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赵国利;;致良知: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正法眼藏[J];求索;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海涛;;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构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3 张明;;王阳明与贵州阳明学派[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韦启光;;王阳明龙场悟道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5 姚才刚;;论高攀龙对王学的修正[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彭雅 钱丽;贵州:阳明心学的“原点”[N];贵阳日报;2009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小梅;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N];贵州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侯军;“回归”的本义[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 杜维明 中国著名画家 范曾;东西交流开创文化新天地[N];文汇报;2010年

5 潮白;应该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N];南方日报;2012年

6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国旺;企业家的良心哲学[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黎斌;易学:梵净山区域文化史的一道风景线[N];贵州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2 朱晓鹏;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牛冠恒;王阳明《论语》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华楠;王阳明心学新论[D];湖南大学;2006年

2 王文波;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利娜;道德主体性视域里的王阳明“良知”学说[D];兰州大学;2009年

4 马关泉;王阳明心学“意”范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骥;对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范军娣;王阳明的心身之学[D];西北大学;2010年

8 温寒露;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刘翠;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赵小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王阳明《论语》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5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